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博物館不再流浪,10月驚豔開館!記者探營工地劇透改建效果

2021-03-01 新民晚報

 提示:點擊上方"新民晚報"↑免費訂閱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現代城市,它的歷史十分漫長,保存和展現這個城市歷史記憶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經過幾番周折,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終於結束了從1999年開始的有館無址的不固定狀態,在南京西路黃陂北路口的原跑馬總會落戶。昨天,新民晚報記者按捺不住好奇與關注,走進了鋼筋水泥遍地的施工工地,一探究竟。

正在施工中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方供圖

密密匝匝的雨幕中,這座始建於1933年的英國古典主義兼有折衷主義傾向的樓宇,外牆還被腳手架和綠色的防護網所包圍,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而成的鐘樓輪廓,在上海市民心目中再熟悉不過:

這裡,一直是上海的文化地標,先後入駐過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最後的上海美術館於2012年10月1日遷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場浦東園區的中國館,成為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日的排隊觀眾。新民晚報 胡曉芒 攝

多了自動扶梯和地下連廊

記者進門時發現,原先立於黃陂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工商銀行不見了,已經在博物館領域工作了近40年的張嵐館長解釋:

這是市政府為了打開觀眾的視覺空間,凸顯文化服務功能,專門騰作公共綠地,讓路過此地的人們可以一目了然、毫無遮擋地看到文化區域的完整面貌,使鐘樓凸顯在街口,工商銀行因此遷往他處。

原上海美術館西面的一排三層樓房原為跑碼廳配套建築,曾租借給別的單位,現在也收回作為歷博所用。經過改建的西樓空間增加了多種公眾服務功能,如專題展覽廳,學術報告廳,以及銷售文創產品等。張嵐告訴記者:「改建後的歷博,一共將有差不多23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面積。」

效果圖。館方供圖

而面對一幢80多年歷史的保護建築,保護與現代化改造,從來都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張嵐說,文物保護是第一位的,矛盾則需要用智慧解決

「東樓從一樓到四樓都設置了自動扶梯以及殘疾人通道,一樓有許多臺階現在都改為坡道。在改建過程中,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即:凡是曾經經過改建的,我們就按照現代博物館功能進行再改造;凡是老建築內的最初痕跡,都予以保留。比如二樓的大通道原來是封頂的,現在都打開,露出藻井的圖案,並為觀眾打造舒適的參觀體驗。」

館方供圖

領銜歷博改建工程的著名建築師唐玉恩透露,此次改建很大的一項舉措就是東西樓之間建起了一個地下連廊。通過地下連廊把觀眾從東樓引導到西樓,免受風雨,展線也得以貫通。

地下連廊連接起東西樓。館方供圖

這其實也正是張嵐所說的「智慧的解決矛盾方案」之一。

「還曾經設想過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一個巨大的『罩子』把東西樓罩在其中,也可以在二樓做一個連廊,但是這樣做都有投入和時間的限制,文物保護的風險,也會影響到區域內園林的整體感覺。在施工技術的支持、政府投入、實施條件等等,經過專家們反覆論證之後,認為地下連廊最符合目前的實際。但地下連廊設計上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通過一些透空的技術,把自然光線引導到地下,所以,地下空間也很敞亮。」張嵐說。

二層公共區域效果圖。館方供圖

為了使歷史保護建築的外立面不受損害,在這次改造中,空調外機全部取消,原來空調管道都暴露在陽臺上,此番寧願損失寶貴的內部幾百平方米的空間展陳用以鋪設空調管道,也讓一、二樓的重要保護區域的建築細節得到了充分展現。

館方供圖

展陳以時間和故事為線索

目前歷博基本確定以古代上海和近現代上海兩個大的固定陳列為主,歷博將精選濃縮1000餘件進行固定展陳。

進入展廳之後,觀眾將首先看到一個長度為六七分鐘的影像資料片,閃回上海6000年的歷史,在大廳通道裡還有一個互動項目,了解上海人口疆域的變遷,行政區劃的變遷。

館方供圖

尾廳以影像反映1949年以來上海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老照片和影像資料的結合,追溯1949年之後到改革開放上海的變化,稱之為歷史的瞬間。

館方供圖

張嵐透露,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原先上海美術館的入口處面向人民公園,現在歷博的入口處則直接面向南京路,進門便是北廳,有一些體量大的重要文物,如市民十分關注的滙豐銀行門口銅獅子就安置在此。」進門後直接上二樓再到三樓四樓,下樓到地下連廊,去西樓,遵循這樣的展線。

館藏銅獅子。館方供圖

歷博展示有許多創新,有不少融知識和傳統文化一體的展項,如講講「上海話」的互動設置,再如可以讓年輕人嘗試的老上海遊戲,讓上海本土文化的細微之處可以一點點地深入人心。

張嵐特別提到了上海浦江辦捐贈的界碑,位於新開河外馬路白渡路口海關舊址的兩塊「江海常關」地界碑,成為呈現上海海關發展的重要見證物。近兩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得到了更多市民的關心,他們踴躍的與館方聯繫,將家中的寶貝獻出。

市民收藏專題展示中心。館方供圖

「展陳的感覺儘量舒適,讓觀眾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上海文化的溫度,這是我們的責任。」

即將開放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張城市名片,它是一個服務體系,而非一個收入體系,除了一些有要求的特展之外,全是免費開放的。張嵐館長強調,即使是歷史博物館裡的文創產品,也要讓大家消費得起,真正讓博物館帶回家

效果圖。館方供圖

一個城市裡的博物館,往往是這個城市最經得起一遍又一遍,反覆觀看的地方。跑馬廳的大鐘樓是我們從小到大路過此地一定會仰望的高度,我們熟悉它的指針,熟悉它所倚靠著的花崗巖貼面。

館方供圖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城市的中心區域落戶眾望所歸,它將讓人們看到,在6000年前,讓人類可以主動開拓河湖水源之外的重大發明——水井,5000多年前,讓生產力得以跨越性發展裡程碑式的創新——石犁,被郭沫若引述在《中國史稿》上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統統出自上海。

館方供圖

歷史的組成真實而嚴謹,它的遺物也許不如經過加工的藝術品那般擁有美好的視覺感受,通過人文闡發解釋又容易顯得枯燥,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就更需要把這些遺留變成有溫度的,有感受,有穿透力的場景,這些都是在10月開幕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中可以期待的。徐佳和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變遷

1932年7月14日,上海市通志館宣告成立。在著名學者柳亞子主持下,上海通志館搜集了一大批文獻資料,這些資料中的一部分,日後成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最著名的是《上海通志稿》稿本及資料。

上海市博物館創建於1933年,1937年1月開館,館址位於江灣市中心區府前左路,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四層大樓,佔地1900平方米。

資料圖

1937年開館的基本陳列分為「歷史」與「藝術」兩部分,歷史部分以反映上海歷史變遷為中心,藝術部分主要陳列中國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雕刻、錢幣、璽印等。

八一三事變後,上海市博物館被迫閉館。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成立復館籌備委員會,1946年遷入四川北路1844號三樓,改名為「上海市立博物館」。

解放後,1949年6月上海市立博物館被接管,改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網絡圖

1951年併入上海博物館籌備委員會。

1953年的「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籌建,不久因故停辦。

1983年上海市文管委借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第五館建設「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

198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網絡圖

1991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正式獨立建制,借虹橋路1286號開館,於1999年關閉。

2001年5月,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設計製作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於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裙房內向社會開放。

網絡圖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相關焦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於10月1日開館
    上海新添兩大文化地標。昨天(8月30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這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名片」。
  • 記者搶先探營:「巨無霸」博物館裡藏著哪些小秘密
    這裡蘊藏著45億年來,地球歷史發展和生命演化的奧秘。  位於西湖文化廣場的浙江自然博物館,是很多小朋友的周末打卡地。一年以後的2018年10月,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升級版——浙江自然博物院也將在安吉正式開館。  浙江自然博物院,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公司德國戴衛齊普菲尓德事務所主持設計,遵循「建築長在山坡上」的整體設計,分散布局,基本保持了地塊的真山真水,自然原生態。
  • 上海歷史博物館開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外景。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近日正式開館,首日接待6200多名參觀者。   這是第一個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全面梳理目前上海行政區劃下6000餘平方公裡內的近6000年歷史脈絡,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館 梳理上海6000年歷史脈絡
    中新網上海3月26日電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上歷博」)26日在上海正式開館。作為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上歷博全面梳理了上海目前約6000平方公裡行政區劃內,上下6000年的歷史脈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十一」正式開館
    這是9月26日拍攝的已改建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露臺。由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10月1日12點正式對公眾開放。該博物館僅接受網上預約,每天預約數量為6000人。上海「東方網」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預約平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面積逾4萬平方米,有12個展廳,將以收藏、展示和陳列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為主。以「重新發電」為主題的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將作為開館展覽。
  • 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在上海開館
    國際桌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外景  3月31日,由上海寶冶承建的國際桌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簡稱乒博館)正式開館迎客。國際乒聯主席託馬斯·維克特,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出席了儀式,上海寶冶建工總經理董清等建設單位代表,與國際乒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乒協、上海市政府各相關部門、相關區等領導,特邀企業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上海體育學院領導和師生代表以及張怡寧、李曉霞、閆森、王勵勤、佩爾森、李寧、吳敏霞等10餘名世界冠軍、體壇明星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桌球愛好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 1926年10月10日 | 中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1926 年 / 第 1 卷 / 第 1 期 / 第 3 頁經過十多年的準備,國立歷史博物館在1926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公開展出金玉、刻石、兵器、明清檔案和國際紀念品等,共10個陳列室,展品2000餘件。
  •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地處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終於「轉身」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並於3月2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天在現場看到,觀眾可在館中飽覽上海上下6000年的歷史軌跡,直至 1949 年上海解放。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而建築本身就見證著歷史變遷,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著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如今又成為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 國內首座地鐵博物館上海地鐵博物館開館 遊客可免費參觀
    為讓市民、遊客生動了解上海軌道交通發展歷程,為熱愛地鐵的朋友提供一個相聚的平臺。世界罕有、國內首家地鐵博物館——上海地鐵博物館(一期)終於揭開神秘面紗,並於10月28日開館試運營,向全社會開放。  上海地鐵博物館位於吳中路1779號,該館是國內首家地鐵博物館。上海地鐵博物館(一期)開館試運營。博物館緊鄰上海地鐵10號線紫藤路,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一期開館面積為2800平方米。一進展廳,眼前是震撼的180度寬屏環幕,影片向觀眾展示一幕幕地鐵歷史的發展與傳承。觀眾還可在現場模擬駕駛原裝進口的地鐵列車。
  • 上海的過去都在這裡!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國慶起開放
    圖說: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新址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  身處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市民,對於近幾年身邊突然「冒出」幾個新的文化體育場館,已經不再大驚小怪;而幾個關注度頗高的重要文化場館體量的擴容,則讓人們津津樂道。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館,觸摸上海的前世今生
    伴隨著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些答案已經揭曉。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3月26日正式開館,首日接待6200多名參觀者。這是第一個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
  • 崧澤遺址博物館周日開館 「上海第一人」似蒙古人[圖]
    攝像師在拍攝「上海第一人」遺骨復原過程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本周日,本市第二個遺址博物館——崧澤遺址博物館將正式開館。記者昨天提前探營,穿越6000年一睹「上海第一人」的容貌,看那時吃的人工栽培水稻「上海第一稻」,身臨其境感受「上海第一房」、「第一村」、「第一井」。  崧澤遺址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被稱為「上海之源」。遺址發現於1957年,地處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崧澤遺址博物館就建立在當年遺址發掘的現場之上。「崧澤」的意思是指「吳淞江流域溼地中的一塊高地」。
  •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館
    上師大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館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首席記者 王蔚
  • 上海電信博物館開館 吳邦國為博物館題字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趣味世博絕版卡收集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本報訊 (記者 吳衛群)1871年,上海出現中國第一個電報房,標誌著中國電信業的誕生。昨天,見證我國電信業發展的上海電信博物館正式開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為上海電信博物館題字。原郵電部部長、原信息產業部部長、中國電子協會理事長吳基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振武,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煒,市政協副主席錢景林,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王曉初,中國電信集團老領導周德強,中國電信集團黨組書記尚冰等出席了開館儀式。
  • 崧澤遺址博物館展示上海先民家園 博物館日首開放
    崧澤遺址博物館展示上海先民家園 博物館日首開放 2014-08-06 10:37:05在2004年崧澤遺址考古中,周麗娟擔綱領隊,更是發掘出了現存儲崧澤遺址博物館的重要遺址文物 「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人」和「陶塑小豬」。2011年6月起,周麗娟參與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籌建工作,從一線的考古學者成為文化項目的工程管理者。
  • 上海鐵路博物館在老北站開館
    本  報訊(記者徐瑞哲)同一屋簷下,19世紀舶來的鐵路古董與21世紀的國產鐵路科技交相輝映。昨天上午,在上海鐵路局成立55周年之際,市府科普實事工程上海鐵路博物館在老北站原址正式開館。  未進館門,已走進上世紀20年代國人身著馬褂、手提藤箱在開放月臺上候車的歷史。在館外展區軌道上靜候乘客的是三件鎮館之寶:國內同型號中的最後一臺美制KD7型蒸汽機車,民國時期政府要員所乘的高級公務「包車」,以及曾在雲南山間窄軌鐵路上運行60多年的小火車頭。富有經驗的火車工作者告訴記者,就連這些老車頭、老車廂上的細節都有史學價值。
  • 上海歷史博物館要開館啦!哪些寶貝值得一看
    去年10月1日試運行以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受到各方關注據館方透露,根據試運行情況,上歷博將對展陳內容、展陳形式、觀眾服務等方面做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如突出重點文物展示效果,優化多媒體展項等。
  • 記錄城市歷史變遷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明天正式開館
    【新民網·最新報導】上海第一人長什麼樣?上海第一房在哪裡?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經過1年多的建設,從3月26日起正式全面對外開放。
  • 在這裡追溯上海歷史:搶先探營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圖片說明:上歷博新館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11月1日報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20年後終於有自己的館址了。近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近期開始內部試運營,為明年三月的正式對外開放做準備。  將展出千餘件展品80%為首次展出
  • 塔塔統阿蒙古文字博物館即將開館!
    聽說奈曼要有大事兒發生 全球唯一的一件大事兒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哦 10月15日至17日,塔塔統阿蒙古文字博物館開館儀式暨蒙古語言文化學術研討會要在奈曼召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