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8月31日電(記者高風 劉歡)一圈紅牆,隔開外界紛擾;寺門微閉,謝絕遊客到訪。在五臺山眾多的寺院中,低調的普壽寺向來引人注目。因為,亞洲最大的女子佛學院——五臺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就建在這個神秘的寺廟內。
「包括五臺山在內,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現在都辦有佛學院,致力於培養新一代高僧名尼。」五臺山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韓降根說。
韓降根說,經歷了對於五臺山等佛教名山來說無異於一場劫難的「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恢復保護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名山古寺重聞朗朗誦經聲。從此,各省市佛教協會與名山大寺開始恢復創辦佛學院。
「1991年普壽寺籌建時,除了政府批給的一塊四十幾畝土地,寺裡只有一百零五元錢。」 五臺山女子佛學院院長、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告訴記者。
據韓降根介紹,像五臺山女子佛學院一樣,在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其他佛教名山也歷經艱辛興辦佛學院,使中國佛教界一度僧才奇缺的狀況得以緩解。
浙江普陀山佛學院籌建於1980年,當時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妙善大和尚認為振興佛教,重在人才。他在陸續興復全山二十餘座寺庵的同時,著手籌建普陀山佛學院。1988年浙江普陀山佛學院正式成立。
1985年,安徽九華山佛教協會舉辦僧伽培訓班,學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廟招生,經考試擇優錄取。現九華山佛學院就是在九華山僧伽培訓班基礎上於1990年7月創辦。
四川峨眉山佛學院前身為四川佛學院,2003年與峨眉山佛學院合併,更名為「四川峨眉山佛學院」。
韓降根說,「自由開放的宗教政策是中國佛教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現今,中國大陸擁有佛教寺廟1萬多座,佛學院34所,20多萬僧尼,無以計數的公民信仰佛教。官方的統計數字說,在中國13億人口中,每1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信仰佛教。
佛教名山的佛學院致力於培養高僧名尼,因此錄取條件都比較嚴格。如瑞法師介紹說,在普壽寺修行的尼姑多是大學畢業生,學歷最低的也是高中畢業,她們在受戒前都經過了三年的考驗。
如瑞法師說,佛學院的錄取條件是年齡20歲到33歲,入寺時要經過嚴格的筆試、面試。筆試有佛法的基礎知識,合格者可入寺修煉,經過六年可還俗,或遊行到其他廟宇進行修煉。
各地佛學院的課程設置,內容全面豐富,致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安徽九華山,佛學院設有佛學基礎知識、八宗概要、佛教史、地藏經等佛學理論課,還有古代漢語、中國通史、哲學、寫作、外語、書法等文化課。
佛學院的管理一般都非常嚴格。普壽寺妙音法師說,在寺廟修煉是非常辛苦的,她們每天早晨三點半起床,晚上十點熄燈。依照佛教的儀規,寺裡每天只吃早、午兩頓飯。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再好的佛學院,對於僧尼來說,也只是外在條件。」妙音法師說,「寺裡現有685位尼姑,並不是個個都能成為名尼。除了佛學院和師傅的引領,更需要自身的修行。」
責編: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