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從外地趕回丹東過年的張瑩,很想帶父母去體驗一下田園生活,過一個與往年不同的春節。她說自己常年在外,一年只能回家和父母團聚一次,不想年年都「窩」在家裡過春節。然而,讓張瑩意想不到的是,她聯繫了4家採摘園,均被告知冬季採摘園不向遊客開放。
春節前後,正是丹東溫室草莓、小柿子上市的旺季,採摘園為何不向遊客開放,而選擇放棄這塊利潤呢?日前,記者來到東港市、振安區等地的採摘園採訪了解到,丹東採摘園大部分選擇在清明前後向遊客開放。問其原因,多數採摘園表示,冬天寒冷,遊客進出溫室,會造成溫室裡的氣溫更低,對作物生長不利。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考慮溫室溫度問題,經濟帳則是農民關閉採摘園的主要原因。春節前後,正是採摘園內作物價格最高的時候。以草莓為例,秸稈草莓價格為每公斤70元,而採摘園的門票一般在10元至50元不等。這樣,如果農民自採自賣,1公斤草莓可以賺上70元。如果遊客採摘,只需支付10元至50元不等的門票,草莓可以隨便吃,如果一個成人吃1公斤草莓的話,顯然不如自採賣錢划算。
記者了解到,冬季採摘在丹東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採摘果園多為果農自發推出,沒有專業化的產品設計,很多方面處於初級階段,尚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外地很多城市的採摘園一年四季向遊客開放,而丹東目前只能季節性向遊客開放。而且,採摘園的規模不大,有的採摘園不過是三四個大棚,接待一兩撥客人,其他遊客再來已無果可採。也有相當一部分果農把發展採摘經濟當成賣水果的短視行為,讓遊客失去了體驗田園生活的興趣。去年,市民劉女士領著孩子去採摘草莓,按照協議規定,花50元購買門票進大棚後,可以隨採隨吃,沒吃完的可按每市斤10元的價格買走。可是,劉女士走進大棚大失所望,一行百餘人都安排在一個大棚裡,而此處的草莓已被果農提前採摘,很難見到紅色的果實。偶爾發現一顆大點的草莓果,也被眼疾手快的遊客搶先摘下,整個採摘過程用了不到20分鐘。當遊客走出大棚,果農搬出事先摘好的草莓向遊客出售。劉女士遺憾地說:「本來是為了享受採摘的樂趣,結果卻是撲了個空。如果僅僅是為了買草莓的話,水果超市裡有的是,何必捨近求遠呢?」
作為一項農業旅遊項目,目前丹東的冬季採摘活動還稍顯單調,休閒、飲食、住宿、娛樂等配套設施沒有跟上。一位遊客對記者說,採摘後想喝點水,都沒地方買。至於吃個午飯,抑或品茶、娛樂,更是奢望。「第一次採摘,遊客或許會感覺到新奇,如果始終沒有配上其他遊樂項目,遊客不僅會有種不盡興的感受,慢慢也會失去採摘的興趣。」一位遊客抱怨說。
與果農的短視行為相比,遊客的素質也亟待提高。一位果農告訴記者,在採摘過程中遊客損傷作物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的採了這個扔那個,造成瓜果遍地,一片狼藉。「開辦採摘園的風險很大,像草莓苗,踩踏一棵,這棵草莓苗將失去生命,不會創造新的價值。至於價值不菲的藍莓苗,傷及一棵,損失更大。」
-記者感言
丹東農業從舌尖到指尖的轉變令人驚喜。儘管冬季採摘產業起步較晚,在產品架構、市場開發等方面還不盡完善,但採摘經濟前景依然廣闊。如果把生態觀光、休閒體驗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商貿活動融為一體,開發深層次的採摘遊,讓遊客在盡享摘果之樂時,休閒、娛樂、觀光多贏,採摘產業一定會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記者/蔡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