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蒙牛等乳企再次提價背後:奶荒愈演愈烈

2020-12-17 搜狐網

本報記者 張旭 北京報導

  年終臨近,奶荒愈演愈烈,三元、光明、蒙牛等乳企再次提價。

  日前,三元宣布,自下月起上調部分產品的價格,幅度為8%。而光明乳業旗下大部分牛奶、酸奶、常溫奶產品也都將提價,平均漲幅在8%至9%。蒙牛等也表示將提價。各家企業提價理由相同:原料奶價格上漲。農業部公布本月第二周奶價較上一周上漲0.8%,平均價格3.96元/公斤。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了解,這一輪漲價背後是奶荒,其涉及到從飼草、飼料等漲價到養殖行業奶牛遭遇過快淘汰,而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乳業養殖模式存在缺陷。多個業內專家表示,如果不改變奶農在乳業價值鏈配角的模式,每一次周期來臨都會給奶農、乳業、消費者帶來傷害。

  漲價的邏輯

  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農業部的數據比較保守,實際上國內平均奶價每公斤早已4元多,不少地方已經5元多。蒙牛方面告訴記者,蒙牛山東地區收奶價達到7元/公斤,北京地區達到6元/公斤。

  這一切都是這輪奶荒所致。蒙牛方面稱:蒙牛今年原奶缺口達到20%。而目前奶牛養殖增長明顯跟不上乳業市場需求增長。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表示,今年奶荒有兩個原因,一是肉牛價格比往年突然增長很多,以往肉牛價格一般在8-10元/公斤,今年漲到15-16元/公斤,奶農算帳發現養牛產奶不如賣牛,就把一些奶牛淘汰掉;二是今年疾病多、疫情多,導致奶牛大量淘汰。

  官方的統計數據指出,今年的存欄數在1400萬左右,但是行業企業和專家認為根本沒有這麼多。

  高麗娜表示,從行業了解,目前存欄奶牛在800萬-900萬頭,最高峰時有1000多萬頭。今年疫情和奶農賣牛淘汰有20%的數量。宋亮也表示,目前存欄數1000萬頭,泌乳牛有700多萬頭。

  也有行業人士將限制紐西蘭奶粉進口說成是導致奶荒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本報查閱海關進口資料獲悉,今年1-10月份,國內進口原料粉61.86萬噸,同比增加30.52%,其中從紐西蘭進口49.64萬噸。

  事實上,除了奶粉和配方粉大量進口,國內對於飼料原料的需求也不斷增大進口,並且價格越來越高,推高奶價。

  11月初,上海牛奶集團總裁沈偉平透露,今年國內將進口60萬噸苜蓿草,去年進口量為35萬噸。苜蓿草主要是從美國進口,目前價格已經達到380美元/噸,而2008年時只有180美元。

  沈偉平透露,未來國內苜蓿草年進口將突破120萬噸,由於僅限於向美國進口,形成了壟斷,進口代價越來越高,如果放開澳大利亞進口能降低很多成本。另外,他也指出,高奶價另一個原因是國內物流費用過高,「從美國運到上海,1噸苜蓿草運費在280-400元,而從甘肅運到上海,運費在1200-1500元/噸」。

  失衡的乳業模式

  奶荒來臨歸根結底在於中國的乳業模式。

  中國的奶牛養殖模式為乳企自建牧場、社會資本建牧場、奶農散養和奶農組織的合作社等形式。其中企業自建和社會資本建大牧場所佔比例不是太高。上海牛奶集團旗下鼎牛飼料公司總經理鬱謙表示:國內100頭以上的牧場所佔比例為1/3,規模化養殖佔比少。

  而國內的乳業模式主要是「公司+農戶」或者「公司+農牧(或奶聯社)」,這種模式下,乳業公司處於主導,而奶農與合作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奶農與合作社僅能通過出售原奶獲得唯一收益,而對於奶價漲跌無法把控,同時面臨疫情等不可預知風險。一遇到養牛虧本就會陷入 「牛奶降價-殺牛賣肉-奶荒-牛奶漲價-奶農買牛-牛奶過剩降價-再殺牛倒奶」的怪圈,而每一次周期來臨,整個行業受損。

  遍觀歐美以及澳洲乳業模式,普遍實行農工商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也即家庭牧場組成奶業合作社模式。

  中荷乳業發展中心提供的《荷蘭乳業研究報告》顯示,荷蘭最大的菲仕蘭坎皮納合作社的組織結構是:家庭農場以自願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會員農場主投票選舉合作社領導,合作社全資控股乳品公司,乳品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由農場主代表組成的薪酬委員會任免。菲仕蘭坎皮納為世界第五大乳業集團,組織模式與紐西蘭恆天然集團一樣。

  該研究報告稱:一百多年前,荷蘭乳製品行業同樣面臨「強勢」的乳品公司和「弱勢」的奶農之間的矛盾,公司在收購牛奶時壓級壓價,奶農往牛奶裡摻水摻假,造成該國乳製品行業的惡性循環。後來,荷蘭乳品業的模式從嚴重不對稱的「公司+農戶」模式,演變為相對均勢和穩定的「家庭農場、合作社、乳品公司」三方博弈模式。

  該研究報告顯示:在這種模式下,家庭農場主既是合作社和公司的股東,又是最基層員工,其不僅關心牛奶質量高低,更關心提供原料後公司管理層能否將好原料做成好產品並成功銷售出去,以使自己獲得很好的利潤。

  在此,奶農不僅通過出售原奶獲利,還通過擁有乳品公司股票、債券獲得分紅、債券利息。而整個乳品產業鏈利潤的分布規律又是「牛奶生產:乳品加工:產品銷售=1:3.5∶5.5」。

  高麗娜表示,國內未來也會有這種整合,現在乳品企業參股牧場,互相關聯,牧場和企業深度聯合實現自救。

  不過,目前主要是乳品企業與大牧場的合作,小型牧場和奶農仍處於邊緣。而蒙牛人士表示,國內目前這種模式與國外的發展模式恰恰相反,牧場、合作社、奶農仍是處於底層。(編輯 徐萬國 楊顥)

news.sohu.com false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3-11/29/content_84381.htm?div=-1 report 2698 本報記者張旭北京報導年終臨近,奶荒愈演愈烈,三元、光明、蒙牛等乳企再次提價。日前,三元宣布,自下月起上調部分產品的價格,幅度為8%。而光明乳業旗下大部分牛奶、酸

相關焦點

  •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繼三元食品宣布下月將上調部分產品價格之後,蒙牛、伊利昨天均表示將在年內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三元前天發布公告稱,自12月1日起上調牛奶產品價格,平均上漲8%,此次漲價幾乎涉及包括入戶奶在內的全線產品。而蒙牛、伊利昨天並未透露具體漲價時間和幅度。  乳企給出的漲價理由無一例外,都表示是由於成本上升。
  • 蒙牛伊利三元終端漲價
    正當國家相關部委大張旗鼓整合國內乳業、大力扶植國產奶粉行業之際,國內乳業再次迎來新一輪「奶荒」,由此助推國內乳品價格上漲。  作為應對,國內多數乳品企業均紛紛提價應對。蒙牛部分產品提價幅度在4.9%,光明、伊利等中低產品也做了提價。  奶荒再來襲  這次奶荒主要原因是由於夏季高溫、奶牛淘汰率增高、乳牛存欄量不足  在國內正在大力整合乳業和奶粉行業之際,「奶荒」加重行業整合的難度。
  • 三元牛奶下月起漲價
    京華時報記者胡笑紅 >>三元 無法消化上升成本 記者昨天發現,三元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三元部分產品價格調整的通告》,通告稱,由於今年以來,原料奶收購價格同比增長幅度已經逼近50%,仍在持續上漲,三元食品始終保持所有乳製品均100%採用生鮮原料乳製造,而且其他原輔料材料如包裝材料、人工成本等也在持續上漲,企業無法通過採取精細化管理、
  • 光明牛奶武漢提價 伊利蒙牛三元暫沒動靜
    今年下半年陷入多重質量門的光明乳業近日在武漢提價,涉及多款鮮奶和酸奶製品。對此,昨天伊利、蒙牛、三元均表示暫時沒有提價動作。  部分產品武漢提價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武漢當地多款光明乳業生產的鮮奶和酸奶產品紛紛提價,其中460ml的優倍牛奶從6.6元漲至7.8元,460ml的光明鮮奶屋牛奶從5.8元漲至6.6元。以此推算,光明此次零售價提價幅度高達18%。
  • 多家超市液態奶漲價 業內人士稱來源緊張不會出現奶荒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丹近來,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經常買的牛奶漲價了。漲的金額不高,她起初沒在意,但後來逛超市發現,包括蒙牛、伊利等多個品牌在內,不少牛奶製品漲價了。昨日,記者在微博搜索「牛奶漲價」,發現從1月初開始,不斷有網友反映奶製品價格上漲。眼尖的網友發現,不僅是漲價,有的品牌還通過換包裝、推新規格產品等方式,重新推出定價更高的產品。昨日,記者在武商量販餘家頭店看到,1.2升的鮮牛奶售價22.9元。
  • 聚焦五大乳企半年報,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三元五家深度分析
    原標題:聚焦五大乳企半年報,貝因美漸落下風EFW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隨著最後一家乳企光明乳業半年報的亮相,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三元五家上市乳企的上半年成績單出齊。這五家乳企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711.16億元,淨利潤44.68億元,除貝因美外,其他四家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長。因為渠道改革而一波三折的貝因美再度受到行業關注。EFW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儘管每個乳企成長的路徑不一,貢獻板塊也各有特色,但作為快消品,乳企的廣告推廣費用不容小覷。
  • 三元牛奶漲價引爆行業漲價潮?蒙牛伊利尚未明確是否跟進
    中國網財經製圖中國網財經3月29日訊 (記者 金瀟)近期,三元食品下發客戶告知單,將從2017年4月1日起正式提高部分到戶奶品價格,這是三元今年首次對旗下產品價格做出調整。三元食品相關負責人楊女士告訴記者,此次漲價的主要原因是原輔料價格、人工以及配送成本的增加,漲價產品涉及原味酸牛奶等十幾款到戶奶品。不過記者查閱三元食品官網並未發現相關提價通知,對此,楊女士表示,已給訂戶家發送相關說明,同時送奶到戶的微信上也已告知。而這已不是上市奶企今年以來的首次提價。此前,燕塘乳業對旗下產品進行了上市以來的首次提價。
  • 「寧波牛奶」下月提價 奶荒及奶源成本上升是主因
    原標題:「寧波牛奶」下月提價 奶荒及奶源成本上升是主因  今年以來國內乳業巨頭掀起的漲價潮可謂此起彼伏,記者走訪甬城各大商超、農貿市場時發現,蒙牛、伊利等品牌的液態奶價格持續上漲,超市經理也反映,有不少品牌陸續發來通知,調高乳製品售價格。
  • 成本上漲、產品結構失衡助推液態奶提價 龍頭乳企中長期表現可期
    雖然天潤乳業、莊園牧場、現代牧業等個股表現搶眼,但蒙牛、伊利、三元等知名企業卻表現平平。截至13:30,伊利股份跌1.85%,蒙牛乳業漲0.10%,三元股份跌0.73%,西部牧業跌3.68%。而1月5日,伊利、蒙牛基礎白奶提價的消息,點燃了市場熱情,乳業股全線大漲。
  • 乳企掌門年薪誰最高?伊利、蒙牛、飛鶴、光明、合生元、三元、澳優...
    來源:胡說有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2019年年報季收官之際,胡說有理也整理了下部分乳企高管2019年的薪酬情況,因為有高管自身也是股東,且涉及分紅,這裡要刨除這些因素,僅就年報中披露的薪酬總額(稅前)對比。
  • 新希望乳業躋身現代牧業第二大股東 乳企巨頭奶源爭奪戰愈演愈烈
    每經記者:李詩琪 每經編輯:張海妮近段時間以來,對上遊原奶行業的爭相布局正成為各大乳企的新動向。7月18日晚,新乳業(002946,SZ)發布公告稱,擬以7.09億元認購及購買現代牧業(01117,HK)5.95億股股份。
  • 本土乳企持續撬動奶酪市場
    在伊利、蒙牛兩大公司外,地方乳企也相繼跟進。今年7月,三元設立特渠事業部,旗下擁有以奶酪為主的全乳製品產品線,主要面向餐飲、學校、西式快餐、烘焙、茶飲市場提供一站式乳品採購方案。光明食品在2015年收購了以色列最大食品企業Tnuva,以藉助其技術發力奶酪新品類的開發。
  • 乳企打價格戰迎中秋 部分牛奶重回一元時代
    為迎戰中秋消費旺季,乳企紛紛打出促銷廣告:半價銷售、買就送。  對此,消費者雖然樂在其中,但是對於乳企業來說,價格戰的背後只剩下虧損和無奈。  部分牛奶重回一元時代  一邊是高價收購國外原奶,另一邊卻是乳製品市場銷售疲軟。很難想像,在一個相對缺奶的國家裡,乳業也像鋼鐵業一樣,迎來產能過剩的時代。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
  • 乳企價格戰,鮮牛奶比水還便宜?
    在頭條熱榜中,乳企價格戰,鮮奶比水還便宜引起了市場熱議,隨著大家對健康飲食關注,牛奶飲品的行業競爭在加大,價格戰有什麼利弊呢?在我們日常喝的牛奶品牌中,有全國有名的國產牛奶品牌,伊利,蒙牛,光明等,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接地氣的乳企品牌,比如燕塘,三元等本地鮮奶企業。匹配了不同消費群體對於牛奶飲品的不同需求層次。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們從解決溫飽到走向健康飲食的階段,大家的生活消費水平也高了,消費需求也不只是產品數量,更加看重產品質量和安全。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其實近幾年,養殖端規模化、加工端集中化、乳企兼併重組等加速進行,乳企上遊規模化、集中化格局愈加明顯。2020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頭部乳企對奶源市場建設的熱情依舊未減,甚至更加明顯。
  • 企業稱受困於成本壓力 三元牛奶下月提價8%
    三元牛奶在官網發布漲價通知稱,12月1日起,三元牛奶將上調部分產品價格,加權平均漲幅為8%;其中超市售賣的243毫升鮮牛奶由每袋1.8元漲到2元,入戶產品上漲0.5元。三元將此次漲價的原因解釋為「受困於成本壓力」。  據悉,這是三元今年第二次調漲產品價格。
  • 現代牧業評蒙牛、伊利收購上遊乳企:供需驅使 對乳業影響不大
    「蒙牛、伊利都在收購上遊乳企,說明市場對奶源有需求」,在現代牧業2020年中期業績交流會上,現代牧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高麗娜還就蒙牛、伊利兩個龍頭乳企近期都有收購上遊乳企動作,作出此評價,高麗娜稱,供不應求使得大乳企重視奶源,願意花很多錢來收購上遊乳企。
  • 蒙牛與豪士食品合作、伊利限定新品、光明優焙……乳企紛紛發力...
    蒙牛與豪士食品合作、伊利限定新品、光明優焙……乳企紛紛發力烘焙麵包領域2020/9/17 16:22:32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近來,乳業三巨頭伊利、蒙牛、光明紛紛瞄準了烘焙行業:伊利聯手六大品牌推出了蛋糕等產品;蒙牛與豪士食品合作打造新的短保烘焙供應鏈模式
  • 伊利、蒙牛先後收購大牧場,究竟為何?
    上述兩宗股份收購完成後,伊利蒙牛分別掌控3家規模化的牧場公司。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