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讓黃河與長江「握手」,讓湖北丹江口與北京密雲水庫「擁抱」,讓受水區近1億人喝上長江水;它,要越過數百條河道、千餘條道路、數十次橫穿鐵路,其規模及技術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可借鑑。它就是南水北調工程。
「工程通水後,東線工程已經完成4個調水年度的通水任務,中線工程連續兩年多不間斷地供水,經受住了各種工況的考驗,充分證明了工程質量是可靠的,運行是安全的。」9月15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書記、主任鄂竟平表示,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遠超預期,工程建成通水後,沿線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
截至9月中旬,僅中線工程已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10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9月中旬,記者來到鄭州以西參觀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
邙山腳下,長江水通過暗涵從黃河河床底下布置的兩條隧洞,以每秒118.7立方米的流量,與黃河主流呈十字交叉,互不幹擾地安全向北流去。
中線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攝影趙柱軍這個全長19.3公裡的工程,可謂集水利技術創新於一身,開創了我國的數個第一:第一次採用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底部,第一次在我國水利史上採用泥水平衡加壓式盾構進行隧洞施工,第一次應用雙層襯砌的結構。穿黃工程創造了76.6米深的井壁地連牆施工和單頭一次性掘進3450米精確貫通等多項國內記錄。
穿黃工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穿黃管理處處長韋國虎給記者講述施工的驚險故事,仍心有餘悸:盾構機進洞最艱難最危險,始發時發生少量漏水,為保住盾構機,項目負責人衝在一線,在泥漿裡指揮將漏水點補上,最終順利始發掘進;盾構機在掘進1200米時,刀具磨損停機,國內外專家進行技術論證,中方人員堅持自己檢修方案,即帶壓進艙更換刀具和修復刀盤。
「我們為了打通穿黃工程的800米退水洞,花了整整5年。」水電十一局三分局黨委書記高海成回憶說,由於施工地段都是非飽和性土壤,土沒有結構性,就像在牙膏裡打洞,在建築史上少見。技術人員採用了簡易盾構法和高壓注漿法,說通俗點,就是用鋼殼鑲嵌支撐,固化結構,同時因勢利導,注漿讓土壤變硬,「工程質量很好,沒出一點事」。
穿黃隧道南口處。攝影陳磊據了解,建成2908公裡的東中線一期工程,完成土石方近16億立方米,如果按1平方米斷面築堤,大約可繞地球40圈。
鄂竟平介紹,技術研究人員破解了膨脹土、高填方、穿黃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壩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設計和施工中遇到的重大技術難題,全面提升了我國在水利工程設計、施工、裝備、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水平。
據介紹,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技術專利110項,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也創下多個世界之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
「根據沿線數據監測,中線工程施工運行完全符合原來的設計要求,非常安全。」中線建管局局長於合群透露。
新添一條華北地區「母親河」南水北調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2014年底,鄭州市就用上了丹江口水。用上南水後,水垢減少,口感變甜,水質安全更有保障,達到二類水標準。」鄭州柿園水廠廠長馬建華告訴記者。
目前,河南省37個市縣、河北省80個市縣用上南水北調水。南水北調來水現在成了北京、天津市的主力水源,成為縱貫京津等華北地區新的「母親河」。以北京為例,目前,南水北調水已佔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3%,南水供水範圍已基本覆蓋北京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和大興、門頭溝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區,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係數由1.0提升至1.2。
中線工程滹沱河倒虹吸工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攝影趙柱軍目前,天津中心城區、環城四區以及濱海新區等14個行政區市民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形成了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河北省新(改)建的112座配套地表水廠全部建成,石家莊、邯鄲、廊坊、保定、滄州、衡水等7個設區市已用上南水北調水。滄州市城鎮居民徹底告別了高氟水。河南省受水區鄭州、新鄉、焦作、安陽、周口等11個省轄市全部通南來水,日供水量6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每天運送一座小型水庫。
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9月14日,記者來到北京密雲水庫,恰逢今年向密雲水庫輸水工作結束。「由於抽引南水北調水入密雲水庫,使水庫蓄水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19億立方米,提高了首都水安全的戰略儲備。」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胡明罡說。
密雲水庫。攝影陳磊為最大發揮工程效益,北京以「喝、存、補」用好南水。 「存」就是在滿足城區用水後,利用調蓄工程存水,增加水資源戰略儲備。「成功實施反向調水,讓千裡之外的丹江水,源源不斷匯入密雲水庫的懷抱。南北兩大水庫成功實現跨越時空的對接。」曾經參與南水北調建設的北京燕波工程管理公司負責人張悅政如是感慨。
密雲調蓄工程溪翁莊泵站。攝影陳磊隨著南水進京,多年來超採嚴重的密雲、懷柔、順義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2017年4月,平原區地下水埋深比2016年同期回升0.36米。同時,向密懷順水源地試驗性補水0.84億立方米,補水區域地下水位明顯上升,局地最大升幅達8.08米。
工程建成通水後,天津市加快了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轉換工作,使地下水位累計回升0.17米。城市水源置換後,有更多的引灤水和本地水改向農業和河道補水,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滹沱河、七裡河生態補水0.7億立方米,使該區域缺水狀況得到有效緩解,乾涸的河道重現生機。
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鄭州市西流湖和鶴壁市淇河進行生態補水。鄧州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許昌市藉助南水北調水實施水源置換,開展生態補水,進行水系連通工程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心城區和郊區淺層地下水位較2014年回升約2.6米。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投入使用,充沛水量使山東省平原區地下水位較去年同期上升0.18米。
東線工程治汙的成功,還輻射帶動國家重點流域的水汙染防治工作。近日,闊別20多年的「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重回微山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線工程綠色生態帶建設的全面鋪開,南水北調又添加一筆生態財富——華夏大地多了兩道千裡綠色廊道。
(原題:黃河與長江「握手」,讓北方近億人喝上長江水,南水北調澤被千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