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 外媒稱,位於中國中部地區的一個高聳的水壩阻擋住了一望無際的水域。這些水資源被指定途經1000多公裡向北調至北京。但批評人士表示,它只能暫時為這座城市解渴。
據法新社12月27日報導,中國首都的南水北調工程27日正式通水。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展的最具雄心的工程項目之一。
在投入至少330億美元之後,預計每年將有超過10億立方米的水流經1000多公裡長的通道和管線抵達首都。
這一項目的規劃者表示,每年還將有約85億立方米的水抵達沿線其他幾個省市。
中國政府說,這項工程最終會包括三條調水線,將緩解中國北方長期存在的水資源匱乏問題。
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以色列等中東國家。這種現狀對中國經濟增長形成了威脅。
一位姓陳的導遊站在中部湖北省丹江口水庫的大壩上說,「這些水要調到北方」。大壩的海拔比北京的海拔高出100多米,使得水庫中的水可以流向北方。
南水北調這一工程領域的壯舉還包括了在中國黃河底下修建隧洞的項目。官方報導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此外,為了讓供水順利流經河南省,中國的工程師修建了引水渠。
世界銀行統計指出,中國華北地區的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左右,比位於沙漠地帶的一些國家還要少,與葉門大體相當。
另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8日報導,將中國長江流域的水運送到中國北部地區的國家工程南水北調,27日連接南北的1400多公裡水路開始正式向北京送水。南水北調工程從構思開始經歷了60餘年,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但是這一龐大工程的效果和對環境的影響仍然受到不少質疑。
27日上午,北京市的閘門開啟,來自長江支流漢江的江水湧向頤和園團城湖。這些遠道而來的水將主要用於北京市民用水。處於嚴重饑渴狀態的京郊水庫也終於可以增加蓄水。
此次開始送水的是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從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引水流到北京、天津。線路全長1432公裡,工程費用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華北地區,由於降水量少加之黃河水量減少,已經陷入慢性水荒狀態。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其中北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7。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的運水量為95億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的民眾將因此享受到優質水源。
南水北調是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的構想。雖然這次向首都送水對於共產黨政權來說是一項樹立威信的大工程,但他們並沒有舉行大規模慶典,媒體的報導也比較冷靜平淡。
據北京媒體報導,近年來北京的供水量和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達到了每年15億立方米。但此次南水進京每年只可給北京帶來約10億立方米的水。這種經濟成長速度與調水計劃不匹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中國環保組織「自然大學」的邵文杰指出:「只要追求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城市規模,那麼水荒的緩解都只是暫時的。如果整個社會仍舊不重視與環境的均衡相生,那水荒永遠都無法解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2月27日,參加通水儀式的嘉賓在觀看開閘放水。當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乾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