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確定年內開放,力爭在10月左右。上海已有六千年歷史,新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將展示上海所有重要的歷史節點,打破上海只有一百年歷史的錯誤概念。
日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對外發布志願者招募令,不經意間披露的一張建築設計效果圖再度引發關注。還有微信公眾號爆出歷博「5月開放」的信息,讓不少市民翹首以盼。
面對外界詢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裘爭平3月8日表示「壓力山大」,「哪有這麼快」。據悉,歷博確定年內開放,力爭在10月左右。目前歷博工作人員正在為開館做緊張籌備工作,徵集展品、招募志願者、加固建築、設計展陳……開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該館的前身為籌建於1953年的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但籌備以來,始終沒有固定的陳列館址。1957年,博物館借用原文化廣場露臺下基址,改建成約3700平方米的陳列室。兩年後,因故中止籌備工作,人員併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所藏文物、文獻等分別移交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博物館等機構。
2012年12月30日,6000多名觀眾湧進位於南京西路325號的上海美術館參觀。由於當天參觀的人數是平時的一倍,館方臨時決定,將「最後一展」延續到31日。2013年1月1日起,上海美術館將正式搬離原址。 蔣迪雯 攝
1983年9月,上海歷史文物陳列展覽籌備工作重新恢復,次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以上海農業展覽館第五館為臨時館舍,定名「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1991年7月,陳列館改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1994年10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虹橋路1286號全新開館,基本屬於「近代上海城市發展歷史陳列」,展出文物1500餘件,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2001年5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籌建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裙房內向社會開放。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啟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建設項目,選址南京西路325號上海美術館舊址,預計今年建成開放。
歷博的新家,位於人民公園西北角,歷史悠久。東樓建築原為舊上海十裡洋場的跑馬總會,1933年建成。西樓為跑馬場配套建築。整棟建築為英國古典主義風格,由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而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三至四層高,局部五層。1952年起,該建築用作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館址。2000年3月,上海美術館入遷後,展廳面積從原先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長期陳列廳、臨時展廳及雕塑廳一應俱全。
有了新家,本來是一件值得歡呼雀躍的事情,但到了現場一看,負責展陳設計的工作人員卻皺起眉頭。裘爭平說:「因為屬於文保建築,原來的牆體是不能敲掉的,對展陳有較大局限。」而且,「跑馬總會」原本並不是為展覽設計,有些空間是辦公用房,有些是俱樂部用房,結構上有其特殊性。
一樓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 蔣迪雯 攝
工人對窗臺進行修繕。 蔣迪雯 攝
在這樣的建築裡做展陳設計,有點像戴著鐐銬跳舞,但「做好了也是創新」。「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很多年沒有開放了,面對市民的熱切期待,我們感覺責任重大。」
去年的5月18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新館「發帖」,向海內外徵集能反映上海歷史和文化的實物和文獻、照片資料。如今,徵集已過去10個月,哪些有趣的「身邊歷史」將加入歷博館藏中?
有市民把家裡祖輩、父輩的結婚證,以及抗戰時期救助難民的醫方捐給歷博,還有人捐獻了租界裡的石碑,這些都是難得的歷史見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毅記得一位87歲的老先生,把他1953年(第一屆)至2006年的選民證全部捐了出來。老人看到徵集令,親自登門送上藏品,儘管物品並不昂貴,難得的卻是用心保存,他要把這些珍貴記憶留給歷博,它們也見證了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王毅說:「我們還在繼續徵集,到一周年以後可能會有一個紀念活動。歷博是一座市民的博物館,大家有好東西,有自己覺得能夠見證歷史的,都可以和我們聯繫。博物館只有得到民眾熱烈響應,才能辦得好。」
徵集並不是因為缺展品,館長張嵐說,目前歷博的文物是比較充裕的,公開徵集是希望在徵集過程中,讓更多人關心自己的「歷史痕跡」,也為今後的研究做準備。志願者招募同樣如此,「我們希望通過志願者招募,讓更多人關心歷博,因為這是上海市民自己的博物館。志願者除了講解外,也會在未來一系列教育活動中為觀眾服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注意到,歷博志願者招募信息上有一條「說滬語者優先」。未來在歷博展示中會否有上海話講解?「滬語講解不是硬性規定,如果觀眾有要求,當然可以選擇。」張嵐介紹,歷博將有一個專門「滬語互動」展項,該展項將通過互動的形式,讓觀眾自己查、聽上海話的發展歷史。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徵集持續進行!
捐贈人可聯繫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威海路128號503室),
或撥打電話63232208轉330分機;13764445429。
新館建成後,上海歷史博物館將展些什麼?張嵐介紹,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以人文故事為核心。「上海已有六千年歷史,新的上海歷史博物館將展示上海所有重要的歷史節點,打破上海只有一百年歷史的錯誤概念。我們要在展覽中呈現出一個開放、創新和不斷進步的城市,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市政等各層面。希望由此讓所有關心上海的人,了解上海的歷史。」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藏品總數約11萬件,分書畫、金屬、陶瓷、工藝、證章、文獻、印刷品、紡織品、石刻、錢幣、照片、剪紙、郵票、唱片和其他雜項等十五大類。江南提督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清吳猷豫園宴樂圖軸、1895年英商道白生公司制清花機、清末《點石齋畫報》原稿、1911年民國總統候選人提名及當選人鬥方、1923年上海滙豐銀行銅獅、民國百子大禮轎、民國柳亞子主編《上海通志稿》稿本、老上海地圖、《徵信錄》等都是館藏重要文物。
物華號百子大禮轎
轎身分轎廂和轎面兩部分,主要部件用黃楊木製作,高2.8米,從上到下分為七層,每一層都精雕細刻。轎身上原有100隻小電珠,故稱「百子(珠)大禮轎」,寓意多子多孫。這頂花轎為民國期間上海最大的貰器鋪「物華號貰器鋪」所制。1927年,老闆周渭澄決定製作一頂豪華花轎,為獨生子周宗餘娶親用,也可以作為出租的婚慶禮轎。他從浙江請來十位木雕藝人,以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戲劇造型畫冊《馬駘畫寶》為底本,參考九畝地「新舞臺」的戲劇故事,融入花轎的裝飾設計。精工細作歷時十年,完成這頂花轎。1949年後,物華號貰器鋪關門停業,周宗餘將大禮轎捐贈於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成為博物館重要展品。
滙豐銀行銅獅
1923年6月23日,在滙豐大廈落成典禮之時,一對威武而莊嚴的銅獅子被安放在大樓門口,完美地融入這棟古典精緻的建築之中。它們以非洲雄獅為原形,大小與現實中的獅子相仿,造型線條流暢,形神兼備,惟妙惟肖。一隻張嘴吼叫,身體側臥;另一隻閉著嘴巴,身體端正,兩獅面對大門相向而臥。一經鑄成,模具便被銷毀,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對原版銅獅。1941年,日軍佔據租界,為消除英美殖民痕跡,也為補充軍需金屬物資,如外灘的赫德銅像,和平女神像均被摧毀,而銅獅子卻倖免於難。1956年起,滙豐大廈改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銅獅子仍然守候在大門口。到了1980年代,銅獅子回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為陳列中的一大亮點。
據悉,新建成的歷史博物館以反映上海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歷史為主題,承擔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職能,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與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博物館。同時,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還負責運營管理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和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
本文綜合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