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建成的嘉園二裡社區地處南三環、南四環之間,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備,可居民的訴求量卻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物業的缺失。都說老舊小區管理難,沒有物業的失管樓管理更是難上加難。如何讓失管樓不再失管?讓居民的盼望成為現實?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嘉園二裡社區通過把脈問診、小事自管、大事共管等法子,讓馬家堡街道的老舊小區「改」出居民幸福感。
區委、街道工委與社區黨委三級合力 把脈問診開良方
由於嘉園二裡小區的原產權單位超過了十年合約期未與物業公司進行續籤,自此以後,這兩棟樓的居民就生活在無物業管理的老樓裡,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不堪重負問題重重的老樓之間,矛盾就像理不清的毛線,越纏越緊,越滾越大。
為破解失管樓的管理難題,區委、街道工委與社區黨委三級合力,把脈問診逐步理順街道、社區、物業、居民四者之間的關係,釐清權責,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激發社區活力實現互相嵌入互相聯繫,物業矛盾、居民矛盾有所緩解。在探索參與式治理過程中採用先共識後共建、先自治後整治的良方,促進人人參與、改變人人的工作方法,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集中民智,推進治理成果人人共享。
社區啟動「我嘉門前從我做起——輕整治計劃」,在吹哨拆除公共裸地違建後,社區把議事廳「搬」到空地,通過樓下會議、先後建起了「睦鄰園、黨群園、艾月園、群議園」等裸地花園,利用 「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社區與街道綜合執法隊、職能科室、訴求中心、轄區物業企業和單位密切協同,按照「一件多派、主辦牽動、執法保障」的方式,快速響應群眾訴求。
在區、街指導下探索失管樓「樓委會」自治模式,搭建政府、社區與居民之間的對話平臺,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廳,推進物業管理及議事協商工作,形成「我愛我嘉」治理共同體。區委與街道工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積極為社區整治立項提供支持,為輕整治計劃撥以資金500萬解決失管樓頂防水和內外環路步行路面鋪設訴求,為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群眾反映的基礎設施、環境、安全建設等訴求,由社區精準吹哨,多方聯動區房管、住建、應急、規劃、人防等部門,解決路面塌陷、房頂2300平方米防水鋪設修整、違建拆除等問題。街道先後投入170餘萬完成1800平方米的中心花壇改造、620米的圍牆整修完畢及垃圾分類硬體配套提升。
小事自管 走上失管小區居民自治的路子
家住嘉園二裡39號樓一單元的姜爺爺今年79歲了,即將耄耋之年的他卻像年輕人一樣低頭「玩兒」起了手機。原來是姜爺爺給自己所住的單元門的住戶建起了微信群,群裡的內容除了鄰裡守望,還有如何共同維護單元門的小環境。說起建立微信群的初衷,姜爺爺十分感慨:「今年4月底,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只好在家樓下遛遛彎兒,小區裡環境不好,沒轉兩圈我就回來了,一進單元門,看著樓道裡滿牆面的小廣告和壞了的聲控燈,我更鬧心了。」因此,姜爺爺下決心不等不靠物業,自己著手開始整治居住的環境。
眾人拾柴火焰高。姜爺爺把自己的想法和鄰居一說,得到了大傢伙兒的一致認同。為了方便溝通,就這樣微信群建立起來了,大家在群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要把樓道粉刷一遍,可是,刷過的牆又被蓋上了小廣告可怎麼辦呢?於是大家商量著,再裝個門禁系統。但錢從哪兒來呢?粉刷牆面加上安裝門禁系統,算下來一家需要掏將近800元錢。姜爺爺心裡有點打鼓,擔心要交這麼多錢,會有鄰居不答應。
沒想到的是,剛剛在群裡說完,大家馬上贊成響應,沒有一家提出反對意見,錢款很快就收齊了。不到一個月,39號樓一單元的樓道煥然一新,乾乾淨淨的牆面,亮堂堂的照明,沒有堆物的樓道,還有安裝了門禁的單元門。
環境整潔了,誰也不願意去破壞它。於是,一單元的居民自發編寫了居民公約,規範自身的行為,形成共識。如大掃除制度,物業缺位,居民就自己動手。六層的居民從六樓掃到五樓,五層的居民從五樓掃到四樓,以此類推,一層的居民負責清掃至單元門門口。這一系列的做法,引來了旁邊單元門居民的羨慕,有的也開始紛紛效仿,搞起了民意調查,同樣走上失管小區居民自治的路子。
回想起嘉園二裡社區初建成的時候,姜爺爺的臉上有藏不住的驕傲與幸福:「過去,嘉園二裡可是第一代北京市花園小區的先進典型,現在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嘉園二裡小區能恢復到過去宜居綠色的樣子。」現在,嘉園二裡的居民離這個願望越來越近了,驕傲和幸福的神情又重新洋溢在姜爺爺的臉上。
來源 《豐臺報》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作者 李冉
編輯 林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