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新民晚報"↑免費訂閱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現代城市,它的歷史十分漫長,保存和展現這個城市歷史記憶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經過幾番周折,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終於結束了從1999年開始的有館無址的不固定狀態,在南京西路黃陂北路口的原跑馬總會落戶。昨天,新民晚報記者按捺不住好奇與關注,走進了鋼筋水泥遍地的施工工地,一探究竟。
正在施工中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方供圖
密密匝匝的雨幕中,這座始建於1933年的英國古典主義兼有折衷主義傾向的樓宇,外牆還被腳手架和綠色的防護網所包圍,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而成的鐘樓輪廓,在上海市民心目中再熟悉不過:
這裡,一直是上海的文化地標,先後入駐過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最後的上海美術館於2012年10月1日遷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場浦東園區的中國館,成為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日的排隊觀眾。新民晚報 胡曉芒 攝
多了自動扶梯和地下連廊
記者進門時發現,原先立於黃陂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工商銀行不見了,已經在博物館領域工作了近40年的張嵐館長解釋:
這是市政府為了打開觀眾的視覺空間,凸顯文化服務功能,專門騰作公共綠地,讓路過此地的人們可以一目了然、毫無遮擋地看到文化區域的完整面貌,使鐘樓凸顯在街口,工商銀行因此遷往他處。
原上海美術館西面的一排三層樓房原為跑碼廳配套建築,曾租借給別的單位,現在也收回作為歷博所用。經過改建的西樓空間增加了多種公眾服務功能,如專題展覽廳,學術報告廳,以及銷售文創產品等。張嵐告訴記者:「改建後的歷博,一共將有差不多23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面積。」
效果圖。館方供圖
而面對一幢80多年歷史的保護建築,保護與現代化改造,從來都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張嵐說,文物保護是第一位的,矛盾則需要用智慧解決。
「東樓從一樓到四樓都設置了自動扶梯以及殘疾人通道,一樓有許多臺階現在都改為坡道。在改建過程中,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即:凡是曾經經過改建的,我們就按照現代博物館功能進行再改造;凡是老建築內的最初痕跡,都予以保留。比如二樓的大通道原來是封頂的,現在都打開,露出藻井的圖案,並為觀眾打造舒適的參觀體驗。」
館方供圖
領銜歷博改建工程的著名建築師唐玉恩透露,此次改建很大的一項舉措就是東西樓之間建起了一個地下連廊。通過地下連廊把觀眾從東樓引導到西樓,免受風雨,展線也得以貫通。
地下連廊連接起東西樓。館方供圖
這其實也正是張嵐所說的「智慧的解決矛盾方案」之一。
「還曾經設想過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一個巨大的『罩子』把東西樓罩在其中,也可以在二樓做一個連廊,但是這樣做都有投入和時間的限制,文物保護的風險,也會影響到區域內園林的整體感覺。在施工技術的支持、政府投入、實施條件等等,經過專家們反覆論證之後,認為地下連廊最符合目前的實際。但地下連廊設計上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通過一些透空的技術,把自然光線引導到地下,所以,地下空間也很敞亮。」張嵐說。
二層公共區域效果圖。館方供圖
為了使歷史保護建築的外立面不受損害,在這次改造中,空調外機全部取消,原來空調管道都暴露在陽臺上,此番寧願損失寶貴的內部幾百平方米的空間展陳用以鋪設空調管道,也讓一、二樓的重要保護區域的建築細節得到了充分展現。
館方供圖
展陳以時間和故事為線索
目前歷博基本確定以古代上海和近現代上海兩個大的固定陳列為主,歷博將精選濃縮1000餘件進行固定展陳。
進入展廳之後,觀眾將首先看到一個長度為六七分鐘的影像資料片,閃回上海6000年的歷史,在大廳通道裡還有一個互動項目,了解上海人口疆域的變遷,行政區劃的變遷。
館方供圖
尾廳以影像反映1949年以來上海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老照片和影像資料的結合,追溯1949年之後到改革開放上海的變化,稱之為歷史的瞬間。
館方供圖
張嵐透露,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原先上海美術館的入口處面向人民公園,現在歷博的入口處則直接面向南京路,進門便是北廳,有一些體量大的重要文物,如市民十分關注的滙豐銀行門口銅獅子就安置在此。」進門後直接上二樓再到三樓四樓,下樓到地下連廊,去西樓,遵循這樣的展線。
館藏銅獅子。館方供圖
歷博展示有許多創新,有不少融知識和傳統文化一體的展項,如講講「上海話」的互動設置,再如可以讓年輕人嘗試的老上海遊戲,讓上海本土文化的細微之處可以一點點地深入人心。
張嵐特別提到了上海浦江辦捐贈的界碑,位於新開河外馬路白渡路口海關舊址的兩塊「江海常關」地界碑,成為呈現上海海關發展的重要見證物。近兩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得到了更多市民的關心,他們踴躍的與館方聯繫,將家中的寶貝獻出。
市民收藏專題展示中心。館方供圖
「展陳的感覺儘量舒適,讓觀眾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上海文化的溫度,這是我們的責任。」
即將開放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張城市名片,它是一個服務體系,而非一個收入體系,除了一些有要求的特展之外,全是免費開放的。張嵐館長強調,即使是歷史博物館裡的文創產品,也要讓大家消費得起,真正讓博物館帶回家。
效果圖。館方供圖
一個城市裡的博物館,往往是這個城市最經得起一遍又一遍,反覆觀看的地方。跑馬廳的大鐘樓是我們從小到大路過此地一定會仰望的高度,我們熟悉它的指針,熟悉它所倚靠著的花崗巖貼面。
館方供圖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城市的中心區域落戶眾望所歸,它將讓人們看到,在6000年前,讓人類可以主動開拓河湖水源之外的重大發明——水井,5000多年前,讓生產力得以跨越性發展裡程碑式的創新——石犁,被郭沫若引述在《中國史稿》上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統統出自上海。
館方供圖
歷史的組成真實而嚴謹,它的遺物也許不如經過加工的藝術品那般擁有美好的視覺感受,通過人文闡發解釋又容易顯得枯燥,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就更需要把這些遺留變成有溫度的,有感受,有穿透力的場景,這些都是在10月開幕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中可以期待的。徐佳和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變遷
1932年7月14日,上海市通志館宣告成立。在著名學者柳亞子主持下,上海通志館搜集了一大批文獻資料,這些資料中的一部分,日後成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最著名的是《上海通志稿》稿本及資料。
上海市博物館創建於1933年,1937年1月開館,館址位於江灣市中心區府前左路,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四層大樓,佔地1900平方米。
資料圖
1937年開館的基本陳列分為「歷史」與「藝術」兩部分,歷史部分以反映上海歷史變遷為中心,藝術部分主要陳列中國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雕刻、錢幣、璽印等。
八一三事變後,上海市博物館被迫閉館。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成立復館籌備委員會,1946年遷入四川北路1844號三樓,改名為「上海市立博物館」。
解放後,1949年6月上海市立博物館被接管,改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網絡圖
1951年併入上海博物館籌備委員會。
1953年的「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籌建,不久因故停辦。
1983年上海市文管委借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第五館建設「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
198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網絡圖
1991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正式獨立建制,借虹橋路1286號開館,於1999年關閉。
2001年5月,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設計製作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於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裙房內向社會開放。
網絡圖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