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長江「握手」:北方近億人喝上長江水,南水北調澤被千秋

2020-12-16 澎湃新聞

它,讓黃河與長江「握手」,讓湖北丹江口與北京密雲水庫「擁抱」,讓受水區近1億人喝上長江水;它,要越過數百條河道、千餘條道路、數十次橫穿鐵路,其規模及技術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可借鑑。它就是南水北調工程。

「工程通水後,東線工程已經完成4個調水年度的通水任務,中線工程連續兩年多不間斷地供水,經受住了各種工況的考驗,充分證明了工程質量是可靠的,運行是安全的。」9月15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書記、主任鄂竟平表示,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遠超預期,工程建成通水後,沿線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

截至9月中旬,僅中線工程已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10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9月中旬,記者來到鄭州以西參觀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

邙山腳下,長江水通過暗涵從黃河河床底下布置的兩條隧洞,以每秒118.7立方米的流量,與黃河主流呈十字交叉,互不幹擾地安全向北流去。

中線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攝影趙柱軍

這個全長19.3公裡的工程,可謂集水利技術創新於一身,開創了我國的數個第一:第一次採用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底部,第一次在我國水利史上採用泥水平衡加壓式盾構進行隧洞施工,第一次應用雙層襯砌的結構。穿黃工程創造了76.6米深的井壁地連牆施工和單頭一次性掘進3450米精確貫通等多項國內記錄。

穿黃工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穿黃管理處處長韋國虎給記者講述施工的驚險故事,仍心有餘悸:盾構機進洞最艱難最危險,始發時發生少量漏水,為保住盾構機,項目負責人衝在一線,在泥漿裡指揮將漏水點補上,最終順利始發掘進;盾構機在掘進1200米時,刀具磨損停機,國內外專家進行技術論證,中方人員堅持自己檢修方案,即帶壓進艙更換刀具和修復刀盤。

「我們為了打通穿黃工程的800米退水洞,花了整整5年。」水電十一局三分局黨委書記高海成回憶說,由於施工地段都是非飽和性土壤,土沒有結構性,就像在牙膏裡打洞,在建築史上少見。技術人員採用了簡易盾構法和高壓注漿法,說通俗點,就是用鋼殼鑲嵌支撐,固化結構,同時因勢利導,注漿讓土壤變硬,「工程質量很好,沒出一點事」。

穿黃隧道南口處。攝影陳磊

據了解,建成2908公裡的東中線一期工程,完成土石方近16億立方米,如果按1平方米斷面築堤,大約可繞地球40圈。

鄂竟平介紹,技術研究人員破解了膨脹土、高填方、穿黃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壩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設計和施工中遇到的重大技術難題,全面提升了我國在水利工程設計、施工、裝備、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水平。

據介紹,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技術專利110項,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也創下多個世界之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根據沿線數據監測,中線工程施工運行完全符合原來的設計要求,非常安全。」中線建管局局長於合群透露。

新添一條華北地區「母親河」

南水北調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底,鄭州市就用上了丹江口水。用上南水後,水垢減少,口感變甜,水質安全更有保障,達到二類水標準。」鄭州柿園水廠廠長馬建華告訴記者。

目前,河南省37個市縣、河北省80個市縣用上南水北調水。南水北調來水現在成了北京、天津市的主力水源,成為縱貫京津等華北地區新的「母親河」。以北京為例,目前,南水北調水已佔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3%,南水供水範圍已基本覆蓋北京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和大興、門頭溝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區,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係數由1.0提升至1.2。

中線工程滹沱河倒虹吸工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攝影趙柱軍

中線工程西黑山工程,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向北直達北京,向東抵達天津。攝影趙柱軍

目前,天津中心城區、環城四區以及濱海新區等14個行政區市民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形成了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河北省新(改)建的112座配套地表水廠全部建成,石家莊、邯鄲、廊坊、保定、滄州、衡水等7個設區市已用上南水北調水。滄州市城鎮居民徹底告別了高氟水。河南省受水區鄭州、新鄉、焦作、安陽、周口等11個省轄市全部通南來水,日供水量6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每天運送一座小型水庫。

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

9月14日,記者來到北京密雲水庫,恰逢今年向密雲水庫輸水工作結束。「由於抽引南水北調水入密雲水庫,使水庫蓄水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19億立方米,提高了首都水安全的戰略儲備。」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胡明罡說。

密雲水庫。攝影陳磊

為最大發揮工程效益,北京以「喝、存、補」用好南水。 「存」就是在滿足城區用水後,利用調蓄工程存水,增加水資源戰略儲備。「成功實施反向調水,讓千裡之外的丹江水,源源不斷匯入密雲水庫的懷抱。南北兩大水庫成功實現跨越時空的對接。」曾經參與南水北調建設的北京燕波工程管理公司負責人張悅政如是感慨。

密雲調蓄工程溪翁莊泵站。攝影陳磊

隨著南水進京,多年來超採嚴重的密雲、懷柔、順義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2017年4月,平原區地下水埋深比2016年同期回升0.36米。同時,向密懷順水源地試驗性補水0.84億立方米,補水區域地下水位明顯上升,局地最大升幅達8.08米。

工程建成通水後,天津市加快了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轉換工作,使地下水位累計回升0.17米。城市水源置換後,有更多的引灤水和本地水改向農業和河道補水,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滹沱河、七裡河生態補水0.7億立方米,使該區域缺水狀況得到有效緩解,乾涸的河道重現生機。

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鄭州市西流湖和鶴壁市淇河進行生態補水。鄧州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許昌市藉助南水北調水實施水源置換,開展生態補水,進行水系連通工程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心城區和郊區淺層地下水位較2014年回升約2.6米。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投入使用,充沛水量使山東省平原區地下水位較去年同期上升0.18米。

東線工程治汙的成功,還輻射帶動國家重點流域的水汙染防治工作。近日,闊別20多年的「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重回微山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線工程綠色生態帶建設的全面鋪開,南水北調又添加一筆生態財富——華夏大地多了兩道千裡綠色廊道。

(原題:黃河與長江「握手」,讓北方近億人喝上長江水,南水北調澤被千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水到渠成共發展】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黃河長江在此「握手」
    新華網鄭州5月31日電(潘子荻)它是世界上偉大的奇蹟,讓奔騰於祖國大地的長江黃河就此「握手」;它是中國的超級工程,攻堅克難,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它的貫通確保一渠丹江清水穿越黃河輸送至北方,惠澤千萬百姓,它就是南水北調的「咽喉工程」——穿黃工程。
  • 長江黃河首次握手緩解山東南四湖生態饑渴
    長江水通過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經過9級泵站提升、長途跋涉400多公裡,將源源不斷地補向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50天後,1。1億立方米長江水將補入南四湖,與先前補入的5000萬立方米黃河水匯合。這是歷史上長江水和黃河水首次在一個湖中「握手」,它們將共同緩解南四湖大旱、維繫湖區生態平衡。
  • 南水北調向威海供水 黃河水和長江水涇渭分明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膠東幹線上的引黃濟青上節制閘開啟, 黃河水和長江水涇渭分明  齊魯網3月1日訊 (山東臺新聞中心記者 李化成 濱州臺記者 張旭 李帥)今天上午10點,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膠東幹線上的引黃濟青上節制閘開啟
  • 通水30年向青島供水40.3億m!長江黃河在博興境內「握手」匯流
    在探訪南水北調東線穿黃工程後,6月12日下午,記者驅車趕到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幹線膠東局濱州渠道管理處,在其轄區內,記者看到了長江水「邂逅」黃河水的景象。 南水北調的長江水(下)和引黃濟青的黃河水(上)在此交匯。
  • 南水北調中線向滄州市區供水 長江黃河水首次相遇(圖)
    河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石津乾渠田莊暗渠出口,長江水由此流向滄州。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常方圓)「長江水發甜,好喝!我再也不擔心小孫子會像喝苦鹹水長大的我一樣,長一口黃斑牙了。」河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四大乾渠之一的石津乾渠順利通水,滄州市區迎來清澈長江水,許多市民欣喜地感受到了家裡水質的變化。而且,石津乾渠的通水,還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歷史上的首次相遇。12月4日,河北新聞網記者來到石津乾渠起點,由此開始一路探尋長江水流往滄州的足跡。
  • 長江與黃河史上第一次「握手」,工程總長19.3千米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長江、黃河、珠江、京杭運河等大江大河。
  • 南水北調 澤被南北
    湖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主要移民區和重要影響區,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服從服務南水北調、加強生態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不斷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讓這項世紀工程惠及南北,澤被民生。
  • 為什麼長江和黃河水都白白流入大海,而不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儲存?
    特別是北方地區,工農業、生產生活等用水重度短缺,這些區域全年降雨量與用水量嚴重失衡。我們知道江河是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國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長江的年均徑流量大約為9600億立米,而黃河的年均徑流量約為580億立方米。那麼,有些人要問了,為何不把長江和黃河的水資源儲存起來,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解決缺水問題,而是讓它們白白地流入大海呢,這樣豈不是很浪費?
  • 長江和黃河都白白流入大海,我國那麼缺水,為何不築壩徹底利用?
    長江的年均徑流量大約為:9600億立米,黃河的年均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看起來這黃河流量比較小,那麼我們來看看,黃河有沒有可能圈起來用呢?既然圈不住,那麼就讓這些水去到更需要的地方,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其中位於北方的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城市缺水最為嚴重!讓南方的水接濟北方,這就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南水北調工程!
  • 南水北調!濟寧市兗州區用上了長江水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4日訊 近日,太陽紙業南水北調長江水廠正式投入運行,濟寧市兗州區用上了長江水。據了解,太陽紙業投資4800萬元,興建了日處理3萬方的南水北調長江水廠,並辦理了地表水取水許可手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抽引長江水,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分13級提水至東平湖。
  • 長江黃河水年底匯"玉湖" 濟南將有"雙水源"保障
    製圖/張攀峰 年底長江水和黃河水在玉清河匯合後,濟南城市用水將有「雙水源」保障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孫姮)玉清湖引水工程昨日主體完工,這也是山東南水北調續建的首個配套工程。根據中國南水北調網掛出的倒計時牌顯示,經過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將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通水,屆時黃河及長江兩大母親河將在這裡首次交匯。  根據中國南水北調網掛出的倒計時牌顯示,建設了11年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終於要在12月31日正式通水,而作為南水北調入濟南的首個配套工程——玉清湖引水工程也於昨日完工並達到運營條件。該工程於2012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分兩個標段實施。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南水北調東線以此為起點,13級泵站讓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送達山東半島。  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雲湧千山。南水北調中線出陶岔、穿黃河、過渡槽,跋涉1200多公裡,一渠清水潤澤京津冀豫。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一定要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南水北調東線以此為起點,13級泵站讓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送達山東半島。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雲湧千山。南水北調中線出陶岔、穿黃河、過渡槽,跋涉1200多公裡,一渠清水潤澤京津冀豫。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一定要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 王浩院士:解決黃河水少問題 建議從長江上遊向黃河引水
    所謂「西部調水」工程,根據王浩解釋,是指從包括長江上遊各支流、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水各水系向黃河引水的工程。王浩說:「西部調水工程是解決黃河水少的關鍵舉措。要儘可能減低引水高程,經劉家峽水庫入黃河。工程實施分段分期,由近及遠,先易後難,先從長江上遊支流引水,後延伸到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水系。」
  • 外媒:長江水進京是中國歷史「壯舉」
    據法新社12月27日報導,中國首都的南水北調工程27日正式通水。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展的最具雄心的工程項目之一。在投入至少330億美元之後,預計每年將有超過10億立方米的水流經1000多公裡長的通道和管線抵達首都。這一項目的規劃者表示,每年還將有約85億立方米的水抵達沿線其他幾個省市。
  • 有人說南水北調的北端高、南端低,如果這樣如何將水引到北方?
    南水北調是我國建國以後所實施的大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截至目前東線和中線已經完工通水,西線正在論證中。東線和中線工程總長度達到2900公裡,每年調水量達到近280億立方米。通過工程的實施,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相連,對於緩解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科學調控空間水資源分布均具有重要意義。有細心的朋友不禁要問了,從地勢上看,南水北調的目的地高程,要普遍高於輸水的源頭地高程,那麼是如何將南方的水調入北方的呢?
  •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
    八朝古都,黃河明珠 我在北方水城呼叫江城武漢 此刻飲一口黃河水便想起武昌魚」 誰能想到 這座昔日乾渴的城市 竟因「南水北調」而蛻變 許昌、武漢一水相連 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們堅信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今天,許昌呼叫武漢
  •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現在如果遇見雨水很少的年份或者季節,咱們國家很多地方依舊會出現水量短缺的情況。著名的南水北調已經說了很多很多年,但是利用人力改變自然又是何其艱難的事。
  • 「引」水思源 引黃濟青從這裡開始 長江黃河水在這裡交匯
    滾滾的黃河水從這裡流入,開啟它的膠東調水之旅。1989年,引黃濟青工程建成通水,途徑4市290公裡。30年來,引黃濟青工程累計引水94.09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近2000萬,被譽為「黃金之渠」。而位於濱州市博興縣的打漁張引黃閘,就是引黃濟青工程的源頭,也叫渠首。
  • 1.2億多人用上「南水」(深度觀察)
    「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390億立方米!從11月1日開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又開啟新的輸水年度。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累計調水390億立方米,讓1.2億多群眾直接受益。南水北調水質如何?水量夠不夠用?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