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膠囊旅館房客「蝸居」生活 兩平方米的48小時

2020-12-15 大眾網

  

  位於大明湖路上的膠囊旅館。(本稿照片均由曹雅欣 劉陽 攝)

  兩平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它可以是一扇門的大小,相當於一張大點的寫字檯或者一個浴缸。有時候,它也可以配備電視機、梳妝鏡、轉換插座、照明燈、單人床和滅火器,濃縮成為一座「太空艙式睡眠床」,承載一個人的生活起居。

  在濟南,不少旅館配備這些「太空艙式睡眠床」,多數地處商住樓或者居民區,花費三四十元就可以居住一晚,由於外形奇特,它也被稱為「膠囊旅館」。棲居於此的房客中有來旅遊的背包客、剛畢業的求職者,也有不少研究生、公務員考生。有人待兩天就走,有人則打算長期住下去。

  23日上午,本報兩名記者分別來到位於大明湖路和文化東路的「膠囊旅館」,在簡單登記身份信息後,分別入住45元一晚的「豪華艙」和30元一晚的「經濟艙」。在接下來的48小時裡,住在「膠囊旅館」裡的記者有怎樣的體驗?每位房客身後又有怎樣的故事?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A商住樓裡的「太空艙」

  23日早上10點左右,男記者L來到大明湖路一處商住樓,穿過狹窄的樓道到達2層後,在這家「膠囊旅館」辦理了入住手續。與此同時,女記者C也在文化東路一家「膠囊旅館」入住,與6名女生共享一個房間。

  馬戈打算離家「避」一陣子。這個「80後」公司老闆最近和對象鬧矛盾,一氣之下決定搬出來住,躲個清靜。由於不用坐班,他每天只需要打電話遙控,便可以維持公司的運轉。

  在過去的幾天裡,馬戈在大明湖附近一個太空艙主題的「膠囊旅館」裡安了「家」,他選擇了40元/天的「經濟艙」,同處一室的有剛來濟南找工作的小夥子和幾位「背包客」,住在45元/天的「豪華艙」。

  旅館位於大明湖路一棟商住樓2層,由於樓內的電梯無法直達,樓外也沒有任何招牌,不少房客需要打多個電話確認才能找到地方,「沿著東關大街往西走,到了十字路口能看到一個高樓,裡面就是」,「你坐K95路,在按察司街北口下車」。前臺工作人員不停地在電話中指引。

  1個多月前,年輕女孩劉琦也在文化東路商住樓內的一家「膠囊旅館」安頓下來。與大明湖店主要以遊客為主不同,這家店靠近高校,因此房客多以學生和考生為主。

  劉琦正準備考研,不願住學校宿舍的她因為「感覺這裡蠻安靜的」,選擇了這家旅館,儘管幾乎每天都有陌生人來來去去,但「學校的12人間實在太讓人抓狂了」。這裡房客的身份大多與劉琦一樣:「80後」的公務員考生、「90後」的考研生、「95後」的藝考學員,每天不停地穿梭於狹促的走廊和滿是汗味兒的電梯。

  旅館「前臺」只是張簡易的電腦桌,額前頭髮幾乎遮住眼睛的小夥子包俊是個「95後」,每月拿3000元工資,負責艙位的看管和衛生。問起租客來歷,他的手指在空中劃出一個大圓——「總之都是年輕人」。

  B喧囂的客廳和安靜的艙位

  第一天上午略顯平淡,到了晚上,男記者L與幾名房客開始變得熟絡,而女記者C所待的房間裡,房客們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彼此無話。

  旅館的上午很安靜,一臺落地扇正在客廳裡不斷地擺頭,幾張餐桌上擺放著沒來得及丟掉的食品袋,連接上覆蓋整個房間的Wi-Fi信號後,馬戈窩進「太空艙」裡看起了古裝劇。

  旅館不算太大,總共300多平方米,7月初剛由新的老闆接手。在前臺工作的小夥小胡來自菏澤,在學園林設計專業的他看來,自己「陰差陽錯」才找到這份暑期兼職,「之前給店裡噴牆繪,後來老闆說這裡挺好,就過來幫忙了,每天看人來人往的,挺熱鬧。」

  不同於大明湖店的熱鬧,安靜是文化東路店的主要氣氛。在這家由相鄰兩間複式公寓組成的膠囊旅館,女房客大多被安排在2樓。地板上堆放著各種調味料、泡麵和小電飯煲,從艙位的擺設很容易分辨哪些已經有了主人。

  隨著背包客和求職者們帶著一臉倦容回來,大明湖店的客廳在晚上逐漸熱鬧起來。一個年輕男孩兒正在招呼著同屋的玩一局「三國殺」,馬戈趴在客廳窗臺邊,用手機跟公司員工交代著工作。公共洗漱間裡,穿紫色連衣裙的女孩兒正在哼唱「小酒窩」,身邊的男友拿刷子不停地清理鞋上的汙跡。

  生活節奏大致相同,只是這份熱鬧並沒有延續到文化東路店。

  23日21點左右,鞋底觸碰地板踢踢踏踏的聲音開始響起,劉琦和同屋的3個女孩相繼回到旅館,悶進自己的艙中。沒有熱鬧的寒暄問候,只有水聲間續地從公用淋浴間傳出,清新的皂香衝走了空氣裡混雜的食物氣味兒,小聲嘀咕著考研信息的兩個女孩也漸漸沒了聲音。很快大燈熄滅,艙中的黃色小燈在竹簾上打出女孩兒的身影。

  「叮咚」。一聲手機鈴響突然打破了安靜的氣氛,不滿聲立刻從隔壁艙中傳出:「可以靜音嗎?」

  手機主人迅速回覆:「還不到9點呢!」

  「那也是有人要睡覺的!」

  自此無話,艙裡的光卻一縷都沒有熄滅。而在另一邊,睡意似乎要晚些才來,紫衣女孩已經回屋敷起面膜,一個男孩兒抱著筆記本電腦來到客廳,不一會響起遊戲啟動的聲音。

  晚上11點多,艙裡最後一盞燈熄滅,男記者L這才困意襲來,不久便睡去。而此時的女記者C,早在1個多小時前就已入睡。

  一夜無話。

  C入住不到一個月,東北女孩兒成了半個導遊

  這天是周五,由於臨近周末,女記者C的室友們也開始打算外出遊玩的計劃,男記者L這邊,又有幾位新房客要入住。

  24日早晨7:30,樓下汽車喇叭的聲音穿牆而過,烈日高照,而這些太空艙裡依舊安靜、漆黑。

  劉琦是文化東路店最先起來的房客,迅速而輕微的動靜沒有驚擾任何人。她打車趕往體育館,有5000人要跟她一起上課,「我趕去佔座」。

  這天是周五,白天的時候旅館只有李瑩一個,下午她選擇盤腿坐在樓下沙發看書。

  「我都32歲了。」李瑩來自葫蘆島,研究生畢業後她扔掉通信專業,到深圳做起了銷售,本想安家落戶卻奈何「壓力太大」。說起愛情,李瑩雙手捂住臉低頭笑了一聲:「哎呀,沒人要呀。」

  決定參加山東省公務員考試之前,她已經在家鄉一家通訊企業工作了4年。住在旅館等待考試通知的半個多月裡,李瑩最常做的就是刷網頁查詢通知,只要再通過一項體能測試,這個「大齡女青年」就可以留在濟南,在公安系統成為一名技術人員。

  她已經能輕車熟路地向剛剛入住的背包客介紹美食和路線,和內蒙古來的包俊從家鄉特產聊到電子遊戲,偶然的小交集讓他們開懷大笑。李瑩散著頭髮光著腳丫,放鬆極了。摁亮手機屏幕,已是下午4點,「這一天還沒有過去。」她後仰在沙發上,百無聊賴。

  就在李瑩感到無所事事時,大明湖店又住進一位求職者。

  28歲的孫竹來自濰坊,剛剛結束在湖北隨州一趟「熱得要命」的旅行,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他因為覺得「學校裡工作事太多」,準備到濟南找一份在國學堂教學的工作,「朋友已經給聯繫好了,周末去面試。」

  「你知道吟誦嗎,就是古代的一種閱讀方式,很好聽,像唱歌一樣,」說起自己未來的工作,孫竹侃侃而談,「我還建了一個QQ群,每天分享好多吟誦的詩句,這個旅館也是群裡的朋友給介紹的。」

  「這裡比我想像得要好,就是房間沒窗戶,有點悶,等這周末找到工作後就搬出去租房住。」對於找工作,孫竹感到信心滿滿,他隨後又試探性地問了句:「要不要加進群來看一下?」

  D有人在這兒和城市擦肩,有人把這兒視為起點

  24日18:00,人們開始享受周五的夜晚,男記者L跟房客一起看起了球賽,女記者C則享受著不同於昨日的輕鬆氣氛。

  手機密碼鎖嘀嘀響起,兩個考研女孩兒18點左右回到旅館,李瑩瞥了一眼小聲說:「她們又要做飯了。」

  周五的傍晚讓人放鬆,李瑩踩著吱吱作響的樓梯上去,拿起拖把清理了空調管道漏的水,彎腰拿出一本小說再下樓:「實在太無聊了,買了幾本書看。」她指著艙裡的小燈,「太悶太暗,我不願老呆在裡面。」

  這時的旅館顯得熱鬧起來,包俊上樓收走一天的垃圾,女孩兒們對異性的到訪毫不在意,饒有興致地聽這個小弟弟吐槽隔壁男生屋裡的髒亂,八卦著非要跟男友住進隔壁的「發傳單的」女生。

  在大明湖店,有人用筆記本電腦連上投影儀,將魯能隊的比賽投射在牆壁上,吸引了不少男房客的圍觀。「還是外援好使」「哎呀!這個球也能踢飛?」叫喊聲此起彼伏。

  夜幕降臨,客廳裡飄出飯香。小功率的電飯煲終於完成一頓簡單的晚飯,兩個女孩兒蹲在地上擺出快餐盒,相視一笑:「我們過得太糙了。」

  有人哼著歌兒準備晚上的約會,有人撥通快遞電話要把衣服託運回家,有人嗔怪著男友的即將到訪,有人小聲念誦著英文單詞……竹簾都緊閉著,只有聲音從裡面傳出。

  夜再深些,還是默契無言的輪番洗漱,還是那些小燈映著那些身影。

  25日早晨7:30,汽車喇叭聲再次穿牆而過。浴室間續傳出水聲,樓梯吱吱作響,手機鈴聲「嘀嘀」不斷,不時聽到俏皮的告別聲。

  兩個膠囊旅館又迎來一個安靜的白天,背包客問詢了芙蓉街的方向,孫竹在QQ群裡繼續分享他的吟誦詩句,李瑩穿上運動鞋去練習800米跑,只要再通過一項體能測試,她就要去租一處獨居的小房子。馬戈也洗漱好準備出門,至於何時回家,這個精壯的漢子嘿嘿一笑,「再住幾天,男人嘛,要的就是這口氣。」

  總要說再見的「太空艙」,有人在這兒跟這座城市擦肩,也有人讓這兒成了起點。(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原標題:記者體驗膠囊旅館房客「蝸居」生活 兩平方米的48小時

相關焦點

  • 蝸居中的豪宅,日本膠囊旅館
    造型獨特設計感強,加載各種高科技產品,最重要的是價格非常親民,無論你是打算窮遊還是壕遊日本,膠囊旅館都是不容錯過的特色項目之一…膠囊旅館的最初設計者是建築家黑川紀章。1979年,新日本觀光株式會社在大阪梅田開辦了首家膠囊旅館,1985年,隨著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舉行,為容納大量觀光客而緊急修建的膠囊旅館,經電視臺報導之後開始被社會廣知。
  • 日本「蝸居」實錄:膠囊旅館到底有什麼好處
    多年前第一次聽說「膠囊旅館」的概念,當時是無法理解的——住得這麼窄不會得幽閉恐懼症嗎?9H Hotel 膠囊旅館的概念: 1小時洗漱+1小時休息+7小時睡眠價格適宜値段が手頃 在膠囊旅館剛剛火起來的時候
  • 豪華版膠囊公寓驚現 附膠囊旅館資料
    兩扇防盜門將房間分成兩個單元,每個單元裡有一間容納了雙人床的「膠囊」和一個可單獨出租的閣樓,「膠囊」外是公共空間,整套房間可以拆成4戶分別出租。黃日新介紹說,「豪華版」膠囊公寓每平方米租金約為47元。北京晚報  話雖有點糙,卻透著不為物慾所累的人生態度,只可惜態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貧嘴張大民的蝸居生活勾起多少人的辛酸回憶,那種在胡同盡頭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絞盡腦汁將家具擺來擺去,以求塞進一家三代的情景想必許多人都熟悉。  眼見著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也越建越多,指望著住上大房子的希望卻被以火箭速度上漲的房價弄得越來越渺茫。
  • 插畫家的手繪膠囊旅館
    去年7月中開幕的千禧一代京都膠囊旅館(The Millennials kyoto),因著簡約時尚的設計風,舒適人性化的空間,科技未來感的設備
  • 一個人去日本,哪些膠囊旅館值得體驗?
    圖/japantimes.co.jp日本的膠囊旅館不僅滿足了節約資源的需求還解決了上班族們工作繁忙這一問題膠囊旅館的蝸居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苦逼好麼1小時洗漱+1小時休息+7小時睡眠——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9H Hotel(九小時旅館) 的設計訴求,理念簡潔明了,與它極簡的設計風格自成一體!
  • 膠囊旅館之旅
    小和你能否在膠囊酒店的太空艙式空間內安然入眠?或許錢包裡裝著鈦金卡並隨時可以在酒店以vip升級的你會不假思索搖頭。但換一個思維角度,即使不是為了單純的節省,作為一種旅行方式的體驗,已是各國機場常客的你,完全沒必要每次在漫長的候機時間一次又一次重複那些千篇一律的機場空間,和逛到無可逛的免稅店。即使擁有頭等的貴賓休息室,也完全可以體驗一次機場膠囊賓館的短暫睡眠。
  • 「膠囊」旅館大集合:日本最精緻北京有點糙(圖)
    話雖有點糙,卻透著不為物慾所累的人生態度,只可惜態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貧嘴張大民的蝸居生活勾起多少人的辛酸回憶,那種在胡同盡頭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絞盡腦汁將家具擺來擺去,以求塞進一家三代的情景想必許多人都熟悉。  眼見著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也越建越多,指望著住上大房子的希望卻被以火箭速度上漲的房價弄得越來越渺茫。
  • 直擊全球各色蝸居現象(組圖)
    日本膠囊旅館  膠囊旅館  日本的「一張名片」  膠囊旅館是日本一種非常便宜的旅館,也叫做「盒子旅館」。規模小的約有50個房間,大的 膠囊旅館房間多達700個。 膠囊旅館是日本加班文化的衍生品,上班族加班錯過了末班車,價廉物美的 膠囊旅館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 膠囊旅館「難產記」
    □文/記者 陳煒   攝/通訊員 魯海濤    還未正式對外營業過一天,上海首家膠囊旅館就要「胎死腹中」。  昨日,這家名為希泰的膠囊旅館,其負責人塔贊,正式接到了上海消防部門旅館未通過消防審批的回覆。一個月前試營業就引發了關注熱潮的膠囊旅館,如今,不得不尷尬地繼續等待。
  • 這不是膠囊旅館,是24小時「住宿書店」
    去日本旅行,考慮成本的原因住宿膠囊旅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交通便捷、費用低廉的特點使得膠囊旅館不只是旅行者的選擇,也是諸多日本上班族的首選。如今,有特色的膠囊旅館也層出不窮。而將膠囊旅館與書櫃結合在一起,讓書香驅趕掉一些空間窄小的觀感,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 組圖:膠囊旅館 日本最精緻北京有點糙
    很多人還沒完全脫離蝸居,就必須面對膠囊旅館這樣的微居環境。  住進膠囊旅館的人必須「無欲」: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不用無奈,因為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關鍵是別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找到安逸,這就需要動腦子了。
  • 上海出現配備液晶電視膠囊旅館 是國內第一家膠囊旅館
    位於上海火車站北廣場附近的一家「膠囊旅館」即將開業。據旅館工作人員介紹,鋼框架的「膠囊」,寬和高約110釐米,長220釐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空調讓人冬暖夏涼,有枕頭被子、通風扇、可調燈光、鬧鐘、電源插座、液晶電視,還能上網漫遊。68個格子間分成A、B、C三區,另有浴室、衛生間、吸菸區、小賣部和存物區等。
  • 各國"膠囊"旅館大集合 日本最精緻紐約最奢華(圖)
    話雖有點糙,卻透著不為物慾所累的人生態度,只可惜態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貧嘴張大民的蝸居生活勾起多少人的辛酸回憶,那種在胡同盡頭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絞盡腦汁將家具擺來擺去,以求塞進一家三代的情景想必許多人都熟悉。眼見著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也越建越多,指望著住上大房子的希望卻被以火箭速度上漲的房價弄得越來越渺茫。
  • 青島「膠囊旅館」預訂火爆 租客自律很重要(3)
    「我是一名背包客,一般每個旅館只住一兩天,我喜歡體驗不同旅館帶給自己的不同感受。」董麗麗告訴記者,她之前住過青年旅舍、家庭旅館、連鎖酒店,覺得還是「太空艙」價格最適中,而且配套設施齊全,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來自聊城的小羅是一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她來青島是為了找工作。「畢業後,我先後去過濟南、北京、天津、煙臺等地,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住上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 日本青年的「蝸居生活」,為何鍾愛居住幾平方米的膠囊旅館
    但是這類酒店中,有一類酒店就讓人十分的疑惑,這就是日本十分受歡迎的膠囊酒店。膠囊酒店雖然只有著幾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在日本卻十分的受到青年的歡迎。要知道膠囊酒店同樣也是新興事物,這是日本的設計師在1985年的時候設計的一種酒店,並且在1985年的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大放異彩。
  • 住日本的「膠囊旅館」是什麼體驗:小空間裡的高質量!
    「膠囊旅館」在日本稱為「カプセルホテル」,完全是和式英語,用英語表示就是:Capsule Hotel。顧名思義,就是像膠囊一樣的旅館。其實膠囊旅館是發源於日本,如今已經在全球普及,特別是歐洲國家更是在原先的膠囊旅館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改良。
  • 膠囊旅館 68元一晚
    新華社發據《中國之聲》報導 從日本火起來的膠囊旅館日前來到了上海,框架式的小格子間,將電視、網絡、鬧鐘等功能一一囊括。膠囊旅館這件新事物也引來了眾多關注。據了解,上海「膠囊旅館」收費按小時計費,基本費28元,另算每小時4元的累計費用,這樣算來,一般住上一夜,10個小時就是68元。
  • 上海「膠囊旅館」探密:進「膠囊」靠鑽(圖)
    近日,膠囊旅館成為滬上一個熱門話題。源於日本,太空艙模樣,頗帶幾分科幻色彩……落戶上海的膠囊旅館到底什麼樣?1月11日,新民網記者探營膠囊旅館,超前的理念之下,卻暴露著私密性和安全性的比拼。  記者體驗:進「膠囊」靠鑽  雖然還未對外營業,但記者先體驗了一下入住的全過程:在前臺登記過後,領取到「膠囊」號碼,並從相應編號的箱中拿出拖鞋換上,這樣才能走進旅館的核心部分。
  • 旅遊旺季膠囊旅館預訂火爆 年輕人是主要客源
    原標題:背包住「膠囊」說走就走   免費wifi、24小時空調和熱水、網絡電視、體感遊戲、公共休閒區……一間3平方米的「太空艙」可以給入住者提供普通連鎖酒店所提供的全部設施   旅遊旺季預訂火爆   近日,記者探訪了多家「膠囊旅館」發現,「膠囊旅館」主要集中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旅遊景點周邊。記者在火車站周邊商圈通過調查對比發現,與同地段的經濟型酒店動輒兩三百元的房價相比,「膠囊旅館」七八十元的價格有明顯的優勢。
  • 「麻雀窩」會是膠囊公寓的極致嗎
    遼寧衛視「說天下」欄目在報導此事時形容此種膠囊公寓為「只能住麻雀」,而不能稱為鴿子籠。鴿子籠啥樣,麻雀窩又是啥樣?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用麻雀窩來形容這種現象,只能說是更其恰切。而麻雀窩式的膠囊公寓,是不是真的到了極致了呢?否,假如再極致一點,那就應當到了躍層中的躍層,共四層「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