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經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評審,確定南京市鼓樓區閱江樓省級宜居示範街區等五個項目為省級宜居街區示範街區。在老舊小區扎堆,「城市病」突出的老城區如何打造宜居街區?揚子晚報記者前往項目所在的下關街道一探究竟。
老舊小區扎堆問題多
閱江樓宜居街區項目位於鼓樓區下關街道,北至鄭和北路,南至中山北路,西至熱河路,東至城河南路與虎踞北路,總規劃面積約為118公頃。街區內包含閱江樓、靜海寺、天妃宮等名勝景點,護城河、獅子山、繡球公園等自然山水,大觀天地、閱江廣場等商業區。本次重點整體提升改造區域為多倫路周邊二側區域,具體來說就是鹽大街以東,建寧路以南,西北護城河以西,中山北路以北區域。這一片區都是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老舊小區,沒有物管,配套設施跟不上等老舊小區的問題這裡一個都不少。
著力做好微更新
「宜居示範街區的打造,不僅僅是硬體的提升,我們更將著力做好『軟包裝』。」下關街道副主任馬志忠介紹說,片區內的住宅樓沒有上規模的小區,多的是兩三幢樓自然形成的院落,宜居街區的打造中不會進行大拆大改,而是根據既有格局進行微更新,比如將犄角旮旯整理出來作為居民休憩空間,停車做到更有序,在細節處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適度。由於建設年代較早,片區內居民的休閒場地也非常少,在宜居街區的打造中,也將對一些無序的綠化進行修整,在不減少綠化覆蓋率的同時,將空間釋放出來,讓綠化在好看的同時,更能讓居民融入、享受其中。
居民參與共同締造
在宜居示範街區的打造中,下關街道還提出了「共同締造」的理念,並從涉及的3個社區特聘6位居民代表擔任「社區規劃師」。在此前舉行的國際數字城市設計周活動中,「社區規劃師」就帶領著35位來自英、美、俄羅斯、比利時,以及國內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走街串巷,為專家們介紹片區人口特徵、小區發展現狀,轉達居民需求,幫助專家們以更接地氣的方式進行「宜居街區」的規劃設計。與此同時,下關街道還在進行片區LOGO的設計,期望通過特色鮮明的地區符號提升居民的認同感,繼而成為宜居街區的參與者、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