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部長董理近影 李波攝影
記者:近年來陝西歷史博物館(下簡稱陝歷博)引入的境外展覽「梵音東渡——日本醍醐寺國寶展」「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文物與藝術」等展覽,口碑、票房雙豐收,到陝歷博看展已成為西安人的一種新時尚。陝歷博取得這樣的成績,您作為陳列展覽部部長,背後一定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想與讀者分享吧。
董理:其實,陝歷博每年都推出這樣的國際交流展。近年能成為熱點,我想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關注文物的人更多了,遊客的觀展熱情更高了;再一方面就是經過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我們推出的展覽主題更鮮明,理念更新穎,相關新技術的應用、展覽的配套教育活動更豐富,使展覽更好看了。
可以說,每一個展覽,背後的故事都很多。隨著陝歷博免費開放後大量的觀眾走進我館,對我們展覽的數量、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策展工作非常繁忙,我們也變得更加辛苦。設計師們基本上天天加班,沒有休息日,很多年輕人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晚上睡在辦公室。有時難免還會遇到誤解:比如籌備日本醍醐寺國寶展時,我們跟日方專家一起布展,很多觀眾看到日方專家不戴手套工作的照片認為是不規範操作,會損害文物,遂發文批評。但如果大家有機會上手那些文物就會知道,戴著手套是非常容易打滑的,棉布手套還可能掛扯文物,出於更好地保護文物安全,日方專家才選擇不戴手套,但工作前他們都認真地對雙手進行清洗和烘乾。
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
「泥火幻彩——唐兩京三彩精華展」
記者:陝歷博的豐富館藏是吸引海內外大量遊客參觀的最主要原因,作為陳列展覽部的負責人,您怎麼通過陳列來吸引觀眾的目光?
董理: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我館展覽體系的構建。我們的展覽體系是「常設陳列+臨時展覽」。常設陳列為「1+2」,即一個基本陳列加兩個專題陳列,打個比方,如果用拋物線來表現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軌跡,中國古代發展的高峰是在陝西建都的周、秦、漢、唐,尤其最高峰是唐代,盛世空前。所以陝西歷史有這樣的優勢,文物也有這樣的優勢,我們的基本陳列就確定為「陝西古代文明」,首先講好陝西故事,進而是中國故事。而如果把陝西古代文明比作一條浩蕩長河的話,那兩個專題陳列「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代壁畫珍品展」則是其中最歡快、最激動人心的兩朵浪花。這批金銀器和壁畫,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之高,無與倫比。因此這三個均獲得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十大精品獎的常設陳列組成了我館陳列體系的基本格局,彰顯了陝西的歷史地位,體現了我館的立館宗旨。同時,輔以常換常新的國內國外、各種題材的臨時展覽,作為「源源不斷的活水」和「不斷變換的新面孔」,持續增加吸引力,形成了陝歷博每年觀眾劇增,「觀者如潮」的局面和現象。
記者:關於國有博物館的策展人,大家還比較陌生,請您在這裡向讀者介紹一下。
董理:「策展人」起源於歐美,它是隨著管理學的新思潮進入博物館系統的。最早作為獨立策展人的形式出現,先是在美術館,主要職責是為畫展籌資等。後來進入博物館領域,職能逐漸涉及到各類展覽的策劃、設計、組織、經費管理等多方面。歐美國家策展人的支配權很大,比如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策展人通常類似館長、副館長的角色。中國自2012年起,國家文物局明確要求博物館在展覽創新方面探索策展人制度。2015年,進一步要求各博物館建立實行策展人制度。我認為運用策展人模式來做展覽可以使展覽工作更加規範和專業化,能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展覽,但同時也要從實際出發,因為每個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不同,其性質、類別、級別、藏品、人員、經費、觀眾等條件都不一樣,靈活運用也很重要。
從世界範圍來看,與歐美國家悠久的博物館發展史相比,中國的博物館事業起步晚、起點低。好在我們現在趕上了一個黃金時期,發展特別快。博物館、展覽數量劇增,整體展覽質量不斷提升,選題更加多樣,主題更鮮明,內容更有深度,題材更新穎,更能體現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考古發現和社會熱點;日新月異的新理念、新藝術、新技術的運用,包括新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展覽豐富多彩,使觀者目不暇接;展覽的配套宣傳、教育和服務也越來越豐富、完善,越來越人性化。總體說來,策展這個領域可突破的空間還非常大。
陝西歷史博物館赴秘魯舉辦的展:
覽「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秘魯行」
記者:作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的評選專家,您認為什麼樣的展覽才是好展覽?
董理:展覽是專業性極強的系統工程,也是跨學科、綜合性極強的項目工程。一個好的展覽,首先主題一定要有思想性,要有意義,要起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引領社會風尚、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作用。再者要體現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要內容豐富、翔實,形式新穎、生動,極具觀賞性,為公眾所喜聞樂見;要有獨特性,有特色,不能「千展一面」。還要有豐富多樣的輔助配套內容,如觀眾參與體驗互動項目、宣傳推廣活動和延伸教育活動。
或者從專業角度講,一個好的展覽,既是空間藝術,又是造型藝術;既是視覺藝術,又是傳播藝術,要各方面考慮周全,講究到位,還要突出重點,做到這些就是一個好的精品展了。
記者:具體的展品如何選擇呢?
董理:你提的問題專業講叫展品的選擇與組合。辦一個展覽,好比拍電影,挑展品跟選演員一樣。選擇展品一定要圍繞展覽的主題、重要內容和故事主線。展品的選擇,一是重要性,什麼是重要的展品?就是與你的展覽主題內容相關度高的展品,其內涵豐富,可分為重要、次重要和一般;二是觀賞性,展品本身藝術性強,有獨特性,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其中重點展品可單獨展示,有密切關係的展品可組合展示。
皇后之璽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記者:能否列舉一兩個陝歷博策展中的例子?
董理:2005年陝歷博曾舉辦「古羅馬與漢長安 —— 東西方文明比較大展」,古羅馬的文物之前也在我國其他博物館展覽過,此展到陝歷博後我們首先對其內容進行改造,因為我們覺得在那個時代,對應西方羅馬文明的,東方就是漢代長安文明,所以設計時我們對應的增加補充了漢長安的內容與文物。形式設計上,我們使用了兩個展廳,一個展出羅馬文物,另一個展示陝西全省漢代文物精華,讓讀者對比著看,效果非常好。
2016年舉辦的日本醍醐寺國寶展,第一站在上海博物館,叫「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藝術珍寶展」,內容只有三章。但空海大師、醍醐寺與西安有很深的淵源,空海大師曾來到大唐首都長安(今西安)留學,在青龍寺師從惠果大師學習密宗教義,並在回國後大力推廣,創立了日本真言密宗,後來他的徒孫理源大師建立了醍醐寺,使真言密宗醍醐派在日本傳承千年,興盛至今。如今醍醐寺文物再入中國,可謂「法脈回傳」,加之唐代的長安是當時東亞佛教的中心,於是我們在原來的展覽基礎上又增加了第四章內容「密藏宗風——唐長安的密教寺院及其影響」,增加了唐代青龍寺、安國寺、西明寺遺址出土的文物。開幕期間,前來出席開幕式的醍醐寺第103代座主仲田順和長老和日本四大國立博物館館長,對我們先後三次提出將這個展覽原封不動在日本巡展的意願,這是對我們的高度肯定。
近年來,我們策劃展覽,始終堅持原創性的原則,除了主要利用本館藏品在本館策劃舉辦各種歷史類展覽外,我們對引進的展覽也從不照搬,因為:第一,觀眾需求不一樣;第二,展廳空間也不同;第三,文化屬性不一樣。包括我們推出的展覽也一樣,我會跟對方商量,比如有些博物館,我會建議增加該館相關的內容與藏品,根據對方的展廳情況、觀眾需求、地方文化特點調整內容、展品和設計形式,增加一場講座,編輯相關書籍,增加一些宣傳教育活動,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等等,要考慮適應當地的特點。
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 「梵音東渡——日本醍醐寺國寶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 「風華重現——陝西歷史博物館新入藏壁畫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文物與藝術」
記者:您能否向讀者透露一下陝歷博在2017年有什麼展覽計劃?
董理:2017年我館計劃在本館策劃和引進舉辦10個左右的展覽,同時推出多個巡迴交流展。主要涉及:一、體現「一帶一路」即交流互鑑的主題;二、體現陝西古代周秦漢唐文明的主題;三、配合國家重大外交活動、紀念日、社會主旋律、社會熱點或者重要節慶日和學生假期策劃選題。如為宣傳「一帶一路」,體現交流互鑑主題,舉辦展覽「長安絲路東西風」(暫名);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引進舉辦「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為迎接香港回歸20周年,與香港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絲路申遺特展」;為配合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家領導人會議,與國家大劇院合作舉辦「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為宣傳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舉辦「陝西文物普查成果展」等。這些展覽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韓澗明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郵件至
libin@yhsc1993.com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官方網站
www.cangcn.com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