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11-25 08:39瀏覽次數:1
為著力構建穩定脫貧防止返貧和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霑化區財政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以「精準、發展、績效」為導向,深挖「窮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實現扶貧資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為探索打造解決相對貧困的「霑化」樣板做出了有力實踐。
一是加大「蓄水」,設立解決相對貧困試點資金。全區累計投入各級財政扶貧資金6049.45萬元,其中中央及省市級專項扶貧資金2906.4萬元、區級專項扶貧資金2500萬元、中央直達資金400萬元、公益事業扶貧基金及統籌整合涉農資金243.05萬元。同時,積極安排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建設試點資金1000萬元,為支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提供強力資金保障。
二是聯渠「引水」,率先打造「大救助」工作體系。為最大限度給貧困群眾提供健康支持,在落實貧困群眾就醫「一站式」結算、住院「先診療後付費」的基礎上,通過社會籌資、政府兜底等方式,設立大病救助基金,聯合扶貧、民政、人社、殘聯等部門對家庭困難的重大疾病患者「一事一議」進行救助,實現了「救助對象統一認定、經濟狀況統一核對、救助需求統一發布、救助資金統籌使用、救助事項協同辦理」,切實提高貧困人口及大病群體醫療保障受益水平。對困難及大病群體就醫進行兜底幫扶,貧困戶、低保戶的合規費用,自負比例原則上不高於10%;參加居民醫保的重度殘疾人,自負比例原則上不高於15%,切實減輕貧困群眾個人醫療負擔。2020年以來,貧困群眾在區級醫院就診2408人次,減免醫藥費46.84萬元;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1142人次,減免醫藥費4.23萬元,有效杜絕了「有病不敢治、有病沒錢治、小病拖成大病」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
三是金融「活水」,創新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在既有財政補貼優惠政策基礎上,拓展或創新部分針對相對貧困戶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協調支持金融機構向信用良好、有貸款意願、有就業創業潛質、技能素質和一定還款能力的相對貧困戶,發放10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的精準幫扶到戶的信貸產品。對相對貧困戶領辦或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微企業等,發放300萬元以下、3年以內、適當保證措施、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的精準幫扶到經濟組織的信貸產品。「魯擔惠農貸」政策性業務享受的財政貼息標準現行政策標準從2.175%提高至3.175%。「創業擔保貸款」最高貸款額度15萬元,財政部門給予全額貼息,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相對貧困戶發展冬棗大棚及其他設施的,給予貼息的貸款可高於一般戶的30%以上。專業合作社吸收相對貧困戶入社的,對合作社在貸款、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支持。相對貧困戶創辦企業的,前3年實現的稅收形成地方財力部分,全額獎勵企業用於自身發展。
四是精準「放水」,推動建立脫貧保穩精準防貧機制。聚焦因病、因學、因災和突發事故等致貧返貧關鍵風險因素,創新工作機制,列支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建設試點資金300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相對貧困人口購買防範新致貧和返貧綜合險,對因學、因病或發生交通事故、意外事故及其他新致貧、重新返貧等因素,導致生活處於貧困線以下的家庭,經綜合鑑定後,分類別分標準核定發放保險金,從源頭上築起發生貧困的「截流閘」和「攔水壩」。列支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建設試點資金700萬元,用於低收入人口扶持信貸項目貼息或風險補償資金,有效破解低收入人口及其領辦、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微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積極協調配合扶貧、民政等部門,瞄準處於貧困邊緣的農村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脫貧戶兩類易貧重點人群,分類設置精準防貧標準和程序,推動建立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精準防貧機制,全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來源:山東省財政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