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從哪裡來?
誰是「上海第一人」?
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伴隨著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這些答案已經揭曉。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3月26日正式開館,首日接待6200多名參觀者。
這是第一個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全面梳理目前上海行政區劃下6000餘平方公裡內的近6000年歷史脈絡,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四大部分呈現上海歷史
在對於上海6000年歷史的展示安排上,館方表示,博物館分為「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和「尾廳」四大部分,通過9個單元,綜合反映上海社會發展歷程和人文歷史特徵。
底樓序廳,綜合介紹上海歷史發展脈絡和歷史地理信息。二樓是「古代上海」展廳,以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拉開序幕,崧澤文化、福泉山文化、良渚文化一一展現,著重介紹上海地域範圍內從遠古到清朝中期的社會發展。
三樓、四樓展示「近代上海」,下設7個單元,「上海開埠,國中之國」、「中西交匯,城市轉型」、「辛亥革命,上海光復」、「中共創建,開天闢地」、「經濟中心,遠東都會」、「同心戮力,抗戰風雲」和「爭取民主,都市新生」。
尾廳部分,則通過短片選取1949年上海解放以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70餘個精彩瞬間,通過視覺展項表現了上海取得的偉大輝煌成就。
上百件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從11萬餘件館藏中精選的1100餘件展陳文物,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這三種獨具魅力的上海城市文化娓娓道來。它們中80%為首次公開亮相,其中珍貴的一級品多達100餘件。
展陳文物中,包括6000年前的上海文化遺存、血灑疆場的抗英英雄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共產黨宣言》的首版本、反映上海棉紡工業的清花機、1911年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選票、上海滙豐銀行銅獅、百子大禮轎等重要文物。
振遠將軍銅炮
1923年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建造時向英國訂購的一對銅獅,一尊嘶吼狀,一尊靜臥狀,全世界僅此一對。上世紀40年代,這對銅獅曾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險些被投進熔爐燒毀。這是銅獅自60年代作為文物被收藏後,首次成對與公眾見面。
1923年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建造時,向英國訂購的兩尊青銅獅之一
物華號百子大禮轎則是代表上海江南文化的經典文物,也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運用了朱金漆木雕、玻璃畫和彩繡等中國傳統技藝,用時十年、耗費一萬多個工時,其製作技藝如今瀕臨滅絕,十分珍貴。
物華號百子大禮轎
讓文物活起來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陳體系以故事線、體驗區和網際網路為核心,致力打造一座讓市民看得懂記得住的城市歷史博物館。尾廳通過《難忘的瞬間》視覺展,呈現1949年上海解放以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70餘個精彩瞬間,讓人心潮澎湃。
法國鍍金嵌琺瑯四柱銅擺鐘。資料圖片
開館期間,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還同時推出《陳毅與上海》文物文獻展、《銘記初心——〈共產黨宣言〉》史料展、《上海城市記憶》館藏油畫展等臨時展覽。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選址南京西路325號。該建築原為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市中心區最重要的近代優秀歷史建築之一。它見證歷史變遷,從英國殖民者的娛樂場所到新中國的文化場館,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
早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資料圖片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建成後,與附近的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一起,形成上海的昨天、今天與明天。與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天蟾舞臺、上海音樂廳、大世界等,共同增強了人民廣場文化風貌區中的老上海元素。
參觀貼士: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免費開放(部分特展若收費另行公告)。每日限流1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