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鄉村振興的新湖探索

2020-12-18 海報新聞

通訊員 陳義

東平縣新湖鎮位於東平縣西南部,全域位於東平湖二級蓄滯洪區。該鎮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抓手,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破難題、解困境、促改革,探索了一條移民鄉鎮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完善機制 強化保障 破解工作推進不力難題

堅持黨建引領。把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作為重中之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將23名致富能力強、熱心為群眾服務、辦事公道正派的黨員、群眾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打破管區、村居限制,成立區域化聯合黨總支,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集中投向鄉村振興工作實踐。積極爭取山東省廣播電視局55萬元資金支持,建設6個村「智慧黨建」平臺,為全鎮基層黨建標準化規範化提供示範。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專業機構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全鎮鄉村振興整體規劃、新湖運河片區規劃及片區涉及村莊規劃。制定「一帶、一館、兩路、兩園、五村」的新湖運河示範區發展規劃:「一帶」,即新湖運河生態帶;「一館」,即新湖記憶展覽館;「兩路」,即臧馬路和州靳路兩條縣級道路;「兩園」,即現代果木種植園和小龍蝦產業園;「五村」,即新湖運河示範區馮窪、範窪、劉莊、竇府營、後泊五個核心村。堅持協同作戰。成立新湖鎮鄉村振興工作指揮部,由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對全局工作安排部署、協調推進、督察落實。堅持例會制度,每周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對項目推進情況、困難問題進行集中研究解決。堅持一線工作法,成立聯合督導組,對重點項目、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巡迴督導,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著手解決,第一時間落實見效。

深挖優勢 補齊短板 破解資金不足制約

實施水田改造。充分用好自然資源和規劃、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政策,連續實施三期水田改造項目,成土地佔補平衡指標2100畝,以每畝18萬元的價格掛牌交易。目前,與濟南高新區達成498畝指標調劑協議,首批8977萬元資金已經到位。第二批970多畝,近1.8億元,前期5000萬資金已到位,剩餘款項驗收入庫、調劑完成即可支付。清理「一戶多宅」。緊緊抓住全縣全域土地整治機遇,以「四清理一增收」為抓手,開展「一戶多宅」清理整治工作,對清理後符合條件的土地納入增加掛鈎項目。後泊村在徵得群眾同意後,拆除老舊房屋51戶、200餘間,形成結餘土地指標72畝,為村集體增收1440萬元,建設45處新房和16間周轉房,對拆遷群眾集中安置,既實現了集體增收,又達到了群眾滿意。推進重點項目。累計投資1.5億元謀劃實施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投資5100萬元實施臧馬路和州靳路兩條縣級道路改造提升項目,投資1700萬元實施村莊「五化」提升項目,投資1500萬元實施小龍蝦產業園項目,投資1200萬元實施新湖運河改造提升項目,彌補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短板。

內培外聯 激發活力 破解人才匱乏困境

用好省派服務隊。充分發揮省派東平縣鄉村振興服務隊作用和優勢,在服務隊成員協調下,先後6次組領導幹部、相關村黨支部書記到淄博市、濟南市、濱州市以及濟寧等地,學習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開闊眼界、明確思路。抓住高端人才。先後與省水產蝦蟹類團隊、省果樹研究所、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等科研機構、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聘請山東農業大學、淄博美高美集團和高青盧氏龍蝦養殖合作社有關專家教授為產業發展顧問,充分激發出全鎮產業發展活力。夯實鄉土人才。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協調縣農業農村、水產、畜牧獸醫等部門,整合人才培訓政策資源,通過培訓輪訓、政策扶持、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培育和儲備200餘名鄉土人才。扶持10名有能力、有條件、有幹勁的年輕人才領辦、創辦小龍蝦、淡水魚、食用菌、有機瓜果等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通過合作社帶動,全鎮小龍蝦畝產量由100斤增加到200多斤,養殖戶突破1500戶。

相關焦點

  • 東平縣:加快農村公廁建設,打造鄉村生態振興助力跳板
    今年以來,東平縣始終扛牢「廁所革命」政治責任,在完成農村戶廁改造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廁所革命」向農村公共場所延伸覆蓋,公廁建設快速推進,農村衛生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東平縣主動將農村公廁建設融入全縣鄉村振興大戰略。按照「2020年底前實現300戶以上自然村,每村至少建設一個農村公共廁所」工作目標,研究制定《農村公廁建設改造實施方案》,細化施工、驗收、管護工作流程,因地制宜設計、選定公廁樣式,設置獨立蹲位、站位、殘疾人位,配齊洗手盆、無障礙設施、照明設施、報警設備,確保達到《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三類標準。
  • 新湖楓香河益貧鄉村計劃提速
    楓香河村,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鄉的一個土家族自然村。新湖公益在這裡實施「新湖·楓香河益貧鄉村計劃」,旨在「修繕民居,提升環境,完善設施,發展實業」。實施一年多初見成效,四方面工作齊頭並進。喜迎國慶,富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宿開張迎客! 楓香河村離恩施市主城區一小時車程,這裡的傳統民居土家族吊腳樓是幹欄式建築的活化石。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植被茂密,空氣清新。一幢幢修繕一新的土家族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
  • 【鄉村振興】即墨:探索國企與鄉村結對共建 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鄉村振興】即墨:探索國企與鄉村結對共建 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山東鑫誠恆業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獨特優勢,探索國企與鄉村結對共建,助力鄉村振興。 立冬過後,農村逐漸進入農閒模式。
  • 山東省啟動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
    &nbsp&nbsp&nbsp&nbsp根據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要求,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示範標杆,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新機制、新路徑,今年8月,省發展改革委聯合省委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農工辦等11個部門,印發了示範創建工作通知及實施方案,全面啟動了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
  • 句容與蒲城,強強聯合共同探索鄉村振興
    200餘名大學生村官、全國和省市勞模、種養殖大戶等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代表與農業專家學者面對面對話研討,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索鄉村振興之路。江蘇句容縣和陝西蒲城縣是蘇陝扶貧協作與經濟合作對接縣市,雙方在現代農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開發區建設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交流學習借鑑的空間。
  • 《龍頭帶動 三抓一促》丨東平縣老湖鎮:搶抓機遇 綠色發展 打造庫區鄉鎮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導語】《龍頭帶動 三抓一促》專欄今天播出東平縣【採訪】東平縣東平湖管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老湖鎮黨委書記 陳其林崔書記的講話,明確了鄉鎮黨委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上幹什麼、怎麼幹。下步工作中,老湖鎮將充分發揮黨委「龍頭」作用,堅定走大黨建、大產業、大生態鄉村振興之路。【解說】一是聚焦便民利民,堅決夯實大黨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齊魯樣板17項指標體系。建設7處高標準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下沉機關幹部,探索鎮村幹部聯合辦公、輪值辦公、共破難題的工作模式,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
  • 東平縣:「兩區」共建開啟「家門口的幸福」
    今年46歲的李翠花原先住在東平縣戴廟鎮張垓村,那裡屬於黃河灘區,「大風不見天,小風不睜眼」的惡劣環境讓李翠花記憶猶新。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社區居民 李翠花:「路上那時是老沙土路,走起來,穿個鞋走過去,滿土。」
  • 中國探索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需釐清鄉村振興起點
    書中的討論,對於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01釐清鄉村振興起點現代化建設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城市,正確處理城鄉關係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奧秘之一是,我國建立起具有彈性且開放的城鄉關係。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政策推進實施,越來越多農民通過進城定居分享現代化成果。
  • 金華湯溪探索本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原標題:湯溪探索本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為進一步落實浙江省委關於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要求,並切實做好鄉村振興工作,金華湯溪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大調研課題,主要領導深入田間地頭,走遍了湯溪72個村,探索研究了7條湯溪鎮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 籤約日本MOKUMOKU,融創東南以鄉村國際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自2018年底,融創中國執行總裁、融創東南區域集團總裁王鵬,帶領團隊,立足於東南區域範圍內浙閩皖三省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提前布局鄉村文旅業務,探索中國村落復興新的解題思路與落地方案。
  • 走進漳平·永福 探索大陸阿里山鄉村振興之路——「福建省鄉村振興...
    海峽之聲網8月23日消息(作者 鄧秀萍 郭雪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關乎鄉村發展和百姓福祉,也牽繫著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奮鬥的號角已然吹響,八月的烈日照在我們的身上,但日曬並沒有打亂我們前進的步伐和實踐探索的決心。
  • 探索具有睢寧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睢寧是傳統農業大縣,擁有80萬農業人口和155萬畝耕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鄉村。結合對十九大精神的學習理解,就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建立系統性思維。鄉村振興首先是一個全面振興的概念,必須強化系統性思維,把關乎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納入「總盤子」,統籌布局、整體推進,確保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睢寧在系統性推進鄉村振興上已經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建立了「縣鎮村戶」四級農業經營、「1+18+400」網格化治理、多規融合的「5+10+232」鎮村布局等系列體系,達到了互為支撐、互為促進的良好成效。
  • 東平縣基層文化生活滿意度提升工作成效顯著
    今年以來,東平縣充分藉助文化館、文化站等各級人才培訓平臺,分期培訓鄉鎮綜合文化站長、社會各領域中的農村文化志願者以及鄉村莊戶劇團,抓好鄉鎮綜合文化站隊伍和村級文化管理員隊伍等鎮村「兩支隊伍」的建設,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特別是該縣組建的「文藝輕騎兵」,深入百姓田間地頭,找塊空地就演,放開嗓子就唱,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接觸,為農民群眾送上了接地氣的文藝演出。
  • 連江鄉村振興試水「跨界融合」 小鄉村裡探索大課題
    福州新聞網4月2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文 黃立新/攝)跨界融合,振興鄉村。昨日,一場鄉村振興跨界交流會在連江三落厝舉行,40多位來自建築、藝術、制茶等行業的「大咖」齊聚一堂,分享行業發展心得,探索與鄉村振興融合的可能性。三落厝是連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落,但由於村民陸續遷出,大宅日漸蕭條。
  • 鄉村振興的戴莊探索——趙亞夫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謝國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副秘書長宋茂恩, 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錢麗萍,全國「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趙亞夫,梨視頻副總編輯汪慶紅等專家、學者,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就媒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對鄉村振興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等,各自發表主旨演講
  • 我縣赴兄弟縣市區考察學習鄉村振興先行區經驗做法
    12月14日,縣委副書記李培國帶隊到兄弟縣市區考察學習鄉村振興先行區先進經驗做法。副縣長王冰參加活動。考察組一行先後到寧陽縣蔣集鎮,新泰市樓德鎮、翟鎮,泰山區邱家店鎮,岱嶽區夏張鎮,肥城市孫伯鎮等鄉村振興先行區實地考察,認真學習各地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
  • 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山東土地發展集團實力雄厚,在德州探索了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項目:平原街道的「近郊城鎮化模式」;夏津平安湖小鎮的「集聚提升模式」;平原張官店的「田園農旅模式」;齊河中華泉城飲食文化小鎮的「主題特色小鎮模式」。
  • 突出鄉村振興 探索優化發展路徑
    2020年,我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建成高標準農田8000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2家;黃皋艾葉、沁心蓮業、白泥湖螃蟹等品牌不斷擦亮,形成了較完善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 關於對 「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工作」的階段性執行情況
    ,堅持人才、土地、資金、技術「四大要素」穩步跟進、統籌推進,推動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泰安力量。分別召開全市鄉村振興樣板打造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議、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議、示範區現場觀摩會議、鄉村振興規劃編制會議等一系列會議。建立「1+5+8+N」規劃體系,編制了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示範區規劃、示範區涉及鎮村規劃、村莊分類布局和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縣域面上重點鎮和重點村鄉村振興規劃等六類規劃。制定了示範村建設指導意見和考核評價辦法。
  • 探索鄉村振興新樣本 助力四川美麗鄉村建設
    □黃瓊瑤(圖片由朗基產業集團提供)促轉型「農業+健康」探索鄉村振興新樣本  據了解,在9月21日大邑董場鎮稻鄉漁歌舉行的中國·大邑「天府豐收節」現場,融入了民俗文化、大邑傳統農耕文化,通過豐收祭祀表演、田間舞蹈、村落歡慶、書法、詩歌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表達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