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存在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不但能騰雲駕霧,還可以行雲布雨,乃是風和雨的主宰。歷朝歷代的君王們,都將龍視為祥瑞,自命為真龍天子,暗合天道。幾千年來,國人關於龍是否存在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86年前的營川墜龍事件,則再次將無休止的討論推至頂峰。
1934年7月,營口市天降暴雨,7月28日的《盛京時報》曾以《龍降釀災》為題進行報導。當日,一條「雲龍」在營口的天空降而復升,不但弄翻了3隻小船,還卷壞日資廠的房子,並掀翻停在車站的火車,最終導致9人死亡。在事件發生前後,營口地區一直未能放晴,全市籠罩在大範圍降雨的天氣中。
據記載,蔡壽康、黃振福、張順喜等幾個孩子在外面玩耍時,曾見到了天空中翻騰的龍,他們曾分別對有關人員進行過描述,結果卻出奇的一致。後來,當地百姓曾在大遼河北岸距離入海口20公裡處的蘆葦蕩中發現一條奄奄一息的「烏龍」,據目擊者回憶,龍身長大約10來米,身體為灰白色,方頭大眼,頭部生有鹿角式的杈角,腹部處有兩個爪子,一直發出嗚嗚的「牛叫聲」。
據《營口市志》記載,營口市西海關附近一防疫醫院的工作人員,曾給已經生蛆的動物屍體噴射消毒水;而營口市偽第六警察分署,則負責將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僅「龍鱗」就裝了兩大筐。隨後,有關人員對骸骨進行清理,發現該骸骨頭部有三支狀雙角,脊骨為28-29節,長三丈有餘(10米左右)。
儘管專家十分願意相信它是一條擱淺的幼年鬚鯨,但該生物卻有魚類特徵的鱗片,又長有會刨坑的爪,頭部生有叉角。此外,通過查閱可知,鬚鯨的脊骨是56節,龍骸的脊骨是28-29節,而任何脊椎動物都不會因為年齡的變化而在脊骨數量上發生如此懸殊的倍數級變化。
另外,道光《永州府志》曾記載了一段關於「龍屍腐爛」的描述:成化中,丹桂鄉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壓苗,橫數畝,乃墜龍也。越旬日,鱗肉腐盡,民拾齒骨歸。由此可見,龍屍腐爛速度極快,要快上鯨類數倍不止,因此,它絕對不可能是幼年鬚鯨。然而,即使現在科學發展迅速,也無法對骸骨進行檢驗,因為曾保存在營口師範學校的龍骨架,在戰爭年代滅失了,而關於龍是否存在的問題,至今仍無定論。
一9歲女孩神秘失蹤,與「魔鬼」共度3000多日夜,後來她怎樣了?
祖國助他留學深造,他卻入美籍研製秘密武器,一度將飛彈瞄準中國
那個幫張子強送過6次飯,得到1500萬的40歲大叔,最後怎樣了?
二戰時日軍夥食如何?76年前的罐頭被發現,打開後在場人員很意外
一國家男兵稀缺,女人紛紛拿起武器救國,豈料勝利後卻被如此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