「我們利用有限的街旁空間進行『微改造』,比如在崑山中環北線-柏廬路十字路口,用閒置地塊打造『口袋公園』,還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突出名人朱柏廬主題。如今,這個『口袋公園』不僅是服務城市形象的良好展示窗口,也成了不少居民的網紅打卡點。」
7月24日,在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召開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優先背景下的高品質空間」創新大會現場,該院崑山分院景觀設計部主創設計師武贇向記者介紹了一處「品質空間」的「變身」經過。當日,眾多省內外規劃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南京,圍繞如何建設高品質空間、讓城市更宜居等話題進行交流。
通過「微更新」提升百姓居住環境的宜居性,已在我省多地展開生動實踐。「我們目前進行的『微更新』主要圍繞老百姓需求來開展,比如老舊小區改造、宜居街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等,以此提高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王承華說,「微更新」多在老城區開展,改造會涉及到很多個體產權問題,空間打造中規劃師的角色也在變化。比如,一處空間被改造成什麼、如何改造,需要充分了解多元主體的各種需求,召開多次協調會進行商討,直到達成共識。規劃師不僅是專業設計者,還需承擔更多社會協調的功能。
南京小西湖堆草巷31號有兩組四合院,原有15戶居民住在這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冬青介紹,他們在對南京小西湖風貌區改造時,由於堆草巷31號臨街兩戶承接人年紀大、經濟困難,不具備搬遷條件。在充分考慮產權、居民訴求後,他們保留了建築傳統肌理、四合院建築類型,幫助不具備搬遷的居民清除了搭建,修繕了老房子,並引入廚衛設施。此外,還在院內引入文化創意業態,打造了與原住民共生的院子。
2019年,我省率先在南京鼓樓區天津新村、閱江樓,南京棲霞區姚坊門,宜興市東氿新城和崑山市中華園5地展開宜居街區試點建設。眼下,這些地方正在積極推進中。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規劃師湯蕾介紹,他們先通過網絡問卷對姚坊門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進行了調研,然後結合現有建築增加了菜市場、養老服務中心、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生活設施。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陳雯認為,建設老百姓有獲得感的美麗宜居城市,規劃工作要更多去了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麼,引入更多社會力量、公眾一起參與建設。
「在強調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存量時代,大部分是對城市殘留空間的織補、對微空間的精耕細作。小微空間的改造不一定是驚豔的,但一定是宜人的。它給居民帶來的是一個有溫度、有幸福感的公共空間。」武贇說。
「微更新」改造的空間雖然不一定很大,但建設要求很高。專家提醒不能只從某個地塊自身考慮,在設計時,需注意全盤統籌。「『微更新』地塊規劃時要跟上位規劃、城市總體發展目標、周邊地區資源等銜接。在整個存量空間土地資源較緊缺的情況下,很多設施可能需要考慮與周邊資源的共享利用。」王承華說。
用「微更新」提升鄉村空間品質,同樣重要。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段德罡在陝西參與了很多鄉村的規劃、建設。「鄉村的現實遠比想像的嚴峻很多,鄉村振興不應是規劃文本裡描述的詩和遠方,而應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使鄉村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縮小城鄉差距,這是城鄉融合的基礎。」他說。
記者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