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帝都,北京城原本是城牆包圍。
然而,郭沫若等人提議要拆掉城牆,最後這種建議獲得批准,以至於北境城牆被拆除。
那麼,郭沫若為啥提議扒掉北京城牆?這種想法,讓人很費解!
北京城牆
我們先說說北京城牆的歷史。
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並下詔建宮殿,修城垣,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壇廟。1419年,將北京南城牆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重建的宮城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宮城又稱紫禁城,周長6裡,城牆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護城河。
我們看上圖,北京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24公裡,牆基寬24米,牆通高12-14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
但是,如今這些城牆已經不復存在,而倡導拆除城牆的人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
如今,我們評價郭沫若時,都以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來稱呼他。其實,文學造詣上,郭沫若確實很有兩下子,但是在做人上,很多人都不敢恭維,他拋妻棄子,曾讓兩任女友自縊身亡。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提出要拆除北京城牆。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當時國外都是高樓大廈,北京城四周都是城牆,顯得土氣,缺少現代化氣息,所以要拆除。此外,他認為
郭沫若是提倡拆古城牆的。在郭沫若看來,古建築漂亮不假,但其也妨礙了北京的發展,當時國外都是高樓大廈,北京固然漂亮,但也顯得很樸實,缺少了現代化的氣息,已經是歷史遺留的產物了。
郭沫若認為,既然新中國已經建立,就要完全和舊中國失去聯繫,咱們重在一個新字, 解決的方法是一切老舊的東西都不再用了,象徵著近代中國屈辱的舊城牆得拆 。
郭沫若的想法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其中一對。
梁思成和林徽因
當時,梁思成提出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長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擔,挑起北京新舊二城,新城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心臟,舊城則是古代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如果按照梁思成的想法那麼做,今天我們去北京城看到周圍的城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然而,郭沫若的提議佔了上風,北京開始了拆掉城牆的運動。
從1952開始,北京外城城牆被陸續拆除,剛開始是組織市民義務勞動,或動員各單位拆牆取磚取土。幾年內,北京外城的牆被全部拆除,內城的牆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
1953年5月,為改善交通決定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交通取直線通過。
1954年,中軸線上的地安門被拆除。
1956年,永定門城樓周圍城牆被拆掉。
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拆掉,拆除的理由是「妨礙交通」。
1959年,修建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工程中,中軸線上的中華門被拆除。
1965年7月,地鐵工程開始動工,內城城牆的拆除工作也隨即展開。
1969年,內城城牆在修建地鐵和備戰備荒中被徹底拆除,城磚大多用在了「深挖洞,廣積糧」的全民工程設施上。
北京城牆
如今,當中外遊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裡僅餘倖存的遺蹟:在今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牆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牆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牆南端遺蹟也進行了修復。
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後,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