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發展】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黃河長江在此「握手」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鄭州5月31日電(潘子荻)它是世界上偉大的奇蹟,讓奔騰於祖國大地的長江黃河就此「握手」;它是中國的超級工程,攻堅克難,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它的貫通確保一渠丹江清水穿越黃河輸送至北方,惠澤千萬百姓,它就是南水北調的「咽喉工程」——穿黃工程。

圖為航拍穿黃工程。

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上遊約30千米處,是南水北調中線上標誌性、控制性工程。「穿黃」顧名思義就是「穿越黃河」,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長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而黃河成為阻礙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鄭州花園口西黃河河床底部40米深處,開鑿兩條4250米長的隧道,北上的長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洞與黃河立體交叉,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勢俯衝而下,穿越萬古黃河。

穿黃工程總長19.3千米,由南岸明渠、穿黃隧洞及北岸明渠組成,其中黃河南岸明渠長4.6千米,穿黃純隧洞全長4250米,其中邙山段隧洞長800米,過河段隧洞長3450米,北岸明渠長9.3千米,建築物沿途穿越黃河、新蟒河、老蟒河等3條河流,與14條等級公路交叉。

圖為穿黃工程三維效果圖。

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穿黃管理處處長韋國虎介紹,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萬古黃河的河道下進行水利工程施工,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在千年沉積,泥沙膠結,混雜交錯的黃河河床鑿出兩條隧道,談何容易?

面對黃河河床遊蕩、河槽深度衝淤、複雜地質條件、砂土地震液化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穿黃工程集中了當時國內盾構和隧洞施工能力最強的四家央企施工單位,強強聯合,組成兩大聯營體,分別承擔上下遊隧洞施工。施工過程中,參建各方先後攻克了北岸豎井施工、盾構機始發、隧洞盾構掘進等一系列難題,開創了我國的數個第一:第一次採用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第一次在我國水利史採用泥水平衡加壓式盾構進行隧洞施工,第一次應用雙層襯砌的結構。

圖為穿黃工程入口。

穿黃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盾構機掘進過程中,盾構刀盤刀具損壞較嚴重。盾構機是從德國製作,一路漂洋過海來到穿黃現場,德國廠家工程師現場考察後認為修復難度和費用都極大,建設者決定自行開展刀盤具檢查和修復工作。他們諮詢了國內著名的專家,匯集南水北調工作人員集體的智慧,經審慎研究後,確定了帶壓進倉檢查和更換刀具、常壓加固進倉進行刀盤修復的技術方案,此方案與德國工程師提出的修複方案相反。

「經過實踐檢驗,我們的修複方案更加安全,成本更低。事實證明,中國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工程中的核心難題。」韋國虎說道。

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總調中心數據顯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截止2018年5月29日8時,共為北方地區輸水144.17億立方米,其中河南省累計分水量50.05億立方米,河北累計分水量23.17億立方米,天津累計分水量27.45億立方米,北京累計分水量34.79億立方米,經過穿黃工程輸水96億立方米。

責任編輯: 潘子荻

相關焦點

  • 長江與黃河史上第一次「握手」,工程總長19.3千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長江、黃河、珠江、京杭運河等大江大河。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有兩條長河分別是長江與黃河,她們的存在就如同母親一般,千百年來養育著諸多的華夏兒女,鑄就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盛世。
  • 黃河長江「握手」:北方近億人喝上長江水,南水北調澤被千秋
    它,讓黃河與長江「握手」,讓湖北丹江口與北京密雲水庫「擁抱」,讓受水區近1億人喝上長江水;它,要越過數百條河道、千餘條道路、數十次橫穿鐵路,其規模及技術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可借鑑。它就是南水北調工程。截至9月中旬,僅中線工程已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10萬人。南水北調中線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9月中旬,記者來到鄭州以西參觀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
  •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黃河長江在這裡「相遇」「圖」
    這是9月15日在河南鄭州滎陽市境內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位於黃河南岸的河南鄭州滎陽市和北岸的河南焦作溫縣境內,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主要任務是安全有效地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
  • 【水到渠成共發展】汨汨清水惠民生 南水北調讓千萬燕趙人民告別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韓宇辰):汩汩清水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流出,沿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乾渠一路北上,流入燕趙大地,造福千家萬戶。6月2日,記者跟隨「水到渠成共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河北省滄州泊頭市,實地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當地居民的用水情況。
  • 長江黃河在博興境內「握手」匯流
    長江水經過13級泵站抽調到東平湖,隨後出東平湖,一股長江水和黃河並肩而行,經過濟平乾渠到達濟南後轉向東去,在濱州市博興縣境內的引黃濟青膠東輸水線和黃河水相遇,然後藉助膠東調水工程,繼續流向膠東地區。在探訪南水北調東線穿黃工程後,6月12日下午,記者驅車趕到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幹線膠東局濱州渠道管理處,在其轄區內,記者看到了長江水「邂逅」黃河水的景象。 南水北調的長江水(下)和引黃濟青的黃河水(上)在此交匯。
  • 「水到渠成共發展」鄭州:丹水潤繁華綠城鑄重器
    鄭州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本報資料圖片□河南日報記者高長嶺丹江水一來到鄭州這座繁華的都市,就受到了小心呵護。在鄭州航空港區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乾渠中的丹江水緩緩流淌,乾渠兩側被濃濃的綠意包裹著,喬木、灌木、花草錯落有致,鬱鬱蔥蔥。鄭州航空港區工作人員介紹,長約8公裡的乾渠兩側,綠化帶各有200米寬,目前已經栽植喬木18.1萬株,灌木8.7萬株,累計完成綠化面積295萬平方米,項目總體已經建成。
  • 長江黃河首次握手緩解山東南四湖生態饑渴
    2002-12-10 11:31:4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韓姝彥   12月8日,山東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工程
  • 南水北調向威海供水 黃河水和長江水涇渭分明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膠東幹線上的引黃濟青上節制閘開啟, 黃河水和長江水涇渭分明  齊魯網3月1日訊 (山東臺新聞中心記者 李化成 濱州臺記者 張旭 李帥)今天上午10點,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膠東幹線上的引黃濟青上節制閘開啟
  •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以前在南水北調施工,真是歷盡了千難萬險。這次回訪,看到『南水』已經成了沿線城市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依賴,我們當年的辛苦付出終於開花結果,心裡非常自豪!我感到所有一切都值了!」
  • 四橫三縱,中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之南水北調
    為此,我國設計了從長江流域調水到黃河、海河流域的南水北調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東中西線路分布圖南水北調工程可以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水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向北送水,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輸送,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
  • 【水到渠成共發展】一渠水救了一城人!白龜山水庫的生態發展之路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魏雨)煙波渺渺的水面抬眼望不到頭,青翠的水草在粼粼的波光中搖晃,不時驚起一隻白鷺……這是記者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白龜山水庫見到的一幕,5月29日,「水到渠成共發展」媒體採訪團來到白龜山水庫,感受這裡的壯美。作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白龜山水庫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大水缸」。
  • 南水北調全面通水六周年!生日快樂!
    這一路向北的長江水也是南水北調人的青春之歌在南水北調綿延千裡的輸水線上有一段穿黃工程即「讓長江水穿越黃河的工程」 這需要的不只是過硬的技術更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歷時100個月修建的穿黃工程讓長江黃河在歷史上第一次如此近的交叉而在黃河底下艱難前行的「穿越號」不正是每一個南水北調人嗎?
  • 南水北調中線向滄州市區供水 長江黃河水首次相遇(圖)
    河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石津乾渠田莊暗渠出口,長江水由此流向滄州。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常方圓)「長江水發甜,好喝!河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四大乾渠之一的石津乾渠順利通水,滄州市區迎來清澈長江水,許多市民欣喜地感受到了家裡水質的變化。而且,石津乾渠的通水,還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歷史上的首次相遇。12月4日,河北新聞網記者來到石津乾渠起點,由此開始一路探尋長江水流往滄州的足跡。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不只是建設一條調水線
    不時有三兩隻黑色的野鴨在茂密的蘆葦蕩中穿進穿出。遠處,一群群白色的飛鳥從水面掠過。這裡是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東平湖。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之一。從江蘇揚州引來的長江水,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為兩路,一路向北穿過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則向膠東地區供水。
  • 我國為什麼一定要建設「南水北調」工程?
    同時,各區域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又各不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區,對於資源的需求就多,反之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就少。由於自然資源的分布和需求的不匹配,就需要建設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工程,比如我國的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等都是這類工程。
  • 中國西北又一工程,鑿穿秦嶺等十大山脈,長江黃河將在秦嶺接通
    我國地大物博,地大人稀,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中國在地理上非常廣闊,因此,資源分布不均勻,其代表就是水資源,為了對抗水資源問題,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了。南水北調工程用於調配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但僅靠南水北調工程還不夠,我國又在西北建設了逆天工程,這個工程越過秦嶺十多處山脈,這就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秦嶺隧道建設工程,引漢濟渭工程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橫穿秦嶺屏障,事業有給水工程、輸水工程,由蓄水水庫和陝西省漢中漢江黃金峽水庫、漢江支流子午河3個河口水庫秦嶺隧道組成,秦嶺隧道總長98.3公裡,輸水工程由南幹線
  • 引漢濟渭進入最後階段:長江黃河於此握手,難度堪稱世界第一
    引漢濟渭進入最後階段:長江黃河於此握手,難度堪稱世界第一 李志勇/經濟參考報 2020-12-16 08:19
  • 【水到渠成共發展】飲水思源!喝上甘甜丹江水,天津人民不忘反哺...
    6月3日,「水到渠成共發展」網絡主題活動的記者團來到了天津,感受南水北調給這裡帶來的變化。  喝上甘甜丹江水天津人民樂開花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2月27日,引江水正式進入天津。天津人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在此之前,天津人民曾深受水質不好的困擾。劉麗娜表示,以前澆花、洗衣服、喝水等日常用水都需要將水沉澱一下才能繼續使用,而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這種困擾了。
  • 長江黃河將布局13項重大工程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6月1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進行解讀。在長江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將布局13個重大工程。
  • 王浩院士:解決黃河水少問題 建議從長江上遊向黃河引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王浩院士:解決黃河水少問題,建議從長江上遊向黃河引水8月21日,黃河上遊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與水資源專家王浩在會上表示,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強烈,要實施必要的開源補水,包括「西部調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