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2020-12-25 求是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那麼,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應該具體把握哪些關鍵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記者: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它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黃群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持了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人類工業化史的奇蹟。但是,在看到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產業發展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巨大的經濟總量與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情,表明我國經濟社會主要問題已經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力轉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是創新驅動的集約式經濟發展方式和高質量經濟發展。

  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需要改造現有的經濟體系,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具有現代性的經濟系統,具體可體現在經濟體系的增長動力、要素結構、運行機制、系統環境、發展目標五個方面,即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依靠創新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現代產業主導的特徵,而且其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各個生產要素以及各個產業、區域、城鄉子系統呈現結構協調性;具有高效配置資源的、成熟的市場化體制機制,體系內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具有活力,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科學有度;具有動態開放特徵,對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性;追求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目標,保證國家經濟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包容性的發展。

  記者:如何建立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與方向是什麼?

  黃群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六大戰略任務,其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

  如果說我國經濟現在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換的「攻關期」,那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最主要、最關鍵的「攻關利器」。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尤其是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另一方面,改革的核心是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了整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六大戰略任務,是從動力、機制、目標、要素、結構、環境全方位改造現有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戰略舉措。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第一,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具有創新力的體系,通過創新適應科技發展趨勢,確保現代產業在經濟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第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協調平衡的經濟體系,既包括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也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第三,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體系。一方面,建設的主體是人民,建設要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如何看待現代化經濟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

  黃群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現代化與市場化緊密相關,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沒有高度的市場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經濟現代化。完善的現代產權制度和有效的生產要素市場配置機制是成熟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條件和必然要求。我國已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還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一方面表現在產權制度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表現在有效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形成。因此,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就完善產權制度而言,就是要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其產權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並接受監督管理的基本產權管理格局。這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權契約關係和信用關係要更加完善。就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而言,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形成市場化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擁有完善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實現商品和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

  總體而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為著力點。我國實體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雖然具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供給數量,但供給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實體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包括製造業的供需結構失衡,工業與服務業之間結構失衡,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房地產業發展的結構失衡等,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水平提高的關鍵問題。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當務之急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形成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相關焦點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權威解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光明日報記者 溫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那麼,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應該具體把握哪些關鍵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記者: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它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 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彰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優越性。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 【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措施是什麼?】
    【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措施是什麼?】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
  • 全面解讀現代化經濟體系——六大特徵、三個難點、五條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儘管「現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概念還是首次提到。那麼,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該如何構建這一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瓶頸又是什麼?
  • 全面解讀現代化經濟體系——六大特徵、三個難點、五條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儘管「現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概念還是首次提到。那麼,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該如何構建這一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瓶頸又是什麼?
  •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係
    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成為「填充」新發展格局宏觀布局中具體內容和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總供給和總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具體路徑。如果說新發展格局是「表」,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從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等具體路徑分別去建設和改革,但這「六個體系」和「一個體制」之間如何貫通和協同、衡量這個現代化經濟體系好與不好的主要標準是什麼等問題,現代化經濟體系自身並不能回答。新發展格局恰恰能夠回應現代化經濟體系自身不能回答的這個問題。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等5則
    簡新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深入思考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麼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等5則
    簡新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深入思考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麼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 寫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
    原標題:寫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提出的戰略性舉措和重大決策部署。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 六大措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係
    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成為「填充」新發展格局宏觀布局中具體內容和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總供給和總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具體路徑。如果說新發展格局是「表」,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從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等具體路徑分別去建設和改革,但這「六個體系」和「一個體制」之間如何貫通和協同、衡量這個現代化經濟體系好與不好的主要標準是什麼等問題,現代化經濟體系自身並不能回答。新發展格局恰恰能夠回應現代化經濟體系自身不能回答的這個問題。
  •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原標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著眼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戰略目標而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舉措。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戰略重點之一。
  • 從「價格雙軌制」到「現代化經濟體系」
    數十年間,從一針一線都要國家定價,到商品和服務價格最大限度地由市場決定,從「價格」這個錢孔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體系如何一步步從「計劃」走向「市場」,向著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邁進。「雙軌制」撬動中國經濟改革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後,計劃經濟體制首先受到挑戰。
  • 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 科學內涵 編者的話: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 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 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後,首次明確提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時間點。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過程,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過程。
  • 人民日報人民觀察: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重點
    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基礎在經濟。中國經濟強起來,關鍵在經濟體系。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直接關係中國經濟能否強起來。如何在中國經濟強起來的視野下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重點?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今天刊發一組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 十九大報告關鍵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
    十九大報告關鍵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 來源:網絡  時間:2018-05-19 15:10:23 十九大報告關鍵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劃定六大著力點 實體經濟有望迎一攬子政策利好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提法引發業內專家和企業高度關注和熱議。  業內專家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未來經濟建設的總綱領,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六項部署中,實體經濟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的著力點。
  • 劉新剛:《資本論》與現代化經濟體系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資本論》與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將分三部分進行講授。第一部分,關於現代化經濟體系;第二部分,《資本論》蘊涵的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關的思想資源;第三部分,基於《資本論》思考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