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上海的歷史,往往給大家一種錯覺,仿佛是「上海沒有歷史」,於是什麼「上海在民國之前就是小漁村」啦,「上海就是一座殖民城市」啦,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觀念就都被「創造出來」,用於吸引流量,收割眼球,成為營銷號傳唱不絕的謬論,甚至延伸到「海派文化膚淺論」之類更為錯謬的觀念上,頓時一發不可收拾了。
所以無論是新建成的上海歷史博物館,還是這個基本陳列,都好像是上海對於自身歷史的一個宣言書,或者是對上述觀念的批駁。其實追溯上海歷史博物館的發展史,我們會很詫異於上海這樣一個現代化大都會對自己歷史記憶的漠視程度。雖然籌建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並不算太晚,但是直到1982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才在西郊有了臨時館址,後來搬到虹橋路依然是臨時館址,1999年就因為館址租約到期而關閉,直到去年才在人民公園旁邊原上海市美術館館址重新開放。也許是海派文化的後現代風格天然拒絕歷史構建這種極富現代性的文化方式,也許是什麼其他原因,反正這種曲折的經歷客觀上也縱容了上述觀念的滋生,仿佛假的成了真一樣。
所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最吸引我的地方,一個就是對上海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回顧,另外就是對上海近代以來城市發展的詮釋。就歷史時期來說,遠古上海,瀕江臨海,湖澤眾多,氣候溼潤,資源豐沛。全新世以來,海侵和海退交替上演。距今7000 年,海岸東進,陸域擴展,古海岸線穩定在岡身一線,開始適合人居。約6000 年前,來自太湖流域的人群向東遷徙,拉開了先民在上海地區活動的序幕。伺候經歷了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而後在漢末三國之際,以陸遜、顧雍為代表的兩大士族支流遷居華亭,海派文化開始發源,魏晉時期有「二陸」,唐代建華亭縣,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繁榮一時。宋末上海港崛起,由鎮升縣,清代設江海關,為全國四大海關之一,成為商業中心。足見上海歷史還是比較深厚悠長,雖然政治地位並不高,但是商業傳統堪稱「自古以來」,為近代上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近代上海則於1843年開埠,既是列強在華最大投資與對華掠奪基地,也時中國民族資本集聚、多方面人才薈萃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事業中心與政治重鎮,還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孕育所,成為反帝反封建偉大民族解放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
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無論在京津滬時代還是在北上廣深時代都是毫無疑問的中國一線城市,這樣的城市,應該有一座歷史博物館,講述城市發展,體現城市精神,在某種意義上,城市歷史博物館就和申花足球隊,成為上海老克勒的一種精神符號,影響和感召著上海,不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