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社區團購的爭論
最近「社區團購」很火,不僅僅是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砸入巨資,真金白銀燒的熱火朝天。社會上對此的討論也很熱烈,支持者認為可以降低消費者的購物成本、甚至是提升效率;反對者則認為這是網際網路巨頭在溫水煮青蛙,最終在形成壟斷後,會對終端消費者和中間環節人來一個「雙殺」。
本文就講下巨頭們砸錢搞社區團購的深層次原因和商業邏輯,以及後續的影響。
2、 社區團購是啥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大眾消費者很多購物行為已經是在線上了,也包括蔬菜和水果等,都可以從美團、盒馬等APP上購買。但不管怎麼樣,還是有一部分的消費行為,是要去線下實體店購買的,特別是小區附近的超市或小店。
社區團購瞄準的就是這類消費行為,爭奪的也是這類家庭消費行為。具體操作方式是:通過團長建立微信群-團長號召更多的用戶-用戶發出小程序下單-平臺發貨給團長-消費者到團長那取貨。
市面上社區團購的套路,目前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通常網際網路平臺會先招募一批代言人/團長,團長再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微信群。這些團長一般是社區附近實體店的小老闆,或是沒啥事可幹的寶媽們。
他們相當於兼職成為網際網路平臺的銷售員,每天在群裡推送各種商品的小程序連結,引導用戶下單。平臺負責商品的配送,送貨到團長的提貨點後,由用戶去團長那自行提貨。
在目前整個環節中,團長是整個鏈條的核心,負責平臺和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遞。既是信息節點,又是流量入口。平臺上所有商品的銷售、提貨、客服和售後環節,也都是通過團長這個核心去實現,當下平臺並不直接去面對用戶。
3、關於社區團購的團長
首先成為社區團購的團長,你需要有自提的提貨點,因為團長通常不去送貨,需要用戶過來找你。然後團長在社區還要有強大的關係網,這樣才能組織起來一個購物群體。
這個「團長」,類似於當年滴滴剛出世,那些「司機」的角色,是平臺初期爭相拉攏的關鍵。所以當下各大巨頭正在做的,就是通過燒錢補貼,來拉團長拉流量。這裡面最受歡迎的,就是小區附近的實體店小老闆,因為他們在當地經驗多年,有提貨點/店面也有一定的人脈關係網。
只要這些潛在的團長願意做,平臺就會把他們全部拉進來發展。網際網路平臺剛開始追求的是效率和速度,無差別地快速擴張。在規模和數據起到一定的程度後,平臺會再搞精細化的運營,並逐漸淘汰效率低、轉化率低的團長。
在流量不斷引入的過程中,用戶在平臺下單的習慣也會被逐漸養成,之後團長就會被弱化,一二個團長對於平臺而言,甚至會淪落為可有可無的角色,就像當今的滴滴司機一樣,在用戶-司機-平臺這三方中,司機變成了最弱勢的。
當社區團購發展到成熟階段,平臺的話語權會大大加強,不僅是給團長的好處會變少,用戶要花的也會變多。就像剛開始做打車,先給司機獎勵、給乘客補貼,等乘客消費習慣養成,平臺也一家獨大之後,司機的獎勵就沒了,然後懲罰扣點也提高了,現金流也掌握到平臺手裡。
這個時候再想用傳統方式去打計程車,才發現每個計程車都被平臺上的乘客給叫了,你根本沒法不用平臺去打車。同樣的道理,未來社區團購再發展到終點後,消費者想去實體店購物,最終發現店裡的每個商品,都是由其它消費者在平臺上預定的,你沒法再不通過平臺去購物。
4、社區團購出現的深層次原因
雖然社區團購的商業邏輯聽起來不錯,但之前卻是沒有網際網路巨頭願意在這一塊布局的,因為這屬於一塊難啃的骨頭,特別是生鮮這類品種。當社區團購也要被平臺下手之時,說明中國的網際網路紅利基本已經吃到盡頭了。
對網際網路巨頭而言,越能標準化的產品,就是越容易做的產品。從外賣到打車,再從單車到充電寶,核心套路都是一樣的,就是先融資補貼,再拼命搶流量圈粉。
先用海量補貼把競爭對手砸死,然後不斷搶流量圈粉,把用戶消費習慣培養起來。最後用戶習慣了,競爭對手都死掉了或者被整合了,再同時給終端用戶和渠道商戶勒緊繩子,兩頭都提價來回收成本。
資本是要賺錢的,之前的天量補貼,最後都要在終端用戶和渠道商戶身上賺回來。這些終端用戶本身也是自願,是可以到資本市場再賣一輪的,往往能換回比補貼投入更多的市值。
比如之前的外賣和打車,都是靠瘋狂的燒錢補貼,熬死對手最後走出來的。等市面上的對手都死掉了或被整合了,平臺的提價也就開始了。現在外賣商家平均扣點約22%,網約車司機的扣點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就連共享充電寶,在市場格局穩定後也紛紛提價,漲到2塊錢每小時了。
現在社區團購基本也是在走同樣的路子,各大巨頭都在燒錢補貼、跑馬圈地、搶佔市場,最後誰的資本實力最強大,最能承受傷害,活到最後就是贏家通吃了。
所以當前儘管終端消費者和中間環節的團長都會受益於社區團購的模式,但最終在資本的強力介入下,先是打倒傳統的社區實體小店,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團長;再資本內部廝殺,打垮對手或整合對手,最終形成壟斷,之後消費者和團長們都會發現,自己終究會成為平臺的「附庸」。
5、反對聲為哪般
這次社會上對社區團購模式的口誅筆伐,要比以往的網際網路產品要更甚。歸根結底,筆者認為是這次網際網路巨頭,確實是有點吃相難看了。
最近我國反壟斷在加強,尤其針對的就是網際網路巨頭們沒有邊界的擴張。網際網路的出現,像馬校長當年所講,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發展至今,產品年個淘寶京東,到滴滴優步,再到小綠車小黃車,再到社區團購,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天下沒有能做的生意。
以前網際網路進軍的那些領域,反對聲都沒有這次社區團購大。社區團購的發展趨勢,跟我國當下的反壟斷、扶貧等政策,其實都是相悖的。社區附近的小店,屬於低水平服務業,也是很多中年叔叔阿姨就業的去處,是需要靠辛苦運營才能換來的微利。
巨頭們攜巨資介入這個領域,氣勢洶洶要把街邊小店都打倒。可這裡面很多人,除了賣菜,他們並沒有其它謀生的手段。把他們都打倒後,這部分人群一部分會變成平臺的「送菜快遞員」,另一部分可能就徹底失業了。
在這個過程中,團長和消費者確實可以在初期享受資本補貼帶來的紅利。但當格局確定後,社區團購能把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多少呢?
這類似於新時代的羊吃人圈地運動,在小商販個體經濟被巨頭們擠壓倒閉以後,最終都會被「降服」成網際網路平臺的打工人。最終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變成讓天下沒有普通人可做的生意。
6、資本的方向已經跑偏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關鍵的階段。當前急需的是全社會力量配合,把中國由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地位,提升至高端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也不要民間給予人才和資本的配合。
而在國家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本該投入到高附加值創新領域的資金、本該持續投入的產業創新資本,卻在網際網路平臺模式的上市套現預期中跑偏。
長遠看,這與繼續投入地產領域能有多大本質區別呢?在低附加值工業品農業品的惡性競爭中,能對國家發展作出多大貢獻?巨量的資本,燒在社區團購這樣的網際網路模式中,會使這個關鍵階段所需的資本,不能進入它應該進入的創新需求領域。
這也是中央強調的反壟斷的另一層意義,當今網際網路巨頭手握巨量資本,他們本應該為國家關鍵產業升級作出更大貢獻,而不是跑去和中低收入群體爭奪口食。
資本的格局,是真的應該要放的更大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