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做甘南自駕計劃的時候,臨夏這座城市並沒有在計劃之列,不過恰好一個周末看了雞條的臨夏主題,便對臨夏產生了一點期待。於是便臨時添加了臨夏的站點,並做了一些相關的攻略。
臨夏也稱作河州,在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素有茶馬互市跟西部旱碼頭的稱號。臨夏的歷史,從戰國時代到如今,歷經了兩千餘年。
這座城,擁有著濃厚的人文特點。在臨夏,有一片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街區。這片街區,承載了臨夏眾多的文化記憶。它,就是八坊十三巷,一個自元朝至元十年開始發展,直到清初出現了雛形的一座回民的聚居區。
最初的八坊,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這裡就開始互市互商,很多阿拉伯跟波斯人在這裡經商定居,並且修建了八座清真寺跟教坊,形成了一個以寺宇為中心的居住經商的聚居區,於是而得名"八坊",這也是為什麼臨夏市這邊的回民又叫做"八坊人"。
直至今日,這片聚居區已經包括了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條巷子,這八坊跟十三條巷子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八坊十三巷景區,也慢慢成為了臨夏市的地標性建築。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匯集著回族、漢族、東鄉族、撒拉等八個民族,成為各民族和諧融洽的代表性地區之一。因為這裡民族眾多,所以它的文化也多種多樣,其中就有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出色的民族民間技藝,被譽為是民族藝術的大觀園。
因為當天開車很累了,所以下午到達住的地方休息了幾個小時之後天就黑了下來,於是便外出覓食。當路過一片看似老街區的時候,發現裡邊霓虹閃爍,非常漂亮。便從巷門處移步進去,這才意識到這裡就是八坊十三巷景區了。
因為是從北大街一側的細巷進入,所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渠(應該叫做紅水河),河渠兩邊滿是仿古建築。因為白天沒有到過這裡,所以無從對比白天跟夜晚的風光差異,不過就這片沿河的風光來說,是足以媲美江南水鄉的河道風光的。
夜遊這片街區,也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體驗。感覺這裡非常適合情侶約會,沿著霓虹的河邊散步,拍拍照聊聊天,也算是一種浪漫的體驗。
街巷裡,很多附近的居民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聊天玩樂,還有不少調皮的孩童,或者騎著自行車或者玩著踏板車,從狹窄的河邊通道上的臺階上上下下,也是好不熱鬧,生怕這些孩子一個不小心而摔著。不過看到這些孩童也想到了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也是如此調皮,騎著自行車從兩米多高的臺階一躍而下,也是做了好多次,如今想想那時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不想任何後果的時光。雖然那時候也是上了好多次,如今的腿上還有些那時候留下的疤痕。而如今,也是只有唏噓,感嘆這時光如梭,眼看父母漸漸老去,而自己也轉眼馬上步入中年。
曾經的八坊十三巷,也算是破爛不堪,很多屋子年久失修而漸成危房,附近的衛生狀況也讓人不堪入目。後來隨著政府的扶持之下,以復原保護,保留文化跟傳統民居為基礎而對八坊十三巷重新改造修繕。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已經是舊貌變新顏,乾淨而且熱鬧的街區,充滿了精神氣的八坊人,懷著飽滿的熱情一同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這片街區,也因為承載著的文化記憶,而成為來臨夏市旅遊或者中轉遊客紛紛打卡留念的一個地標性景點。
漫步在這片古老街區,沿著大街小巷一路兜兜轉轉,撫摸著青牆石磚,踏著平整的磚砌的小路。看著那大街小巷人來人往,回味著一抹時光記憶的故事,或悲或喜,都是屬於自己的觀感體驗。
這裡,是狗哥嗅途,致力於旅行乾貨分享的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