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927字,閱讀約2分鐘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存在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不但能騰雲駕霧,還可以行雲布雨,乃是風和雨的主宰。歷朝歷代的君王們,都將龍視為祥瑞,自命為真龍天子,暗合天道。幾千年來,國人關於龍是否存在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86年前的營川墜龍事件,則再次將無休止的討論推至頂峰。
1934年7月,營口市降下暴雨,《盛京時報》7月28日以《龍落成災》為題進行了報導。這一天,營口上空"雲龍"一降再升,不僅掀翻了三條船,還砸壞了日資工廠的房子,掀翻了停在車站的火車,造成9人死亡。事發前後,營口地區一直未能放晴,全市籠罩在大範圍降雨天氣中。
據記載,蔡壽康、黃振福、張順喜等小孩在外玩耍時,都看到了天上翻騰的龍,他們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描述,結果驚人的一致。後來,當地人在距大遼河北岸20公裡的蘆葦口發現了一條奄奄一息的"烏龍",據目擊者回憶,這條龍身長約10米,通體灰色,方頭大眼,頭部生有鹿角式叉角,腹部處有兩隻爪子,一直發出嗚嗚的"牛叫聲"。
據《營口市志》記載,營口市西關附近一家防疫醫院的工作人員曾向蛆蟲屍體噴灑消毒水。營口市偽六分局負責將屍骨分解運到南岸,只有"龍鱗"裝在兩個大筐裡。隨後,相關人員對骸骨進行了清理,發現骸骨頭部有三個枝狀雙角,脊柱為28-29節,身長三十餘尺(約10米)。
儘管專家們很願意相信這是一頭擱淺的幼年鬚鯨,但這種生物有著像魚一樣的鱗片、挖洞的爪子和分叉的頭部。此外,通過檢查鬚鯨的脊柱和龍骨架的脊柱,得知它們分別有56根和28-29根脊柱,而沒有任何一種脊椎動物會因年齡的變化而在脊柱數量上有如此大的差異。
此外,道光《永州府志》曾記載了一段關於"龍屍朽"的描述:成化時,丹桂村村民田苗甚大。雷雨之夜,有巨壓禾苗,橫數畝,乃落龍也。十餘日,鱗肉腐爛,人拾牙骨。這表明,鯨魚屍體的腐爛速度比鯨目動物快好幾倍,因此它可能永遠不是一頭幼年鬚鯨。然而,即使科學飛速發展,也無法對骨架進行檢驗,因為曾經保存在營口師範學校的龍骨架在戰爭年代丟失,龍是否存在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這裡是《扒拉筆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