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加強「四史」學習教育,不斷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芷江西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了「四史」學習教育主題展。
此次主題展挖掘整合街道內各類黨建資源,結合街道實際,凸顯街道特色,精心挑選人物事跡和歷史故事,分為「學黨史」「憶崢嶸」「銘初心」「擔使命」四個部分,共展出百餘張照片,二十餘份老物件。
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真實的歷史故事,每一個物件都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生動展現了芷江西路街道的人文精神和建設進程,展示了老一輩不斷奮鬥和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
學黨史 穿越歷史洪流的收藏品
張人亞是上海最早的幾個工位黨員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此次展出的文件是張人亞在民國時期收集的寶貴歷史材料,現存數量極少,由張家三代人接續保存,原件已無償捐贈給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館。街道靈光居民區的黨員張霞民是張人亞的侄孫女。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特製作這批資料的影印版在「四史」主題展中展出,這批文件展現了建黨前後上海工商界人士進步思想與活動的印痕。
憶崢嶸 刻下戰爭印記的功勳章
芷江西路街道轄區內居住著近30名抗美援朝老同志,其中年齡最大的96周歲,最小的83周歲。「四史」主題展還展出了街道交通公園居民區的陳東林、芷江新村居民區的嚴子容和蔣福康三位老戰士的功勳獎章和榮譽證書。他們表示「退伍不褪色,離崗不離黨」,願為街道工作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銘初心 紀念風雨歷程的老照片
芷江西路(舊指江廟路),電影《今天我休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馬人俊,是電影中民警馬天民的原型人物。1955年,被評為上海市治安模範,並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5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稱號;曾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數十年來,以他原型塑造的社區民警「馬天民」形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
今年92歲的蔣振國離休前是上海鐵路局科委的美術員,現居住街道光華坊居民區。他在芷江西社區生活了七十多年,用他擅長的連環畫形式來反映芷江西社區的人情冷暖,記錄芷江西點點滴滴的發展變化。
在蔣老的筆下,芷江西路街道舊日場景一一再現,從解放前後到改革開放,蔣振國作為芷江西居民,對周邊過去的變化發展歷歷在目。在他的畫作中,有對時代的謳歌,但更多的是描繪居民市井生活的畫面,畫作裡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擔使命 映現社區變遷的對比圖
有「炒米浜」之稱的交通公園老裡弄,從往日低矮平房的棚戶區,髒、亂、差的老裡弄,經過動拆遷整體改造,變為如今高樓林立,道路寬敞整潔,整個街區煥然一新。
「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南山路,居民區多為老舊小區,以前的環境可以用「亂、雜、髒」來形容,電線密布,破牆開店,違章搭建,居民苦不堪言。經過幾個月的整治,馬路變乾淨了,店鋪變整潔了,南山路舊貌換新顏!
一樁樁「大事記」,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芷江西路街道「日新月異、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展現出芷江人對「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獨特理解。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芷江西路街道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賦能發展,帶領廣大芷江西黨員群眾,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奮力建設「城區管理有力度」「為民服務有溫度」「安全滿意有高度」的宜居宜業社區。
(來源:上海基層黨建網)
(責編:沐一帆、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