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2日18: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中國教育報:禹躍昆
「2月25日,北京市中小學開學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再次下發通知,提出嚴格禁止違規補課、嚴格教輔用書管理等規定,為學生減負。」
買傳統教輔 家長很忙
「同志,請問這3本書有嗎?」2月26日,中關村圖書大廈,一位60歲左右的大爺手裡拿著一張紙條,正在向教輔圖書的導購員諮詢。
紙條上列印著:《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快樂做中學》、《嬰幼兒全語言整合教育》。導購回答說沒有,大爺顯得很著急。於是記者就陪著他去西單圖書大廈繼續找。
路上,大爺告訴記者,他的孫女在朝陽區上幼兒園大班,上學期幼兒園突然說不再給統一買「教材」了,要讓家長自己去買。「可是很多書都沒用上。孫女讀中班時,幼兒園買了6本書,裡面還有社會學、心理學的書,那本社會學的書用了不到十幾頁。」
西單圖書大廈也只有《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一套共5本。大爺無奈地說:「為了應付上面的規定,代買改成推薦,繞了一大圈兒,最後繞的是家長。」
記者在西單圖書大廈隨機採訪了10多位家長,他們來自海澱、東城、西城、朝陽等,幾乎全是按照老師的推薦來購買教輔的,有的對著手機裡老師群發的簡訊,有的拿著紙條,有的家長到了書店後還給老師打電話詢問版本。
一位家長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帶著孩子來買書,買完教輔後,孩子對一本動物百科全書產生了興趣,家長看到後著急地說:「別看那些沒用的書了。快走,沒時間了。」
25日晚上8點多,東城區交道口的烏蘭花書店依然燈火通明,人頭攢動,買教輔材料的家長在書店門前排著百餘人的長隊,手裡都拿著一份購書單,上面寫著黃岡小狀元的作業本、口算本,小升初選題精選等,涉及教材全解、同步練習、課堂作業、模擬考試等各個方面。
賣電子教輔 商家很忙
24日,正月十五,王府井書店二層教輔用書樓層一派擁擠、熱鬧的場景。
在點讀機、學習機專櫃前,推銷員向一對帶著孫子來選購的老人熱情推薦:「這款1498元的比988元的好多了,2.8英寸屏幕、240320解析度,支持MP3和MP4格式、遊戲等功能。內容可以隨時下載,與教材同步,階梯式語數外課堂,9門功課名師視頻輔導。」
「這麼複雜,孩子能弄明白嗎?」爺爺問道,「教材還需要下載,我們不會上網啊!」「現在的孩子聰明著呢,其實這學習機就像遊戲機,只要孩子感興趣,覺得好玩就沒問題,內容您來我們這兒下載就可以了。」推銷員說。被遊說動心的老人去櫃檯交錢的工夫,推銷員向記者坦言,這個東西管不管用,她自己也不清楚。「最好賣的就是開學這段時間,一天的銷售量比平時一個月的都多。」
旁邊一位家長在詢問學習機如何升級,當記者問起學習機是否有效時,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孩子只是對講故事、快樂農場等娛樂功能感興趣。我感覺很多功能比較粗糙,比如講故事的聲音生硬、語調單一、邏輯程序化,比較機械、單調,沒有互動、沒有溝通。」
據悉,學習機2000年引入中國,2006年總銷售量達到338.8萬臺,銷售量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迅速擴張。儘管學習機市場龍蛇混雜,品牌機、山寨機結伴而生,大企業、小作坊並肩同行,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但截至2009年,中國學習機市場的總額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推面授輔導 培訓機構很忙
25日早晨7點多,記者來到海澱區中關村某知名中學門前時,看到路邊兩側,一家挨著一家的培訓班推銷攤位把學校圍得水洩不通。「6小時快速提分」、「8堂課改變孩子一生」、「踢好高考數學臨門一腳」……傳單上的宣傳口號令人目不暇接。
記者停在一個攤位前,推銷員馬上熱情地介紹起他們的一對一個性化輔導課程,「全是名師,300元一個小時,一次兩個小時,當然還有更貴的名師。」記者轉身離去時,推銷員還追著說:「希望您儘早報名,現在剛開學,家長們都在搶好的老師和上課時段。」
在一個知名一對一培訓機構攤位上,家長登記信息的表已經填了兩頁多。有一位家長報了全科,總花費將近1萬元。一位推銷員正在向家長們說:「如果您的孩子在這所中學讀書的話,我建議您報貴一點兒的老師,貴的老師才能輔導水平高的學生。」
很多家長也在互相交流著報班的「經驗」。一位家長對另外一位家長說:「我在孩子上寒假輔導班時,就預定了這個學期的課,他們還給了優惠。有些好的老師,你不要留下空檔,從寒假班到平時班再到暑假班,連著報,孩子才能不懈怠。」
記者手記
微力量也能產生蝴蝶效應
當老師私下的推薦書單、逐利的商店和培訓機構、家長攀比的消費觀充斥著孩子們的開學時,筆者不由感慨:如此開學,實在沉重!
不留作業,家長答應嗎?沒有高升學率,學校答應嗎?沒有高學歷,用人單位答應嗎?被困於應試教育漩渦中的每個人,在腦袋追隨素質教育的理念時,腳卻走在應試教育的老路上:一邊對應試教育口誅筆伐,一邊卻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一邊大談素質教育,一邊又把分數、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的最高標準。因此,家長、老師和社會又捧起了應試教育這塊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
教育回歸本質,改變教育評價方式……教育規劃綱要早已明確,但實施起來為什麼這麼難?其實,包括教師、家長在內的每個人都是促進教育改革的推動者。洗腦的同時,更要洗腳;嘴上口誅筆伐,行動上更要杜絕推波助瀾。一個人的微力量,也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教育,正是在這樣一點點的改變中前行的。(記者 禹躍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