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暑期快結束了,妻特定在周四請了一天假,趁人少的時候好好遊覽一下廣富林遺址。
前去遊覽需要額外注意一個變化,原來可以開車到廣富林園內用餐,然後入地下博物館買門票即可,現在統一到入園口買門票,我們是開車入園的,不知道這個變化,稍微折騰了一下,就是烈日當頭,曬得有點火辣辣的。
入園口矗立高高的大牌坊「集賢坊」,門前有一條清亮的小河。
牌坊後面是飛榭亭角,中式園林的門洞和亭子。
穿過以後面前變得很開闊,豁然開朗之間,是傳說始建於唐代年間的知也禪寺。
藍天白雲下,禪寺端莊肅穆,歷經劫難後,已是繁華盛世時的模樣。往左就可以來到上海起始之源的廣富林地下博物館,一座藏於水面下的博物館。
穿越時空概不例外都要入洞口進隧道。
進入洞口後,蒼虯的老根像一個歲月的老者,準備告訴你近6000年來上海的變化。
目前發掘的上海古文化最早的是崧澤文化,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屬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廣富林文化在良渚文化之後,分三層:上層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文化層、中層為夏商時代的馬橋文化、下層為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層,是環太湖地區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一種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文化年代為距今4300一4000年。廣富林文化顯示了最早移民來自中原先民,在春秋時期該地叫茸城,別名華亭,在秦統一華夏後設置過海鹽縣。
博物館遊覽路線按照時代由遠及近安排,單向朝前。首先是還原廣富林遺址發掘現場及展示先民遺骸,據遺骨目測,古人身高也不低,高的可能超過了1.8米。隨後是生活用品的陶陶罐罐,以及麋鹿的遺骨,說明幾千年前先民主要狩獵鹿。
博物館專門有一個展區展示夏商周到唐的陶、瓷器件演進變化,我一般看不懂,匆匆過了。到了近現代,博物館通過構造的街景和人物來還原時代背景,簡單易懂也直觀,就像親歷其中,非常贊。
這裡就不得不提上海的歷史由來,19世紀伊始,上海縣隸屬於松江府,1843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縣各區域被迫對國外開埠,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知名度和影響力超過松江,進而取代松江。
上海在近現代就是東方巴黎,開放、海納百川,遊人坐在老上海灘照片前的今昔對比,歲月在變,事物在變,人在變,唯有文化傳承的紐帶才能串起古今。
從地下博物館出來,感覺走了好長一段壓抑的歲月,重見天日,藍天白雲,大家都趕緊釋放內心的小歡喜。
地下博物館只是廣富林遺址公園很小的一部分,沿著園內的步道,先是看到廣富林的地標標誌骨針。
繼續往前,可看到一大片稻田、荷花的綠色田野。
逆時針沿著園內最靠邊緣的道路走,看到一些空置的紅房子和大別墅,有些惋惜。
沿著河水繼續往前,就是橫臥水面的石橋和漂亮的長廊。
走過長廊,一幅縮影版的壯觀園林橫在眼前。
走到此,行程就快結束了,路中央高高聳立著天牛柱,一架高飛的客機映襯天牛柱直衝雲霄。
廣富林遺址公園一圈走下來大概5公裡左右,幾千年的歲月,需要慢慢品。
中國文化喜歡認祖歸宗,喜歡找源頭、找出處,上海作為曾經的邊陲小漁村,如今名冠天下,自然也想找到自己文化發展的源頭,廣富林遺址公園提供了這麼一個學習歷史的機會,也提供了讓你感受江南水鄉園林的機會,我的感覺值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