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4 日,中國家電集團海信宣布用 195 億日元(約 11.4 億元) 收購東芝集團旗下的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 95% 的股權,預計在 2018 年 2 月底完成交割。收購之後,海信將擁有東芝電視的產品、品牌、運營服務和東芝電視全球 40 年的品牌授權。
截止 11 月 14 日下午三點,東芝股價漲幅達到 4.66%。
這是海信加速全球化的一部分。
「收購後,海信將整合雙方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快速提升市場規模,加快國際化進程。」 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這樣說道。
2015 年,海信用 2370 萬美元(約 1.57 億元)收購了日本夏普在墨西哥工廠的全部股權,同時獲得了夏普在美洲除巴西以外地區的電視品牌授權。根據數據分析機構 IHS 的統計,海信在 2016 年的彩電出貨量為全球第三,次於三星和 LG。
除此外,海信還在 2016 年贊助了歐洲杯,並在今年 4 月份宣布贊助 2018 年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
東芝集團 2006 年用接近 3 倍溢價的 54 億美元(約 358.5 億元)收購了核電公司西屋電氣,當年東芝總資產大約是 404 億美元,這筆收購大約花去了其中的 13%。日本在 2011 年發生了福島核電站洩露事件,之後關閉了國內所有核電站,其中也包括西屋電氣。
之後幾年東芝表現一直不太好,東芝在 10 月份的時候表示,在 2018 年結束的本財年內,公司的淨虧損大約有 10 億美元。
不好過的不僅是東芝一家。90 年代的日本彩電巨頭: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要麼被收購,要麼處於盈利的邊緣狀態。從 IHS 的統計來看,從 2011 年開始,日本的電視的利潤率已經處於虧損狀態。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低價中國和韓國電視品牌以及電視屏幕生產商的崛起。2015 年,中國長虹收購了松下旗下的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在中國大陸的使用權。2016 年,松下宣布停掉電視面板生產業務,索尼的 CEO 平井一夫也在 2014 年表示過想要賣掉電視業務,要專注於它的圖像傳感器、遊戲機等核心業務。
日本、韓國、中國電視品牌利潤率對比。
加上網絡和便攜電子設備的普及,買電視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從 2011 年開始,全球電視的銷量一直處於下滑狀態,IHS 的分析師 Paul Gagnon 預計到了 2020 年,電視的銷售額只有 100 億左右,只有 2010 年巔峰時期的 8%。
賣電視也不是個賺錢的業務了。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2007 年電視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 10% 到 20% 之間。而根據 IHS 的統計,到了 2015 年,大型平板顯示器的利潤率最高的時候只有 10%,並且在 2016 年變成了 -5% 左右。
題圖/indian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