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難題,中國超級風洞的來龍去脈

2020-12-16 中國科普博覽

21世紀將是高超聲速空天飛行的世紀,先進的空天飛行器速度超過5000公裡/小時甚至達到10000公裡/小時,能夠不斷提高人類「進入空間」、「探索空間」和「利用空間」的能力,成為各國之間科技競爭的熱點和國家實力的象徵。

正所謂「一代風洞、一代飛行器」,風洞是空天飛行器研究的最可靠的實驗手段,因此這場角逐的基礎就是擁有先進的地面實驗風洞。面對這場角逐,中國是絕對不能缺席、不能落後的。

目前中國擁有兩座世界領先的超級風洞,而在它們的背後,凝結了中科院力學所幾代人的心血。

中國的兩座超級風洞

2008年,「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支持了 「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JF12復現風洞)」的研製,旨在建立飛行高度25-50公裡、飛行速度1.5-3公裡/秒、氣流總溫1500-3500度、噴管出口直徑2.5米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實驗能力。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張涵信院士曾評價為「創新理論、成功實踐、中國製造、國際領先」。2016年,JF12復現風洞項目負責人姜宗林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獎」,標誌著該風洞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得到國際同行廣泛認可。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立項支持「爆轟驅動超高速高焓激波風洞(JF22超高速風洞)」研製,旨在建立飛行高度40-80公裡、飛行速度3-10公裡/秒、氣流總溫3000-10000度、噴管出口直徑2.5米的超高速高焓流動試驗研究能力。

這兩座超級風洞的建設,將為共同國家構建全面覆蓋高超聲速飛行走廊的「地面飛行」氣動實驗平臺,推動高超聲速與高溫氣體動力學學科發展,大幅提升我國先進高超聲速空天飛行器的研發實力。

上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高超聲速研究

1946年,錢學森先生定義了高超聲速飛行(一般指馬赫數大於5)。1950年,錢學森在美國受到不公正待遇,並被阻止回國;直到1955年,通過國家的大力營救,錢學森才平安回到祖國,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956年1月,陳毅副總理批覆力學研究所成立,任命錢學森擔任所長;同年,在錢學森的影響下,郭永懷先生回到力學所工作,長期擔任力學所的常務副所長。

錢學森和郭永懷先生高瞻遠矚,戰略性地部署了我們國家的高超聲速飛行相關研究。郭永懷先生預見到脈衝型風洞設備的重要性,便支持他的學生俞鴻儒(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開展研究。自此,中科院力學所推動著我國激波管、激波風洞技術的發展,並拉開了應用於太空飛行器研製中的序幕,同時逐漸形成一支高溫氣體動力學基礎研究團隊。

這支隊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致力於高超聲速、高溫氣體動力學方面研究。他們淡泊名利,心繫國家需求,集智攻關,潛心探索研究世界難題;他們胸懷激情,背負責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充滿未知的徵程。

從0到1的突破

俞鴻儒當時剛滿28歲,考上了錢學森和郭永懷的研究生。作為我國高超聲速研究的第二代科學家,他把一生都投入了風洞之中。在兩位導師的支持下,俞鴻儒選擇了氫氧燃燒驅動激波管的研究方向,由於氣流品質低,易出事故,這種實驗方法在當時並不被國際認可,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物資匱乏,只能選擇這種成本低廉的辦法,俞鴻儒還是選擇迎難而上。俞鴻儒曾回憶道:「後來我們出了好多次事故,一次最嚴重的事,把實驗室的房子都炸了」。

1958年,歷經數次實驗的失敗,俞鴻儒最終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激波管,這讓中國人在風洞研究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1962-1964年,先後研製成JF4直通型激波風洞和JF4A反射型激波風洞;4年後,JF8激波風洞問世,性能參數達到國際水平;上世紀九十年代,建成氫氧爆轟驅動高焓激波風洞(JF10),成為國際首座成功運行的爆轟驅動激波風洞,為我國高超聲速風洞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俞鴻儒也從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年近七旬的長者。1999年,俞鴻儒院士將姜宗林引進回國,加入這支由錢學森和郭永懷創立、歷經半個世紀的科研團隊。

俞鴻儒院士
JF8A高超聲速激波風洞/炮風洞

JF10氫氧爆轟驅動高焓激波風洞

激波風洞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高超聲速「地面飛行」實驗 只有中國能做

業內常言「一代風洞、一代飛行器」,風洞是飛行器的「搖籃」,飛行器研發必須經過成千上萬次的風洞試驗,對空氣動力學參數進行考證和改進。

臨近空間飛行器和天地往返飛行器速度範圍覆蓋了1.5-10公裡/秒、飛行高度20-80公裡,幾乎涵蓋了整個大氣層。對應於這樣的飛行條件,飛行器周圍的空氣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雙原子理想介質,空氣分子微團發生了複雜的熱化學過程,包括分子振動激發、解離與複合、電離等現象,顛覆了傳統風洞實驗相似模擬準則。因此,地面實驗裝置必須具備能夠反映「高超聲速流動獨有的熱化學反應機制」的能力,使得地面設備的實驗條件與飛行條件接近或者一致,即實現「地面飛行」實驗。

「地面飛行」實驗六十年研發步履艱難,主要根源為傳統高超聲速風洞驅動功率小、實驗時間短、測量精度低,從而導致流動參數失真、氣體介質特性失真和實驗模型幾何尺度失真。因此,「地面飛行」實驗難度極大,可謂難於上青天。

目前,國際上僅有中國的JF12復現風洞(已建)和JF22超高速風洞(在建)具備高超聲速「地面飛行」實驗的能力。JF12復現風洞已經北京懷柔美麗的雁棲湖畔建成,構成了「錢學森國家工程科學實驗基地」的重要部分,是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的第一個落戶啟動的項目。2016年,該產業園已經在國家層面升級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戰略高地——懷柔科學城。

JF12復現風洞總長265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性能最先進的激波風洞,成就了我國自主研製大型、先進科研裝備的先例,開創了我國大型氣動實驗裝備建設由仿製向創新研製轉變的新紀元:(1)提出大功率激波風洞爆轟驅動技術,變革了國際主流機械壓縮模式;(2)提出長實驗時間激波風洞技術,有效實驗時間提升一個量級;(3)提出復現風洞高精度測量技術,大幅度提升極端條件下測量精準度。

JF12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

苦盡甘來、成績斐然

在姜宗林研究員的帶領下,JF12復現風洞經過4年建設,於2012年5月順利通過驗收,驗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風洞同時實現了四項關鍵技術指標,整體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5年,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組織的鑑定委員會認為,該風洞實驗狀態從「模擬」到「復現」的跨越,攻克了60年來久攻未破的世界難題,代表了國際高超聲速風洞技術的領先水平,對於新世紀宇航技術發展具有開創性影響。

JF12復現風洞已成功應用於兩個國家重大專項和航天部門多個型號的重大特種試驗,對專項關鍵技術突破、新型號研發和氣動規律認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推動我國高超聲速學科發展和避免飛行試驗風險方面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得到了相關單位的高度評價。

2013年以來,美國政府持續關注JF12復現風洞,並在報告中指出:中科院力學所開展宇航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高技術集成,研製JF12風洞能夠復現馬赫數5-9飛行條件,將支撐中國宇航領域民用與軍用部門的研發。

2015年,《美國宇航》(Aerospace America)年度國際進展綜述,兩篇專題報導分別闡述了JF12復現風洞的研究成果,並評價為的基礎性意義。

2016年,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授予姜宗林2016年度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地面試驗獎),以表彰其創新地面試驗技術、引領激波風洞發展的成就。這是該國際獎項設立41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獲獎,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獲獎。

2017年,JF12復現風洞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8年,激波風洞團隊榮獲中華總工會「全國工人先鋒號」。

再次刷新國際高度

針對飛行高度40-80公裡、飛行速度3-10公裡/秒的飛行,如何在目前的地面實驗研究中復現真實氣體效應和高溫邊界層物理過程,是現有地面高超聲速風洞遇到的關鍵難題。研製大型的超高速高焓風洞、發展相應的高焓風洞實驗測量技術,對於揭示真實氣體效應和高超聲速邊界層發展機制、認識高超聲速熱化學反應相關的相似律和尺度率、評估臨近空間飛行器的氣動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JF22超高速風洞將與JF12復現風洞,一同構建我國全面覆蓋高超聲速飛行走廊的「地面飛行」實驗平臺,推動高超聲速與高溫氣體動力學學科發展,支撐我國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研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楊衛在文章評價道:「姜宗林先生正在主持建設一個全新的JF22 超高速風洞,思路從反向爆轟轉為正向爆轟。這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重大儀器項目,建成後的實驗所覆蓋的馬赫數可以達到10-25,其實驗溫度、實驗區域、實驗時間等指標也都不錯。這個正在建設之中的裝置將為更高速的飛行奠定實驗基礎。」

牢記使命、創新傳承

團隊秉承錢學森和郭永懷所倡導的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勇於研究重大國際前沿學科問題的科研理念,在不斷探索中逐步提高,將創新融入日常的工作,並持之以恆地追求,每一個階段的目標的實現都成為領域內的裡程碑式的進展。

如今,這支團隊又凝聚了一批青年才俊。團結和協作是該團隊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老中青」的結合,是「傳幫帶」的傑作,是能夠不斷提出創新思想並真正實現的源動力。創新是團隊的特色和任務,也是團隊裡每一個角色努力的結果。他們鑄就了高超聲速「地面飛行」實驗的國際新高度,為祖國空氣動力學事業譜寫了一曲催人奮進的戰歌。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這支隊伍以行動向祖國交付了一份生動的答卷,詮釋了「何為創新、為何創新、為誰創新」:

創新,是歷史的使命,更是家國的情懷;

創新,是向傳統致敬,更是深厚積澱之後的爆發;

創新,是個體燦爛的智慧,更是團隊默默無聞的奉獻;

創新,是殉道者般的堅持,更是春暖花開的浪漫。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姜宗林 韓桂來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助力中國航空航天!中國要打造世界最強大的「超級風洞」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韋納姆在1871年建成的,其目的是為了測量物體與空氣相對運動所受到的阻力。 一句話強調: 高水平的風洞就能產出高水平的飛行器。 「超級風洞」,非凡的動力 1946年,學界的鼻祖 錢學森先生提出了一個「高超聲速飛行」的概念(hypersonic),這個概念距今已經70多年。
  • 中國正研製世界最強超級風洞 可模擬25馬赫高超音速
    中國已經擁有全球領先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風洞是推動航空航天飛行器發展的國家重器,一代風洞技術決定一代飛行器的研製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2017年1月9日,JF12復現風洞也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關於JF12復現風洞,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專門撰文說:「JF12復現風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也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
  • 中國又一新型超級風洞問世,美將軍:再不努力,就沒機會超越中國
    結冰風洞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各種新式裝備層出不窮,中國也因此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風洞而這種超級結冰風洞,也將是我國最有份量的黑科技之一,此時出現就很大程度的解決了這種情況。結冰風洞所應用到的風洞技術,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在世界排的上名號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JF12超高速激波風洞就出自中國之手,而這就成為中國未來在高超音速領域能取得成績的基礎。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新技術,高超音速技術已經成為了,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國際戰略格局的存在。
  • 我國正測試噴氣發動機,全世界最先進,美國至今未攻克難題
    據悉,最近中國又在民用飛機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科研小組研製的「超音速客機」的發動機,已經進入到了測試階段。據外國媒體12月2日報導,日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科研小組刊登了一篇文章,宣稱中國正在測試一款名為「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的超音速客機發動機,它能在2個小時內達到全球任一地點。
  • 中國攻克3大世界難題,百萬方油氣噴湧而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陸地面積第三大的國家,景觀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是一個很美麗的國家,不僅美在文化,也美在自然。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志士歌頌,讚美過中國的錦繡山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奇偉詩句,令古今詩人嘆為觀止。
  • 我國Ф5米立式風洞首次傘試驗成功
    本報訊 記者日前從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獲悉,某重點型號傘試驗在Ф5米立式風洞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立式風洞具備開展型號試驗的能力,填補了我國在立式風洞進行傘試驗技術研究的空白。 傘試驗研究是發展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一項重要試驗內容。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中學教師——陸家羲
    這位包九中普普通通的中學物理老師,從1957年開始潛心鑽研組合數學26年,解開了「柯克曼女生問題」、「斯坦納系列」這個世界組合數學設計中130多年未曾解決的難題。陸家羲1935年出生於上海。5歲開始讀小學,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苦輟學。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他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1957年考入吉林師範大學。
  • 你知道什麼是風洞嗎?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都離不開它
    很多小夥伴應該都聽說過風洞,但風洞跟我們日常生活的直接接觸並不太多,所以可能大家並不確切地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就離不開它,它是什麼樣構造,又是怎麼工作的呢?為啥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都離不開風洞呢?其實不僅僅是它們,所有跟風有關的事兒,都得能跟風洞搭上點關係。
  • 連日本都無法攻克的技術,印度做到了,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三
    可是要知道印度在南亞地區強國,因此在某些方面印度還是值得各國學習的,比如印度在高超音速風洞設施上取得的成就。在高超音速風洞設施上就連軍工技術頂尖的日本也無法攻克,可是印度卻做到了,因此印度開始吹噓,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之外,他們是第三個可以造出高超音速風洞的國家,並且開始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三,要知道在印度之前,我們中國早就已經擁有了高超音速風洞設施,不得不說印度的臉皮確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厚。
  • 中國風洞實驗室
    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  位於川西山區,裝備有亞洲最大風洞群,累計完成風洞試驗50餘萬次,先後建成低速風洞和亞、跨、超和高超聲速風洞52座,擁有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中國又一超級風洞問世:今後大飛機研製省事了 再也不用去北極了
    在戰機研發的過程中,有一個設備是萬萬不能夠缺少的,那就是風洞。而我國很快將有一個新型超級結冰風洞問世,這將大大提高我國的飛行器研發能力。早期,我國缺乏風洞的技術,並且在那個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所以說還是走過了一段辛酸史的。在殲8飛機研製的過程中為了獲得相關的參數,我國的老科學家顧誦芬,把毛線粘在殲8飛機上,而後自己乘坐另一款戰機用肉眼觀察殲8飛機上毛線的狀態,從而進行分析,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太危險,不過這也是在當時那種大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
  • 上海國際賽車場「上」形F1賽道攻克難題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上海國際賽車場「上」形F1賽道攻克難題 上海國際賽車場「上」形F1賽道攻克難題  隨著國際汽聯正式頒布2004年F1大獎賽的日程,即將於明年9月26日首次在世界亮相的「中國站」比賽場地——上海國際賽車場,工程建設已進入「倒計時」。在工程中,最大施工難題就是「上」字形F1賽道——總長5.431公裡,寬度介於13至20米之間,擁有14個不同轉彎半徑的彎道和9種不同組合的賽道,路面高程最大落差為12米。
  • 海底穿越一千個溶洞,盾構掘進像「排雷」,又一世界性施工難題被攻克
    這標誌著我國圓滿攻克大盾構下穿海域巖溶地質這一「世界性難題」,為全球「穿江越海」隧道中海底巖溶地層、長距離硬巖大盾構施工積累了成功經驗。據了解,大連地鐵五號線全長24.484公裡,設車站18座,其中全線控制性工程火~梭區間大盾構段長2882米,有2310米下穿大連梭魚灣海域。
  • 中國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突破,將實現天地穿梭飛行
    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點火成功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在官網透露 ,中國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突破,將實現天地往返飛行,並在網上公布了實驗視頻以及風洞結構,非常震撼。注意,這個風洞與以前公布的超聲速激波風洞不一樣,以前網上曝光是對飛行器結構吹風的,如今這個新風洞是對超燃衝壓發動機進行實驗的,意味著中國在超燃衝壓發動機方面研究已經快實現理論驗證即將突破階段。想當年,美國首先突破,但至今實驗多次未有獲得實際突破,後來蘇聯包括俄國也有重大突破,但總的說來,誰都沒有實現真正突破。中國現在建立風洞,點火成功,意味著離世界先進水平更進一步了,也可能實現後來居上!
  • 北大高材生,流落美國當服務生,58歲攻克世界難題,如今咋樣了?
    北大高材生,流落美國當服務生,58歲攻克世界難題,如今咋樣了?縱觀整個的歷史時代,我們是能夠看到這期間中國整個的經歷,春秋戰國開始已經是處於了不斷的戰役當中,而後來的封建王朝也幾乎是這樣的一個模樣,而在晚清開始又陷入了低迷時節,最終也是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挨打,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就開始著力發展軍事等相關水平,短時間之內也是擁有了核武器,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不小的激勵。
  • 中國自主攻克發動機高原維護保養大難題,讓對手印度難以匹敵
    中國在西藏的軍事裝備攻克了對於維護保養發動機的這一大棘手問題。媒體3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自主攻克了高原利用軍機這一大難題。小編援引俄羅斯軍事專家的話稱,中國現在已經提升了與印度毗鄰的山區的軍事潛力。《南華早報》也報導稱,中國空軍多年進行的讓軍用裝備適應在高原機場條件的工作基本結束。有關J-10和J-11訓練飛行的錄像早些時候已被公布在了中國解放軍的官方網站上。中國解放軍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度戰鬥機的發動機會出現一些問題。
  •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攻克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
    信息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攻克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 2016-08-20 13:08:1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首個「中國風洞」誕生始末:託起空天飛機的「巨龍」
    JF-12激波風洞(趙竹青 攝)位於北京近郊的錢學森工程科學實驗基地的空天飛行器實驗室,靜靜地盤踞著一條誕生不久的「巨龍」,國外同行稱之為「Hyper-Dragon」(意為超級巨龍)。這條長260多米的中國「巨龍」,便是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人自主研發、目前在國際上最先進的高超聲速風洞,名叫JF-12。JF-12作為眾多「JF系列」風洞中的一個,為什麼如此特別?那要先從它的定位講起。說起風洞,普通人或許對它還有些陌生。但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它卻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實驗工具。
  • 從海面飛行器風洞中心到中國汽研,見汽車風洞「進化史」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有目共睹,自以來,中國汽車的輸出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同時,中國也是汽車的最大消費者,新能源汽車「月月高升」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環境風洞噴嘴面積14m2/7m2,最大風速200km/h,溫度控制範圍-20℃-55℃,溼度控制範圍5%-95%,照度範圍300-1200W/m2。作為中國最先進的汽車整車風洞,上海地面車輛風洞中心環境風洞在國際風洞中心年會上被吸收為國際風洞聯盟中心成員,成為該組織第一個中國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