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評論員 蘆靜
與一般校園不同,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這所年輕的學校擁有20畝空地,這是一片「開心農場」,也是孩子們撒歡的新課堂。
資料圖。圖片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6年小學,要參加90項家務勞動、90項校內勞動、90項農場勞動、30項志願服務公益勞動;二十四節氣,要遵循傳統曆法設計農場耕種計劃,在不同時令種菜、養蠶、除蟲、收割……
在當地,這個被視為「新勞動教育」的試驗,已延續10年。
之所以「新」,就因為其突破了以前勞動教育囿於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體力勞動的範疇,鼓勵孩子們到更廣闊的空間去鍛鍊。
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將課本以外的知識通過有趣的實踐傳遞給學生,讓勞動的價值清晰可見,在學生心中種下了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種子,也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創新樣本。
事實上,勞動教育的概念,在我國教育領域並不是新名詞。但以往關於勞動,學校往往只注重知識傳播,把勞動體驗歸於家庭生活。從現實需求來看,讓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放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去做飯、洗衣服、做家務,有些「紙上談兵」。
曾有教師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很少參加農業勞動,部分學生從來沒有參與過農業勞動;基本的家庭勞動,大多數學生也很少參與;學校值日基本都是迫於老師和班委的壓力,很少有人主動參與……
無疑,學校這種淡化、弱化勞動教育的方式,加之家長的「縱容」,不僅會讓學生輕視甚至厭惡勞動,還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
現實中,儘管不少學校開設了勞動課程,但師資儲備不足、動力意願不強、輕親身體驗的問題仍存在。要補齊這些「短板」,除了打破「勞動會給學生帶來額外負擔」的偏見之外,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協作,支持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接觸新事物,感受勞動快樂、養成勞動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愛。
勞動教育,重在落實,貴在「知行合一」。願孩子們都有自己的「開心農場」。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