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飛機空難信息網統計,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不在近年事故多發的航空公司行列,而記者也發現,波音777飛機很少發生致命空難,事故率最高的是波音737。而美國是發生空難最多的國家。
波音777,真的安全嗎?
7 月 7 日,一架韓亞航空波音777-200 型客機在舊金山失事,造成兩位中國女孩死亡。
7 月 7 日, 一架韓亞航空波音777-200 型客機在舊金山失事,造成兩位中國女孩死亡,改寫了波音 777 系列飛機開航以來無人因意外遇難的安全紀錄。
波音 777 飛機是民用航空歷史上最大的雙發噴氣飛機,於 1994 年進行首次試飛,曾以 1900 萬小時無致命事故的優異表現高居「全球安全機型」排名榜首。這次事件是波音 777 投入運營 18 年來首次發生人員死亡的空難事件。
儘管 NTSB(美國聯邦交通安全委員會)最終確定事故原因還有漫長的調查期,但許多質疑波音 777 安全的聲音又浮出水面。
作為全球最大的遠程雙引擎寬體客機,波音 777 系列飛機是民航客機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1995 年 4 月 17 日,歷經長達 10 小時的飛行測試後,波音 777 正式交付,開展商業民用航空運輸。
總體而言,波音 777 還是史上最安全的飛機,在波音 777 的試驗計劃中增加了 50 多個新的發動機試驗和 160 多個飛機系統試驗項目,波音 777 成為民用航空歷史上經歷部件測試、集成系統分析和飛行試驗最多的飛機。
美國《商業周刊》曾對全球民用飛行器做了一項調查,評出了全球最安全飛機,其中波音777飛機以 1900 萬小時無致命事故的優異表現高居該排名的榜首。
然而就在韓亞航空事件發生後的幾天,波音 777 又發生兩起因為故障返航的事件。7 月 10 日,美國航空一架採用波音 777 機型的航班,在執飛北京到芝加哥航線起飛後,因發現其中一臺發動機有故障代碼,隨即返航;在前一天,日本媒體報導一架從日本羽田機場飛往美國舊金山的日本航空波音 777 客機,也因機體故障返回羽田機場。
波音 777 究竟安全嗎?如果將飛機型號與致命事故次數作對比,你會發現大多數飛機其實都是安全的。波音 737 家族,航班次數 158,290,000,發生致命事故次數 72;波音 757,航班次數20,830,000,發生致命事故次數 7;波音 747,航班次數 19,360,000,發生致命事故次數 28。唯一沒有發生過致命事故的是空客 A340,航班次數 2,300,000。而波音 777 原本保持著飛行 5,560,000 致命事故次數為 0 的完美紀錄,直到韓亞舊金山事件發生。從數據看,出事次數最多的波音 737 發生致命事故的概率不過是 0.000045%,波音 757 發生致命事故的概率是 0.000034%,你能從小數點後第五位的數字差異判斷這兩種機型哪一種更安全嗎?
無論是航空業從業人士,還是在全球最專業的封閉性航空論壇 Airliners 上,有一種普遍的共識是:還是相信 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吧。其實沒有一架飛機完全安全。只要通過 FAA 的認證,所有獲準能上天的機型都是安全的。舉個例子,一般來說,在寬體機裡,四發(四個發動機)比雙發(兩個發動機)更可靠,但也不能說雙發不安全。大多數航空公司購買飛機選擇機型時考慮的是航線需要,經濟性和盈利能力,至於致命事故率,只是安全評估中的參考。
波音 777 相比波音 747,燃料費用低,運載的貨物和旅客更多,因而也更受航空公司歡迎。
波音 777 的小事故史
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曾經提出一個關於飛行安全的法則, 被稱作「海恩法則」: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 29 次輕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隱患。
在 NTSB 的資料庫裡,波音 777 曾經出過的大小事故被記載在案有 49 起。
NTSB 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獨立機構,凡是涉及美國的事故,都屬於 NTSB 的權限範圍。
歷史上,波音 777 的發動機一直問題不斷。波音 777 系列機型採用三種引擎,普惠 PW4000、通用 GE90 或勞斯萊斯 Trent800 系列發動機。其中兩種發動機都曾經出過事故。
2008 年 1 月 17 日,英國航空 038 號班機在倫敦西斯羅機場降落前,發動機突然失去動力,飛機在離跑道約 300 米遠的草坪上落地,降落時起落架穿破機翼,機體出現損毀,所幸全機 152 名乘客與機員安全逃離。由於損毀嚴重,英航決定不對該 777 進行修復,它成為史上第一架全機報銷的波音 777。
同年 11 月,美國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 一班由上海飛往亞特蘭大的客機,飛行途中一邊發動機失靈,幸機長採取緊急措施反轉發動機,才逃過一劫。事後查明,兩宗意外均涉及勞斯萊斯 Trent800 系列發動機輸油管結冰,問題出在防結冰的「熱轉換器」零件上。
2009 年 2 月,NTSB 出了調查報告,認定兩個問題都被認為是聚積的冰在燃料系統裡,特別是在勞斯萊斯發動機燃料/石油熱交換系統,阻塞了油料供應。
NTSB 呼籲:「在一年以內發生兩次這樣的事情,我們相信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極高。」勞斯萊斯表示,會在 12 個月內更換相關部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波音公司在 2009 年 3 月向所有航空公司發出警告,引擎生產商勞斯萊斯公司將全面更換旗下所有 Trent 引擎部件,涉及 220 架商業航機。
對此,FAA 的反應是,下令使用勞斯萊斯引擎的波音 777 運營者必須修改飛行手冊給飛行員在寒冷天氣條件下的操作指南,列出他們應該在飛機動力減緩時應該採取的措施。
NTSB(美國聯邦交通安全委員會)認為 FAA 做得還不夠。但最終,兩者的博弈以 FAA 勝出。2009 年 11 月 27 日,FAA 發布一項最終適航指令(AD),這項指令的發布回絕了民航飛行員國際協會(ALPA)和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加快波音 777 運營商對勞斯萊斯 Trent 800 渦輪發動機進行硬體維修的要求。這個維修要求的最後期限是 2011 年。
今年 5 月,通用電氣和波音公司已就波音 777 客機可能存在發動機隱患,向各航空公司發出警示:「發動機齒輪箱零件分離,導致今年發生兩次飛機在飛行途中,發動機關閉的事件」,特別是「有25 架在役飛機兩個引擎的變速箱可能都有問題,這些飛機需要停飛,在五天內解決這個問題,避免在空中兩個引擎同時關閉的情況。」
那兩次事件,一次是 2 月,提前交付 10 天的俄羅斯航空公司(Aeroflot) 的波音 777-300ER 從泰國曼谷飛往莫斯科時,出現發動機關閉,不過飛機最終安全降落。之後在 5 月 9 日,中國國航波音 777-300 ER 在從北京飛往巴黎的途中出現引擎故障,後改飛到斯德哥爾摩降落。
在波音 777 的試驗計劃中增加了 50 多個新的發動機試驗和 160 多個飛機系統試驗項目,波音 777 成為民用航空歷史上經歷部件測試、集成系統分析和飛行試驗最多的飛機。
FAA 的「墮落」
飛行器的適航認證和管理是 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了適航認證,意味著飛機能上天了。
而 FAA 作為美國運輸部下屬、負責民用航空管理的機構,與歐洲航空安全局同為世界上主要的航空器適航證頒發者。
但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從 2005 年開始越來越依賴航空製造業的自我監察以確保飛行安全。共有超過 3000 名製造商僱員成為了 FAA 的委任代表,代表 FAA 履行安全監察的職責。已退休的 FAA 適航審定工程師戈登·曼德爾(Gordon Mandell)對路透社說:「委任代表是一個充滿了利益衝突的職務。」
2008 年美國交通運輸部總監察官辦公室發布的報告顯示,波音 787 項目的前四年即 2003-2007 年,FAA 只前往了 1% 的波音 787 供應商和其他主要的發動機廠商和飛機製造商,上千家為 787 製造零部件的工廠沒有經過 FAA 的現場檢查。
這種「寬鬆的審定系統」讓不少人不滿。美國交通運輸部前總監察官瑪麗·斯齊亞沃(Mary Schiavo) 指出,波音 787 飛機 95% 的安全監察工作由波音公司完成,「這是一種自檢,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波音公司。」
美國安全和危機管理顧問, 在 1994-2001 年之間任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主席的詹姆斯霍爾(James E. Hall)在今年四月寫給《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裡甚至用「在 FAA 中安全處於次要地位」的標題來表達他的憤懣。
今年 1 月 7 日,日本航空一架波音 787 在美國波士頓發生電池起火致客艙冒煙的事故,NTSB 對客機的鋰離子電池組調查後發現,其中有一塊電池因為短路出現過熱,影響到其他電池正常工作,最後發生起火。至於為何出現短路,調查人員排除了機械故障和外部短路的原因,認為是電池自身的問題。
此前波音公司對 787 客機在認證過程中進行的風險評估顯示,每飛行 1000 萬小時電池出現起火冒煙的可能性不到一次,但近期已有兩架波音787 客機飛行時間不到 10 萬小時就發生電池故障,其中一次為電池起火。另外,波音公司此前為認證進行的測試顯示,電池不會相互影響,但在 1 月 7 日的事故中被證明這一結果也不正確。
霍爾在專欄裡寫:「這種寬鬆的審定系統將會為航空業在 2006 年- 2015 年之間節省將近 2500 萬美元的費用,FAA 稱,這與波音 2012 年 810 億美元的收入相比只是很少量的金額。幫助制定這個程序的委員會是由業界的代表組成,而這並非巧合。從根本上說,是飛機製造商說服 FAA 讓他們審定自己生產的飛機,目的是為了節約成本。」
他認為,飛機上的鋰離子電池在 787 飛機 2011 年 11 月投入商業運營大約 14 個月後就出現了問題,凸顯這一政策的荒唐。FAA 讓波音幫助制定安全標準,開發測試標準並且隨後開展這些測試。
在 2008 年,也就是在電池系統的標準(對電池的密閉性和洩露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被批准後的一年,對於這些電池出臺了更加嚴格的行業指導意見。但 FAA 並沒有要求波音 787飛機滿足這些新標準。
他將波音 787 在 1 月份被迫停飛後,又以驚人的速度獲得批准重新恢復商業運營歸結於 FAA 和它所管理的航空業之間的「溫和關係」,「這種關係有時候相比安全來說處於更重要的地位。」霍爾寫道。他認為,只有對 FAA 進行徹底改革,才能提供更加直接的政府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