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長假在即
吃貨扎堆的天津衛
又掀起一波覓食高潮
中秋節光吃月餅多沒意思
天津周邊各區各村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
「衛嘴子」們快來收下這份美食攻略
寶坻區自古就是魚米之鄉,這裡的農家院幾乎家家都有幾道拿手菜。
稻香魚
小辛碼頭村位於寶坻區的水稻主產區黃莊鎮,2000多畝的水稻每到秋季就是金黃一片。依託這種特有的資源,村裡的農家院不僅推出了正當時節的稻田蟹,還研發出一道極具地方風味的稻香魚。潮白河的野生草魚,魚身細長,魚眼和魚鱗特別有光澤,就得鮮活著才好吃。魚要蒸上20分鐘左右,出鍋時再淋上特製的佐料,魚肉細嫩鮮香,還帶著淡淡的稻穀香味。
土窯雞
家養的童子雞,收拾乾淨後,得醃製一天一宿。醃製好的童子雞在肚子裡塞上料包,然後裹上一層錫紙,再裹上厚厚一層泥巴,進窯燒上倆小時。出爐的雞一層層卸下「包裝」,一打開錫紙就香氣四溢。
抱蛋雞
在距離潮白河更近的周良街道御馬營村,有一道曾經獲獎的「翰林養生抱蛋雞」。做這道菜,一般都是用散養的土雞。燉雞時除了中藥材,還要加入十幾種佐料,同時,滷上雞蛋。出鍋時,擺盤也挺重要,先把雞蛋鋪在盤底,然後讓整隻雞臥在雞蛋上,所以,才叫「抱蛋雞」。
潮白河魚蝦
因為臨近潮白河,御馬營村的炸河蝦、熬小魚也是不少食客的必點菜。「我們這講究吃貼餑餑熬魚。」村民馮孟輝說,這個魚,必須是潮白河的野生鯽魚,趕早從潮白河邊撈出水的,頭小、身子細長,魚鱗特別白,「用大鍋,先把魚煎得兩面金黃,然後放佐料,加水,蓋上鍋蓋燉一會兒,再在鍋邊粘卷子、貼餑餑……」等到鍋蓋一掀開,真是滿院子的鮮香,而卷子和餑餑也沾染了魚香,每一口都讓人覺得幸福。
別看西青區距離市區不過二十分鐘車程,道地的農家菜和小吃一入口,絕對能讓你忘了塵世喧囂。
柴鍋燉魚頭
樸實的農家人提供的每份農家菜分量都很足,而且都是味美價廉。新鮮的小魚兒用油煎了,切上點鹹噶頭(用粗鹽醃製的芥菜頭)。用燒劈柴的大鐵鍋燉到魚刺都酥了,這口兒絕對是老天津百姓地道的胡同美食。
楊柳青酥糖
到了西青區楊柳青古鎮,一定得嘗嘗特產——楊柳青酥糖,橢圓扁平的形狀,長條糖燒餅大小,中間糖絲連綿,入口酥脆香甜。相傳楊柳青酥糖作坊始於清朝道光年間,以芝麻、香油、白糖、桂花為原料,光說芝麻一種原料,就要經過水、去皮、晾乾、火炒、出煙、拔糠、過篩、碾軋等多道工序製作,每塊酥糖有一百二十八層,享有「一口酥」「到嘴化」的美譽,是楊柳青小吃一絕。
薊州區一向以美景著稱,而豐盛物產催生的各色農家美食也早已成為其另一道風景。近期,在薊州區休閒農業美食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幾道巧手農家院的特色菜品就成了「衛嘴子」們關注的新熱點。
酸湯美人蹄
玉石莊園民宿的「酸湯美人蹄」,近來幾乎是每桌必點的菜品。這道菜含金量最高必然是那份酸湯。酸湯是提前備好的,要用櫻桃西紅柿、山楂和糯米米漿發酵而成。而原料豬蹄是生態散養豬的前蹄,斷成小塊,加入紫蘇、薄荷葉焯水,加入生薑、桂圓、大棗、參片和益母草等12味佐料慢燉2個小時,然後加入酸湯文火再燉製一個小時,這才算完成。
秘制紅燒肉
入口瘦肉酥韌有致,幹而不柴,肉皮滑嫩而黏糯,咬勁在似有似無之間——這道祖傳秘制紅燒肉是邦均鎮快活林山莊的特色菜。「後山上都是自己家小雞、大鵝和豬。菜園子裡的菜都是自己家種的,保證都是綠色食品。」山莊馮老闆對這道菜情有獨鍾:「我家祖輩都喜歡吃紅燒肉,做法一直延續到我這,稍有改良。原來祖輩喜歡用當地的小燒酒,我現在用紹興黃酒代替,味道更醇厚些。出鍋時再放十多瓣蒜,讓蒜味融入到肉裡,又不至於燉得稀爛。」
鐵鍋燉大魚
於橋水庫的魚,傳統燉菜的鐵鍋,官莊鎮朋來閣這道鐵鍋燉大魚也是遠近聞名的一道橫菜。農家院的廚娘介紹:「把魚切成小段後,炸魚需要油熱煎魚,煎魚一定要煎到火候,煎到兩面金黃,沒到火候的話會腥,我喜歡用老味醬油,再來點自己家做的豆瓣醬和幹的朝天椒,薑片、蔥段什麼的加進去燜上,拿大鐵鍋用柴火燒燉。都說魚不好入味,那是火候沒掌握好。」出鍋時老闆撒上香菜碎和蒜末,再把鐵鍋裡的湯舀起來澆到魚上,頓時香氣撲鼻。
金邊扣燜
武清區河西務鎮的金邊扣燜是一道遠近聞名的歷史名吃,相傳起源於清朝末年。這種扣燜將家常烙餅切成餅絲,與炒好的肉絲一起入鍋燜制,出鍋前,將餅絲歸納成規則的圓形,並在周邊淋上蛋液,用香油煎至金黃。出鍋時,要完整地扣在碟子裡,餅絲上頂著肉絲,四周圍以金黃煎蛋,既可充飢又可下酒,所以,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廣泛歡迎,一直流傳至今。
獨流鍋巴
在靜海區獨流鎮,有個100多年歷史的「尤記鍋巴」,因其保持了傳統製作工藝、味道鮮美,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風味小吃、獨流鍋巴的代表,被靜海區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尤記鍋巴」選料精、做工細、為純綠色食品,並且適合煎炒涼拌,口感筋道。由綠豆製成的尤記鍋巴,煎炒從不粘鍋,色澤光亮,目前菜式已發展到菠菜鍋巴、糖醋鍋巴等多個品種,深受顧客歡迎。
小站米粉肉
小站稻和五花肉製成的「小站米粉肉」是津南區久負盛名的美食。五花肉切塊煮到六成熟,然後切片,用調料醃製起來。地道的小站米,江米、稻米三七開,加上大料、桂皮炒至金黃色。米粉和醃製的五花肉放一起靜置半小時然後上鍋蒸,色香味俱全的米粉肉就出爐了。
鄭記燻肉
鄭記燻肉是津南區名吃。一鍋老湯將排骨、豬蹄、肥腸等各種肉食滷得十分美味,再用秘制的手法一燻,顏色亮而不油,香而不膩,咬上一口,不僅表皮味兒足,連裡面都是味道十足,香到骨頭裡。鄭記燻肉技術已傳承百年歷史,從選肉到配料都是精挑細選,從不加化學調料,既健康又美味。
河蟹面
七裏海河蟹面已被收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道美食將七裏海小圓臍河蟹開殼,去蓋留黃裝入小碗,過細籮去掉碎渣留蟹汁待用;將炒鍋上火加少許油燒熱放入蔥花、薑末熗鍋,煸出香味後,再放入蟹汁燒至微開,然後放入切好的手擀麵條,再把小碗中的蟹黃輕輕地推入湯麵中使之全部凝固,待麵條全部煮熟後撒上薑末,點上少許香油香菜裝盤即可食用。
赤土扣肉
東麗區華明街赤土村的「赤土扣肉」作為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傳承下來,也是天津人熱愛的一道佳餚。
據介紹,赤土扣肉的前身是源於清代的宮廷御膳萬字扣肉,傳承至趙成林師傅已是第三代,為使傳統風味得以保存,並繼續發揚光大,趙成林師傅保留了傳統的製作技藝,但在選料、用料上,較之以前更加精益求精,並通過現代調料的衍生與改進,獨創了「趙記十八道工序」作為赤土扣肉的秘製程序。傳統的木柴火為蒸煮方式,選用乳下三寸一指膘五花三層豬肋肉為主料,加入獨創「趙記醬香」秘制調料,還要用煮、冒、炸、切、蒸、兌等十八道工序。這樣做出的扣肉,色澤鮮亮,入口溢香,肥而不膩,使人回味無窮。一位來自北京的食客吃後吟詩道:「隔村一望千百裡,不走半步卻聞香。」
清炸雞卷
到北辰區不妨嘗嘗清炸雞卷。這道菜造型簡潔,卻味道醇厚。據大廚介紹,將雞脯肉切成片,放精鹽、料酒、薑汁、醬油拌至入味後,捲入火腿條,蘸全蛋糊後下入5成熱油鍋中炸熟撈出裝盤,撒上花椒鹽,也就成了這道北辰名吃。
撰文 安元 吳彥 趙秋豔 田娟 尹航 孫巖朵 謝麗先 通訊員 王靜晶 袁忠清 宋琨
小編:嵬嵬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喜歡偶們~請您關注偶們「天津新社區」~同時也歡迎您在微信上和偶們互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