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新疆大面積的天然草場和清潔的天山水,都是當地羊肉可口的重要因素,新疆人也以「能吃羊肉,會吃羊肉」而著名。而新疆羊肉的製作方式多種多樣,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新疆的羊種類繁複多,刀郎羊、阿勒泰大尾羊、巴爾楚克羊以及巴什拜羊等都是新疆羊特有的品種。這裡的羊不像內地的羊一樣圈養或者餵食飼料,而是長期在天然草場中放養,長時間的運動使這裡的羊肉更加緊緻。
新疆人對於羊的熱愛不僅僅體現在「食用」上,就連羊的交易方式都顯示了自己的獨特。在大巴扎裡,羊的買賣甚至不需要上秤稱重。買家只需要掰開嘴巴,看看牙齒,順著尾巴摸摸身子骨,就能判斷出樣的年齡和健康程度,雙手抱起羊,就能判斷羊的重量,然後進入秘密砍價的交易階段。牛羊大巴扎裡的袖口議價,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議價手段。買賣雙方在寬大的袖管中握著手,用手指報出各自的理想價格。問價,壓價,談價,直至成交。全程不說話,只是默默地進行,旁人也不知道成交價。
「早穿皮襖午穿紗」是新疆氣候的真實寫照,這裡的晝夜溫差較大,屬於乾燥地區。乾旱的氣候使得深處歐亞大陸腹地的新疆不得不依靠灌溉進行農業生產,而不能「靠天吃飯」。天山的雪融水流向盆地時,將大量鹽分帶入灌溉農田,而蒸發強烈、降雨稀少的氣候使得土壤中的無機鹽富集,產生了大量的鹽鹼地。鹽鹼地中生長的大量植物是我國優良的中草藥植物,為了進食,羊群需要持續行走以獲得足夠多的食物,這就使得羊無意中進食了大量中草藥,並且吸收了土壤中含有的一些特有元素。這種別具一格的生活習性,使得這裡的羊生長緩慢,但是肉質鮮嫩,沒有異味,是整個中國羊肉產品中的佼佼者。說完這麼多新疆羊肉的優點,就不得不說一下新疆人吃羊的方式了。
烤肉
如果想去新疆吃羊肉串,那恐怕你得失望了,新疆其實並沒有羊肉串,就如同蘭州沒有牛肉拉麵一樣(羊肉串在新疆叫做「烤肉」)。據記載,烤肉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然而只有新疆能讓這種傳統的料理方式得以發揚光大。新疆的烤肉並不花哨,製作流程也不複雜,但重在選材講究。一般要選取周歲以內、未婚的「羊娃子肉」(即羔羊肉),因為這種肉汁水足,肉質帶有奶香;為了保持肉的汁水,肉不需要醃製,直接切成小塊,肥瘦相間地穿在紅柳枝上(北疆多用鐵籤)。而燒烤並不局限於特殊工具,兩個磚頭搭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烤爐。與內地大量使用機制木炭不同,這裡的燒烤,選擇直接將木頭燒成木炭使用,這樣燒制的木炭在燒烤時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味,為烤肉增添獨特的風味。伴隨著烤肉發出的滋滋聲,撒上鹽和孜然,以及嗜辣的新疆人不能缺少的辣子,美味飄香的烤肉即成。簡單的調味,不破壞羊肉的本位,這是新疆人對待羊肉最淳樸的智慧。
手把羊肉
如果說烤肉吃的是一種煙火,那麼手把羊肉吃的就是一種純粹。對於歷代的中原王朝來說,由於缺乏優質的天然牧場,羊肉一直被視為上等肉。在眾多的肉食品類中,羊肉幾乎是唯一一種可以不藉助任何佐料而依然能夠廣受追捧的,這足以說明羊肉獨一無二的品質。手把羊肉在新疆的地位同樣重要。事實上,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手抓肉和市面上的一些回民風味手抓肉還是有所不同的,以哈薩克族的手把羊肉為例。根據「12根羊骨頭」的規矩,哈薩克人首先要將宰好的羊分成十二塊,不同年紀的人要吃不同部位的羊肉。比如,羊頭是等級最高的部位,為老人、有威望的人、親家,或是遠方到來尊貴客人吃。哈薩克人將切塊的羊肉撒上鹽,風乾晾曬,然後將羊肉清洗後下鍋,燉煮兩個小時。這個過程中不任何調料,最大限度保持羊肉最純正的味道。他們認為,羊肉味道最佳的時機是七八成熟,過於熟會影響羊肉的鮮美。大口吃肉後怎麼少得了碳水的補充呢?哈薩克人把手擀的寬麵條放進煮羊肉的湯裡煮熟,一份牧羊人傳統美食納仁製作完成(與中原的河南燴麵殊途同歸)。
烤全羊
烤全羊是羊肉中最尊貴的一種食用方式。在古代,烤全羊一度曾只能供給達官貴人,一般牧民是無法享用的。另外,烤全羊除了作為食物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揮禮儀的作用。相傳鐵木真、忽必烈登基時都曾經欽點這種高規格、尊貴而神聖的菜餚。而現今,烤全羊已經成為百姓日常餐桌、節日宴會上很常見的餐點了。得益於傳統新疆人家家戶戶都會使用的炊具「饢坑」,新疆的烤全羊獲在這裡得了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新疆烤全羊最明顯的特點是,外表金黃油亮、表皮焦黃髮脆,是中國烤全羊的顏值巔峰;內部綿軟鮮香、肉味清香撲鼻,肉在嘴裡咀嚼片刻,下咽的一瞬間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刻。羊肉在烤制之前需要先在調料中浸泡20分鐘入味,然後再將調成糊狀的香料塗抹全身,給羊穿上一層金黃的外衣。在熾熱的饢坑中燜一個半小時,身著「黃金甲」的烤全羊正式出爐。
小編感悟:新疆的羊與別處的不同,這裡的羊群飲著冰川雪水,吃著天然植物,遠離汙染。天山腳下生長著黨參、野茴香等各種中草藥,使這裡的羊群更加健康,壯碩。走的黃金道,吃的中草藥,喝的山泉水,完完全全的原生態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