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富林的遠古文明已由科學考古而得到初步證實。早在5000年前,廣富林一帶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勞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地就已經普遍種植水稻,悠久的農耕史,表明了當地具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
擁有約5000年前的良渚時期——4000多年前的廣富林文化的廣富林遺址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松江區方松街道廣富林村村北的施家浜河道及兩岸一帶、松江大學城的西北部,與華東政法大學僅一條馬路之隔。
廣富林遺址位於上海市松江區,1959年發現,上海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將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遺存,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它的發現對於主體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還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 廣富林遺址第一階段大致相當於良渚文化的第四期。第二階段陶器中有一些不見於良諸文化的因素,均為黃河中下遊地區龍山文化因素。第三階段即「廣富林遺存」,後取其文化特徵的內在屬性,定名為「廣富林文化」。
坐落在松江的廣富林遺址如今還沒收門票,修建中的這個地方已經風景不錯,據說這裡有四千年歷史,還被評為2015年十大考古之地,進入景區要走過一座橋,能看見一些木質結構的小屋倒影在水中非常漂亮,裡面有寺廟,有照壁,還有塔,還有一大片園林,如今已經初具規模了
松江廣富林遺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發現轟動了考古界。基本探明了該遺址原始社會時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等類型。其中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增補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組成系列,為環太湖地區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