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 高爾強。
上海人民廣場又迎來一個全新文化地標。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3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市民可在館中飽覽上海上下6000年的歷史軌跡。
昔日跑馬總會大樓變身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選址南京西路325號,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800平方米。建築分東西兩樓和開放式的庭院,原是上海跑馬總會大樓,曾被用作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上歷博館長胡江介紹,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上歷博對建築悉心修繕,還原建築本體,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拓展展陳功能。
上歷博展覽體系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展構成。基本陳列吸納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基本陳列位於東樓,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組成,共陳列展示文物約1100餘件(套),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歷史變化。西樓為臨展廳、文創區域及觀眾服務區。
攝影記者 高爾強。
呈現上海古代燦爛文明
在很多人眼裡,上海似乎只是近百年間從小漁村發展而來的新城市。但一個個考古遺址的挖掘,卻充分說明了上海已有6000年歷史。二樓的《古代上海》展廳,從上海成陸、史前文明一直介紹到城鎮興起與地域文化。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唐青花小碗、獸面紋青銅尊、鴨形陶壺等一批珍貴文物是上海古代燦爛文明的見證。
展廳分「紅廳」與「白廳」,原為跑馬總會的會員俱樂部。「紅廳」入口處,一個精心設計的多媒體互動裝置介紹了上海成陸的過程。距今六七千年前,海岸東擴,陸地抬升,這裡逐漸成為人類活動的區域。而隨著崧澤遺址、廣富林遺址、馬橋遺址的挖掘,古代上海的文化拼圖逐漸完整了。現場展出各歷史發展階段的重要文物,如崧澤遺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人」頭骨、福泉山遺址出土的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復原模型、馬橋遺址出土的鴨形陶壺等。
在「白廳」入口處,一個水墨畫風格的短片介紹了「滬」「申」等多個上海別稱的由來,畫面引人入勝。展廳內,徐光啟畫像、陸錫熊父母誥命等文物詮釋了上海的文人風骨。
攝影記者 高爾強。
多種形式展示紅色文化
三樓、四樓均為《近代上海》展廳,展陳時間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延續到1949年上海解放。展品中,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的清花機重達3.5噸,是館內最「重」的文物。此外,美孚燈、舊式招牌、已存放100年的正廣和汽水都是當時的代表性物品。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中共中央機關一度也設在這裡。步入四樓,展廳以實景實物、圖片資料、互動展項等多種形式展示了上海的「紅色文化」。展廳展出了多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以銘記歷史。此外,中共一大、上海總工會、《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上海重要革命史跡,均以多媒體互動地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新中國國歌、國旗、國徽的誕生也與上海密不可分。1950年,第一批國徽也在上海製作而成。在展廳末端,上歷博展出的國徽便是當年製造的首批國徽。
攝影記者 高爾強。
步入「尾廳」,影片《難忘的瞬間》選取1949年上海解放以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70餘個精彩瞬間,通過視覺展項表現了上海取得的偉大輝煌的成就。
近期,上歷博在東樓南廳和西樓還將推出《陳毅與上海》文物文獻展、《銘記初心——〈共產黨宣言〉》史料展、《鐘聲再起——新館館址的前世今生》與《上海城市記憶》館藏油畫展等臨時展覽。
上歷博的開放時間為9時至17時(16時停止入館),除3月26日開館日,每周一閉館。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每日限流1萬人次,20人以上團體參觀需提前3天預約。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