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人」在哪兒?上海「第一井」長什麼樣?上海「第一稻」又是何時種下?要回答這些問題,需來上海市崧澤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
而從帶隊發掘文物,到成為博物館的籌建辦主任,52歲的周麗娟20年來一直守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見證著數千年前發生在上海這片土地上的秘密。
「崧澤」意指「吳淞江流域溼地中的一塊高地」。距今7000年前,上海地區海岸東擴,陸地抬升,開始適合人居,崧澤這樣的水邊高地成為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園。在崧澤遺址假山墩發掘中,考古學家在中層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墓地,集中百餘座墓葬,被學界命名為「崧澤文化」。崧澤文化存在距今5900—5200年之間,是第一個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在歷代前輩考古學家的考察基礎上,周麗娟和同事們在1994年的考古中對之前崧澤文化時期墓葬無墓坑的觀點予以更正。在2004年崧澤遺址考古中,周麗娟擔綱領隊,更是發掘出了現存儲崧澤遺址博物館的重要遺址文物 「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人」和「陶塑小豬」。2011年6月起,周麗娟參與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籌建工作,從一線的考古學者成為文化項目的工程管理者。
青浦地區多雨,周麗娟在查閱當地水文資料的同時,分析地形,還結合項目管理工程師實戰經驗,推斷建設地塊暴雨後容易內澇,要求編制報告單位增加回填土方內容。果不其然,2013年10月的強颱風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後,周邊河道河水四處漫溢,唯有整個博物館區域猶如汪洋中的孤島,避免了因水患造成損失。
在施工監理招評標時,有專家提醒周麗娟注意施工時「高支模排架」問題。當看到當天新聞播報河南一在建圖書館因高支模排架失穩瞬間坍塌事故後,引起她警覺,即刻上網查找,用紅筆抄錄,當天下午趕到工地,召集項目管理、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組織討論分析,引以為戒。
陳列布展是博物館項目的最後一道也是至關重要的工序。在製作地層剖面的時候,為了達到真實效果,周麗娟帶領製作人員到考古發掘工地參觀學習;為了古今穿越的現場效果,她多次帶著陳列布展組到車墩工廠考察原始人的雕塑及第一村的沙盤模型製作,不斷提出修改意見,力求符合考古專業水準。
一次適逢中秋佳節,在工地召開工程例會結束後,某供應商拿出幾張月餅票欲贈送周麗娟,她當場謝絕,並明確表示今後也一概不收。
還有一次,某年春節期間,包括周麗娟在內的籌建辦多位同志收到了賀年卡,打開一看,精美賀年卡「卡中有卡」,竟夾帶著數百元的購物卡。周麗娟在第一時間退回給了寄卡人並同時嚴格要求團隊成員全部清退。
最終與市民見面的博物館,造型猶如古老村落的縮影,以小橋、流水、村落和庭院組合將現代與歷史定格。在今年的博物館日中,首次對外亮相的崧澤遺址博物館開館僅一小時,就有2300人湧入,全天參觀人數達到8950人,蜿蜒長龍排到滬青平公路。記者 沈軼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