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實錄︱寄生之廟:記錄現象本身

2021-02-08 市政廳

因工作的關係,我在全球幾個城市生活過,若談到旅遊就更不計其數了。有這麼多其他城市的比較下,我回到臺灣之後,或者說我仍然在國外的時候,才會注意到臺灣的廟與都市有非常特別結合關係的現象。


尤其我在AECOM公司工作的時候,到了國內很多三四線城市去。原本我以為國內大部分地區也會有這樣的現象,但經過了幾年在三四線城市遊走之後,我發現這可能僅限於閩南地區或者臺灣、香港這樣的南方城市才比較會出現的現象。


理解一個城市,對建築與城市專業的人來講,可以透過諾利地圖(Noli map,公共空間結構的塗底圖)去顯像一個城市自己獨立的紋理。這些城市紋理在某些城市中是非常顯而易見的,比如像紐約或巴塞隆納,在城市設計專業的人看來一眼就能判斷,但這樣第三人稱視角的圖對於非專業的人卻是沒有意義的。非專業人士是從人視、街景這樣第一人稱視角去接收、理解、建立他們對一個城市的印象,從而判斷他們到底是身處在哪一個城市。

如何觀察一座城市:從制高點


大學畢業在臺灣服役後,我到了美國波士頓求學,我學習和工作每天都會經過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對國內人很多人來講,廣場(square)通常有一定程度大小的開放空間,但實際上哈佛廣場是個非常小的地方。我對波士頓的城市印象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


對於一般在波士頓旅遊的外國人,他們怎麼從「人視」來判斷他們在波士頓?波士頓非常典型的民居是街屋(Townhouse)。起源於他們移民時期,每一個家庭會建立這樣一棟住一個家族的街屋,早期波士頓就由這樣的街屋所構成。最有名的New Berry大道,這條主力高端的商業街明顯跟我們在亞洲認定一條高端商業街是截然不同的。


接著我因為工作的關係選擇離開美國到大陸來,在AECOM北京和上海的兩間辦公室都待過。我在每個城市都會去尋找城市的制高點,去鳥瞰看這座城市。在上海靜安寺以前的辦公室時,公司本身就是浦西最好的制高點,沿著公司走一圈,你就可以看到全景的上海。


一般人對上海的印象,可以不用看到東方明珠塔,只要看到外灘英租界的銀行,就可以意識到你在上海。即使今天上海已經經歷多次巨大變化,但當你看到這些法國梧桐就可以意識到過去法租界的領域範圍。


忍痛離開上海去了東京,因為從2007年開始我就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有在東京生活和工作的經驗。東京本身是一個巨大建築都市設計的實驗場。所以你怎麼知道你在東京?事實上非常容易,因為你看到每個街角的盡頭,都在產生一場又一場的建築與都市的實驗。


目前我回到臺北,開始我兼職的教書生涯。在臺北,我所找尋的制高點不是建築,而是一座山的觀景臺: 大屯山頂的的氣象站,從這裡我可以看到整個臺北盆地。我們如何判斷自己在臺北,或者在臺灣的某個都市裡,靠的並不是簡體或繁體的廣告招牌,仰賴的是這張照片唯一彩色的部分,就是這些身處在臺灣大街小巷的宮廟。這些宮廟不是佛教寺院,臺灣人總以為它們是道教,在宗教學上嚴格來講它們不算,就是民間信仰。這樣的民間信仰充斥臺灣的大街小巷。


垂直的廟。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廟在大陸或者臺灣原本是水平化的。但在臺灣的都市,經過幾個世代的演變之後,它開始往立體化發展,更多是這樣直接佔據人行道公共空間的廟。在臺灣沒有城管的概念(臺灣只有警察),但不會有城管去取締佔據公共空間的廟。這類違章建築的廟享有存在特權,以至於產生我們現在看到的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狀態。


在閩南也許也會看到類似的現象。在臺灣開車由高速公路從南到北或搭高鐵從北到南,一路上都會看到臺灣的農業地景基本是跟土地公廟完全結合在一起的,漫長歲月中它們已經構成臺灣地景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臺灣有這麼多廟?因為它從來不只是信仰和宗教的中心,它更是社區的中心。在我祖父母那一輩之前的臺灣,不會有網咖、pub(酒吧),或文藝書店,那代人們要認識年輕男女的話,就會到廟口去。所以即使到了今天,雖然政府已經提供非常多公營的社區中心,讓這些廟的社交功能弱化,然而對老年族群來講,這些宮廟依然是他們的生活與社交的重心。


尋找臺灣都市裡的IP


臺灣第一代西畫家的主流是跟日本人學習西洋水彩,在學習過程中,有時他們會臨摹西方的風景畫,但他們同時自覺性地用油畫描繪臺灣的地景,臺灣地景的顏色基本是由廟的顏色構成。


這是臺灣在藝術史上第一波本土意識的覺醒,已經離現在很久了。我現在補做這件事情(搜尋「寄生之廟」),是因為很明顯在臺灣,建築精英和文化精英並沒有把他們的注意力分配在宮廟上。我們並不是真正在研究廟本身,而是記錄臺灣當代此刻都市樣貌和生活樣貌,就好比清明上河圖記載的是宋朝的都市樣貌和生活樣貌。


你看書中的市場廟、路中廟、橋下廟,會發現它的命名意義都是來自於它們的周邊,它們的「宿主」。我們只是以廟為載體拓印都市般地做紀錄,同時把廟及其相關一切從民俗學與宗教學中抽離出來。


在記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其它創作,宮廟無論在軟體、硬體上原本都不帶有學院派文化建築的基因,一直不被視為觀光資源或文化資源。而臺灣目前的文創事業大多跟宮廟文化的硬體部分沒有太多關係,所以這整件事情在過程中產生了另外一個意義 :就是把原本不被視為文化資源的既有資源,變成IP。


我預計共要做三本書,分別是《寄生之廟》、《往生之間》、《重生之路》。
第一本《寄生之廟》討論臺灣的都市現象。這本書經過四年的時間,因為我跟一大群幫助我的人,都沒有人是專職做這件事情,所以才得花了這麼久時間把它做出來。


《寄生之廟》這本書只關於臺灣,也只能關於臺灣,不否認當我只能關注臺灣時,此書格局無法避免其先天性局限。另外兩本書是關於世界的。


《往生之間》是當年跟我的搭檔劉怡德一起合作的畢業設計(獲得了當年畢業設計第一名),從2002年之後我就不斷在收集世界上喪葬空間的案例。


《重生之路》是我在哈佛碩士階段的最後一個作品。從2007年之後,我也不斷在收集世界上基礎設施再利用的案例。這樣的案例目前在上海發生很多。曾經在上海有人把防空洞改造成酒吧,而目前也有人把港口周邊的港口設施如筒倉群變成了藝術空間。

無所不在,無神不拜,無孔不入,無奇不有


接下來我們進入《寄生之廟》,它們不是有文化或者建築意義上的建築經歷或者文化大廟,它們不是臺北的龍山寺,也不是臺北的行天宮。這些廟在很多臺灣年輕人的成長經驗與生活經驗裡,因為他習以為常,所以視而不見。或者他覺得那是「都市之瘤」,或者「都市之恥」,所以選擇視而不見。但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臺灣人能重新好好觀察已經存在於身邊的事物。


這樣的廟通常具備這樣四樣特性:無所不在,無神不拜,無孔不入,最後一項最值得驕傲、最有趣的是無奇不有。


我先從「無所不在」開始。AECOM公司每年會選亞洲的城市,從各辦公室的人挑一些到那個城市舉行一個禮拜的工作營。在2010年時候,我被挑回臺北萬華參加工作營。這個工作營的內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基地附近,我第一次用都市設計與外國人的視角回頭看自己生長的都市,讓我發現在這基地附近的廟,它是處於非常極端的都市狀況下:這樣兩座高架橋跟一道防洪牆,三者夾出的三角地帶,沒有一個國內建築師會在這樣的基地上讓建築合法存在,但偏偏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可能也不合法的位置出現了這樣一間廟。雖然驚訝,但這個廟確荒誕離奇地存在著。


在兩座高架橋和一道防洪牆之間的夾縫中生存的廟,手稿


成長的經驗會告訴我臺灣有好多類似這樣的廟,比如它可能在屋頂上或者人行道,但到底有多少種,我不知道,我想有一天我要回到臺灣做這樣的研究。


「無孔不入」指它跟城市空間或各種夾縫結合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麼小的一個花園圍牆這樣一個小轉角,也有一個廟塞得進去,當然它只能夠讓廟本身容身,廟的其他配件,金爐或者其他配件就放到馬路的另外一邊。


分開兩旁的廟


「無神不拜」即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拜。臺灣是一個信仰寬容度非常大的地方,我們一顆石頭可以拜,一棵樹也可以拜。一間廟中會供奉多位神祉,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地方。也許不同的廟會因為爭奪信眾與勢力範圍有小小衝突,但對於彼此的信仰是非常尊重的,歷史上鮮有因信仰本身而發生的衝突。


廟的管理員在臺灣叫"廟公",通常不等於是廟主人。廟的搜集,即使小夥伴們透過谷歌信息與手機通信軟體仍然是很隨機性的,與廟主人或廟公的相遇也是不期而遇的,有些廟有遇到,有些廟沒有遇到。


許多廟都處於一個佔據不可建的基地、遊走於法律邊緣的違法建築的狀態,而廟主人(常常是一個集體而非個人)對自己的廟是違法建築這事都是心知肚明的。我在現場拍照與繪圖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警覺心,很容易先入為主以為我是建管單位派來的人要來開罰單取締他們。當我表示自己是建築師純研究時,下面這句他們嘴裡說出的話我只有第一次聽到時信以為真,第二次以後就更確定那是某種屬於廟主人那個世代的說話術,跟你套交情,瞬間縮短心理距離,要你別惹事、別找他們麻煩的說話術。他們一聽到我是建築師後都不約而同地說了下面這句話:


「我有個弟弟也是建築師。」


路旁的萬聖公廟


最後講到讓人興奮的一個章節就是「無奇不有」,這些廟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它們是臺灣老百姓創意和智慧的展現。


臺北市是臨淡水河的都市,可是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因為每年七、八、九月的時候會有颱風侵襲臺北,所以河水會暴漲,臺北人很久以前就建造了堤防,象是長城抵禦遊牧民族一樣,把整個城市守得滴水不漏。


建立起這個堤防之後,基本上堤外所有建築物都要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唯一可以存在的就是臨時的流動廁所和這些宮廟。為什麼有一些廟可以留在河堤外?通常可能是神明託夢說它不想搬,或者是你在搬的過程中,發生了工程上的意外,或者以臺灣求神問卜的方式,神明告訴你它不想搬。總而言之,這些宮廟被留在了在河堤外面。


當河水爆漲的時候,當颱風來的時候,這些廟該怎麼辦?有很多廟不想被河水淹,所以建它的人想出了一些方式。這座廟就是其中最高科技最費事最貴的做法,它直接把自己變成了一臺升降機。基本大部分臺灣廟主流最多還是混凝土做的,你很少能找到一個全金屬的廟。


升降廟,手稿


這個大概是全金屬廟裡面最大氣的,當颱風來的時候,河水暴漲時候,它可以把自己升起來。我找到時候,它已經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廟,它是為數不多你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的。我原來很好奇它是否能升得起來,在我做這個研究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颱風,河水來的時候,它真的把自己抬起來了。


接著在這條河的對岸,剛剛如果是在右岸的話,現在是在左岸。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我們找到了最極致的寄生之廟。剛才看到很多廟都有各種不同的宿主,有些廟甚至不只一個宿主。這個廟之所以叫最極致的寄生之廟,因它加了輪子像夜市的攤車一般,可以寄生在臺灣的任何地方,萬物皆可為它的宿主。


打帶跑廟


一開始我以為,它之所以和夜市文化結合在一起加了這個輪子,是要避免建管和城管的取締。結果後來才知道它所面臨的問題跟剛才的"升降廟"一模一樣。剛才的廟面對河水暴漲的時候,採用的是高科技,用非常費事非常貴的垂直移動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面對同樣的問題,這間"打帶跑廟"可以用一個低科技、省事、便宜的作法,水平移動的方式躲避洪水。差別只在於那個"升降廟"我看過它升起來,而這個"打帶跑廟"五年來我從沒看到它離開過原處。


廟的天性和個性

在我們記錄寄生之廟的時候,會有這樣很基本的格式。第一個是有照片,照片所描述的是事實,這間廟不是我們捏造的,不是設計師建築師創造出來的。第二是根據調查事實,會有這樣的一張圖,不管是手繪或者電腦建的,這是去彌補照片所不能描述的事。因為我們照片使用量有限,所以還會有一個系統在描述廟的屬性,這個屬性分天性和個性。天性決定這個廟的分類,個性決定個別案例。

路上廟,線圖。本文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為作者提供(可在澎湃APP內點擊查看大圖)


經過我們蠻久的討論之後,理解到所有廟分為這兩種,一種是生於都市之前,一種是生於都市之後。象是這個例子,為什麼會出現在路中間,實際是這個廟在都市形成之前已經出現了,這是為什麼廟會出現在路不同的位置。這個圖一樣,它不是設計出來的,它完全根據事實出來的。


過去我們怎麼分前現代都市和現代都市,事實就是是否有道路的介入。所以一旦有汽車道路使用,就是現代都市,會出現在廟中間必然建立在馬路出現前。另外一種以結果而論,像下圖這樣的廟必須是一個合法建築,必須等都市發展完之後,才會有這樣的廟,這是都市之後的廟。我只是舉這兩個例子,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各種不同類型的廟,先以這個分法分開了。


電梯廟,線圖(可在澎湃APP內點擊查看大圖)


講到廟的個性,廟原本一個非常基本的配備,它有對應的開放空間舉辦慶典和活動,這就是廟埕。廟在都市演化的過程中,會逐漸喪失它自己的完整領域,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無論大小,無論多麼畸形,它們都是保有自己的廟埕。很多廟在都市演化中失去自己廟埕時就會侵佔人行道成為它們新的廟埕。小至建築一個樓梯的旋轉平臺,大到整個人行道或者馬路都會去侵佔,馬路會因為這座廟的存在退出一個角給它,它會侵佔小區的入口,侵佔這條馬路。


延伸到馬路對面的廟

我們收集了這麼多廟,事實上我們也對它的尺寸做分類,從原先的梳理邏輯我們會分出九類,但最大這一級通常可以列進這個等級的時候,已經是文化大廟了,大概就是行天宮、龍山寺,不會是寄生之廟。所以最終我們只保留了八種尺寸。可以看到小到有像鳥籠或者狗屋的廟,大也有大到這種,它實際是一個宗祠,你可以比較它在屋頂上跟周邊的房子比,它有多大。這個小絕對不是我們找到最小的廟,當然這個大也不是我們找到最大的廟。


小廟之一

臺灣的造廟工業是一條非常成熟非常獨立的產業鏈,基本不在建築師搭配的產業線上。基本這些廟也不屬於建築師的範圍,如果要造廟,建築師的任務就是去請執照,把那個批准請下來,但建築師的角色沒太多實質的設計參與,而主要是走行政流程。

重要的是群組


這是我私人的研究,並沒有政府或學術單位的支持,但有一大群人的幫助跟一小群人積極的投入。


一開始是從鄰裡開始,去觀察那些原本被你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就從你的生活周邊開始。而且我講到每個臺灣人的鄰裡、社區都會有這樣的廟,所以一開始從你的住家周邊開始。


我家門前的廟修屋頂的時候,我也捐了一筆錢,所以我的名字會刻在廟上面。當然我捐錢最主要目的是希望神明保佑,讓這件事情可以順利地完成。我怎麼去找呢?當我的幾個朋友開始找生活周邊的廟,我們會建立一個最基本的分類表,可是時間久了就不夠用。必須開始大規模地毯式搜索。


就像尋寶前需要一張尋寶圖,我們也要有自己的尋寶圖或者獵場的地圖。我們每周或者每兩周在臺北12個行政區田野調查,但最後成了全臺灣的搜索,而不是只有臺北。一開始是從臺北的行政區內畫獵場範圍,約好一點半,大家從四面八方進入,四點半我們在集合點集合,一路上看到覺得有記錄價值的廟,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建立的分類表上的廟,就記錄下來,最後我們到綠色的地方(公園)討論。


當然這種方式非常「土法煉鋼」,效率非常低,可是我們也只能這樣開始。因為這些廟大部分是不會有人關注的廟,它們非常地域性,非常社區型。它們在大部分外人眼裡沒有價值,所以一開始我們必須透過這樣的方法去尋找,但這種土方法是不可能持久的。


這些廟本身的特色對一般人來講,不足以讓它們出現在網絡上討論、流傳,可是我們發現臺灣民政局已經有把所有的廟,不管合法或非法的廟的地址都有記錄在案。很多廟都是在谷歌大神看不到的地方,但谷歌這樣的街景地圖也已經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我們搜尋地圖的等級瞬間做了好幾次的迭代,起初必須所有人進入「獵場」,現在不需要了。


這個活動每次都說周末大家來參加,可實際上當天到的有多少人不知道,就跟這場演講當天有多少人,如果不登記報名的話不知道,所以大家在來之前先加入群組,如果那天到的時候真的確定有來,比如我在A區,你就不用過來,你就去B區或C區,這樣讓我們的搜索效率、搜索範圍都提高了。


但真正關鍵的不是搜索,而是你加入這個群組。一旦你加入這個群組,就打破了田野調查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限制。因為放假的時候,你回家過節或去外地出差,你就到非臺北的地區搜尋了,而我也不需要再招集大家周末一起找,所以已經無時無刻都在田野調查了。這是這個時代的一大進展,不需要我本人走到每一個,見到每一個,找到每一個。如果不用這個方式,我最多也只能搜尋臺北和新北這兩個城市,可是沒有資源找讓我找遍全臺灣,是靠通訊軟體的進步,我才能夠搜尋整個臺灣。

寄生之廟何去何從


寄生之廟這個現象可以說世界少有,但不是臺灣獨有,事實上香港也有。香港因為面積比較小,能產生的數量和種類就跟著少,我還是有發現有四個特殊的品種只有香港有。這是既是師姐又是AECOM以前同事在香港自己開業的時候,用她的私人時間幫我做這個調查。同時,我們除了用通訊軟體、谷歌大神以外,也有空拍(航拍)攝影。


這個群組大概有六七十人,如果我想的話,它可以破百人。但在大概找到第二年以後,我們在廟的品種上沒有增加。再來,這麼大的群組,願意積極投入的還是少數人,所以如果我去擴大這個群組,事實上沒有多大的意義。願意積極參加的人,我就會開比較大的權限給他們。


臺灣這個「寄生之廟」圖譜建立完,大概是108種。這本書畫了36個案例,事實上有36組,有108個子分類。因為我們有限的人力物力,我們只能挑36個建模畫圖。而且幸好我們沒畫108個,因為那樣的話,出版社也沒有這個成本去出那麼厚的一本書。


36組包含108個子分類的寄生之廟圖譜(可在澎湃APP內點擊查看大圖)



這張表真正要代表這裡每一個ICON都不是我們刻意設計出的,不是為了設計師為了博取版面設計出來的方案,在每個方案背後都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廟,而且不只一個,大部分不只一個,很多類型在臺灣有一兩百,兩三百個但同時也必須承認有少數種類是「孤例」。


這些廟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會消失亦或繼續以這種怪誕的姿態繼續存活下去?


我自己對這件事情是完全悲觀的。這些廟的消失不會是它們硬體上的損毀。因為在廟的硬體損毀物理破壞發生之前,使用它的族群,我祖父母輩前的族群,在祭拜這些廟神明的族群會先消失。並非只因信仰寄託與情感需求它們的那一代早隨時間凋零,而是在當今社會生活在城市的你我,對於美好城市的想像裡,沒有它們的存在。


然而對它們的逐漸消失需要呼籲文資保存單位來對此現象急救?還是任其符合演化定律,自然淘汰,自然滅絕?你我皆清楚這些寄生之廟大多不是符合保存定義的文化建築。我自己做這個研究,我並沒有因此開始有了信仰。同樣我也不是要求我們的年輕人,我們的下一世代去親近宮廟文化。所以在這些廟的軟體信仰部分 」退神」 消失之後,這些廟的建築硬體本身可能會被各種不同的新使用取代,我認為它可能不會在臺灣都市繼續存在下去。這些廟是在城市裡面自然地代謝:該生則生,該滅則滅。

不是研究「為什麼」 ,只在紀錄「是什麼」


為做這本書有很多人幫助。我只能說題材是原創,構想上我確實受到了前輩的影響。


今天在座很多都是建築背景人,知道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進行田野調查所繪製的中國古建築圖。粱是第一代中國到西方學建築學的人,他用西方圖學的記錄方式回頭記錄我們中國自己的建築,因為過去中國的工匠蓋房子並不是用今天設計院或世界上任何一間事務所流行的方式,他們是用標記的方式蓋建築。


梁思成和助手繪製的許多中國古建築圖被收錄在這本《梁古建製圖》中


他記錄的這些建築大部分都已經不存在了,今天怎麼復原它?今日中西方的建築師溝通的語言是平面、剖面、立面這些圖。如果我們沒有梁做的這套圖的話,中國設計院的建築師沒有機會復原這些古建。所以這個記錄到今天變成了一種語言,建築師能夠跟過去建築溝通的語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建築師的貢獻很多時候並不在於你去設建造、設計什麼偉大的建築作品,而且你必須承認很多建築師不設計建造建築,造的孽可能少一點。


另外一位是我在哈佛時候的老師冢本由晴,剛才有說到2007年之後我一直希望去東京工作和生活,原因就是他那段時間在哈佛開了一門設計課,在做東京的市場。冢本在念博士生的時候,跟他的太太還有一個朋友做了這本《東京製造》,記錄了非常多東京人為了在都市裡生存製造的許多以建築學院派標準來看並不模範的「爛建築」。


冢本由晴著《東京製造》。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一個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屋頂上面加了一所駕駛訓練學校。購物中心跟駕駛訓練學校本身既無功能上的相關性,也無構造上的相依性,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東京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東西。為什麼?那是東京人回應東京都市和東京生活所製造的產物。他收集了大約七十幾個這樣的對象,用這些對象組成了一個很像東京但根本不存在的都市,這件事情背後是什麼?當然不是做圖像創作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背後是在態度上,冢本選擇了擁抱他所處的環境。


第三位是我在AECOM亦師亦友的同事筱原寬之,也是哈佛的學長,但他的輩分當我老師綽綽有餘。他在杭州中國美院兼職的時候,帶著他的學生做了城市自定義車這個研究。國內有非常多的小販把二輪車和三輪車改造成他們營生的工具。這個二輪車或三輪車就是他們的店面了。筱原與他的學生們收集了大概27個這樣的案例,這些老百姓所製造的產物,訴說的就是國內的老百姓對國內的都市和國內生活的一種常民響應。


我本人從來不是這些宗教空間的信徒與受眾,我不是基於感性上對它們的侍奉與懷念,而是從理性上認知到對它們的不容忽視與重要,才會投入這麼多的精力與時間記錄它們。這好比一個研究爬蟲類的專家,無論從外部看來他投入了多麼多的精力與時間研究爬蟲類,但當你涉及內部問題去問到他最喜歡的動物時,他回答你的可能仍是貓狗。


我為臺灣都市的文化自覺性寫下《寄生之廟》這本書,以廟為載體, 延伸到其外圍,載體與其周邊的結合正是臺灣的都市基因。從我們的觀點,這些廟在都市分類學上的意義大多是其周邊賦予的,在建立如族譜般的分類表的田野調查過程中,吸引我們的不是廟本身,而是它所處的「環境」 ,賦予這些廟在都市分類學上的意義。


書中廟的命名大部分是來自它的環境(宿主),只有少數暱稱來自廟本身。我們將在臺灣四處網羅、搜集、觀察、紀錄而來的廟——如寄生的生物一般的寄生之廟,對其宿主進行如生物分類般的分類。整個過程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收集、描述、命名、分類、編目、繪圖,關注現象與事實的個別性與獨特性。而這所有的一切,不是換一個角度或視點看這些廟與這些城市切片,而是先從換一種表達方式切入,透過這樣的解讀與詮釋,去表達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事物與現象依然可以有其深度與獨立性。如《清明上河圖》還原宋代首都開封一般,這些紀錄呈現的是臺灣都市型態與生活樣貌的浮世繪。


在這本書中,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原理、原則不重要,重要的是現象本身。


回歸現象本身已存在的事實,無論歸於城市之美或城市之醜,現象就是現象,所有不合理的事件與不合理的因子加總後,得到的最合理的結果。不用知道為什麼,只因記錄而知道:


這樣的文化
這樣的經濟
這樣的社會
這樣的環境
這樣的政府
這樣的人民


林林總總加起來得到的就是這樣的城市,這樣的現象,這樣的結果。

(本文整理自「城市漫步」夏季對談活動「並非關乎著名建築的建築學VS城市考古學2.0」,經作者修訂發表。)

相關展訊
賴伯威作品展·寄生之廟
時間:2018年8月4日 - 8月26日
地址:上海八號橋現代藝術基地(建國中路10號)


(本文整理自「城市漫步」夏季對談活動「並非關乎著名建築的建築學VS城市考古學2.0」,經作者修訂發表。)




相關焦點

  • 我們把寄生在臺灣的廟搬來了上海
    這些矛盾的觀點,呈現在城市建築的空間中,這令賴伯威意識到,廟宇建築的存在提供了講述城市空間變遷的全新方式——滲透著本地文化基因的城市現象,它的出現、興盛以至消失,構成了一個接地氣的信仰與溝通互動的城市微細胞。
  • 『 寄生之廟 』賴伯威作品展 丨 MAB展訊
    這些矛盾的觀點,呈現在城市建築的空間中,這令賴伯威意識到,廟宇建築的存在提供了講述城市空間變遷的全新方式——滲透著本地文化基因的城市現象,它的出現、興盛以至消失,構成了一個接地氣的信仰與溝通互動的城市微細胞。
  • 城市漫步︱8月上海活動推薦
    時間:8/4 周六 下午16:00-18:00活動看點:百年武進路-老虹口的日本廟-虹口的老電影院-基督教景靈堂-上海最早的西市醫院(公濟醫院舊址)-介紹沿途落地美食vol.014 梧桐漫步法租界 - 弄堂深處的名仕與秘境時間:8/11 周六 下午16:00-18:00
  • 城市漫步︱7月上海活動推薦
    從2018年7月起,「城市漫步」將每月推薦一次有關探索城市的步行、講座、展覽活動,目前範圍僅限於上海。如果您有更多推薦,歡迎留言告訴我們。精心設計的每一條線路,就是為了和你一起發現這座城市平凡卻最驚喜之處。帶著一顆發現的心,擁抱屬於你的城市,你會發現這座城市、那些人們,都足夠可愛。
  • 《文化名人抗戰實錄》出版 記錄文化巨擘抗戰愛國事跡
    《文化名人抗戰實錄》出版 記錄文化巨擘抗戰愛國事跡 2017-04》系列出版,該書是中國首部以抗日戰爭為主題集中記錄中國文化界名人愛國事跡的系列圖書。
  • 城市漫步——北海之冬
    1、帝都城市漫步 | 太廟城市漫步 |大鐘寺城市漫步 |恭王府城市漫步 |坡峰嶺城市漫步 |雲蒙山城市漫步 |中山公園城市漫步 |古北水鎮城市漫步 |京廣中心城市漫步 |798藝術區城市漫步 |曉島圖書館城市漫步 | 南海子公園城市漫步 | 潘家園城市漫步 | 景山之春城市漫步 | 頤和之夏2、魔都城市漫步 |
  • 城市漫步——頤和之夏
    前有須彌靈境(現為平臺),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巖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臺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
  • 城市漫步——景山之春
    《明季北略》中記載:「萬歲山之壽皇亭,即煤山之紅閣也,亭新成,先帝為閱內操特建者。」1、帝都城市漫步 | 太廟城市漫步 |大鐘寺城市漫步 |恭王府城市漫步 |坡峰嶺城市漫步 |雲蒙山城市漫步 |中山公園城市漫步 |古北水鎮城市漫步 |京廣中心城市漫步 |798藝術區城市漫步 |曉島圖書館城市漫步 |
  • 走進「一廟、一堂、一街」 探尋昆明的城市記憶
    老街對於一座城市的意義,已遠遠不止是商店林立的購物街那般簡單。古舊的色彩記錄著關於城市的記憶,亭臺樓閣、灰牆瓦礫之間,都蘊含著一段段悠長的故事。昆明市中心的「一廟、一堂、一街」(文廟、勝利堂、昆明老街)片區,濃縮著雲南及昆明千年變遷的歷史和人文故事,集中了元明清三代的廟堂建築、民居建築、城市街道布局及市井文化,薈萃了眾多雲南知名的醫藥、古玩、飲食百年老店。
  • 城市漫步·實錄|漕河涇:上海西南區域一個市鎮的城市化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供圖城市考古學入門來自紐約市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生態學家桑德森,曾做過一項研究。他計劃用計算機模型把舊地圖、考古學記錄和生態數據等數據整理結合,重現出紐約曼哈頓島的原始面貌——這個計劃被稱作「曼納哈塔工程」。
  • 《寄生獸》的故事源自一種恐懼
    「寄」與「生」連組一詞,最早見於《管子·八關》——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可見在古今漢語中,「寄生」本義都指依附他人而生活。生物學中的專有名詞「寄生」,則與「社會」、「主義」等詞語一樣,屬於「和式漢字」,它們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人為尋找與西方科學詞彙相對應的漢字,而被賦予新意的詞彙。
  • 西方聖誕節傳統習俗:槲寄生下戀人接吻的由來
    在歐洲以及北美,槲寄生擁有豐富的文化意涵。在基督教興起以前的歐洲,槲寄生普遍被看成神聖男性元素(浪漫、繁殖力和活力)的表徵;而基督教興起並整合民俗之後,槲寄生成為了聖誕節的裝飾物與象徵物。之後逐漸演變成聖誕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在槲寄生下的女人要接受男人的親吻,如果拒絕的話會給她們帶來厄運。
  • 今後漫步鴻恩寺公園 消耗多少熱量有記錄
    昨天上午,重慶晨報記者從江北區市政園林管理局獲悉,鴻恩寺森林公園將新建一條連接北濱路和花卉園的城市綠廊「漫步鴻恩」。    據了解,「漫步鴻恩」全長7.67公裡,既有健身步道,又有公園景觀,將成為城市綠色觀光的一條新風景線。
  • 「寄生惡魔」沙蚤:能鑽到腳底實施寄生,危及生命,成非洲人噩夢
    據《漢書·東方朔傳》之中記載:「(郭舍人)乃覆樹上寄生,令朔射之。」 顏師古註:「寄生者,芝菌之類,淋潦之日,著樹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數者,今關中俗亦呼為寄生。在這段記載之中,有兩個字眼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寄生」。
  • 鹹蛋黃肉鬆青團︱WEIFOOD微食野
    兜點點微食記2016往期連結幹煎杏鮑菇︱WEIFOOD微食野芒果糯米餈︱WEIFOOD微食野香蕉巧克力磅蛋糕︱WEIFOOD微食野蕨粑炒培根︱WEIFOOD微食野老貴陽,街頭巷尾的味道︱WEIFOOD微食野美式巧克力軟曲奇︱WEIFOOD微食野泡芙︱WEIFOOD微食野戚風蛋糕︱WEIFOOD微食野
  • 城市漫步——碧海金沙
    1、帝都城市漫步 | 太廟城市漫步 |大鐘寺城市漫步 |恭王府城市漫步 |坡峰嶺城市漫步 |雲蒙山城市漫步 |中山公園城市漫步 |古北水鎮城市漫步 |京廣中心城市漫步 |798藝術區城市漫步 |曉島圖書館城市漫步 | 南海子公園城市漫步 | 潘家園城市漫步 | 景山之春城市漫步 | 頤和之夏城市漫步 | 北海之冬2、魔都城市漫步 |
  • 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
    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改造︱鄉村老宅與時尚民宿
  • 寄生的功效與作用
    原名桑上寄生。《本草綱目》除桑寄生外,又增柳寄生一項。現商品分廣寄生,槲寄生二類。別名:槲寄生,北寄生,廣寄生(桑寄生)。來源:1、槲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槲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廣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桑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性狀鑑別:1、槲寄生;莖枝圓柱形,長約30釐米,直03~1釐米。黃綠色、節膨大,全體有皺紋。
  • 為什麼都說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農村俗話「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如何看待這句話?自古以來,我國的絕大多是寺廟、道觀都基本上是建在山頂上,或者深山之中。從風水上來看,這些地方都是陰氣極重之地,而且煞氣很重,是比較邪的地方。普通人是不可能在這種地方安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