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皋蘭山下覓金城
皋蘭山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站在海拔2170米的山頂,可將市區全景盡收眼底。山下的「金城」,是西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大破匈奴後在此處建築城堡,「言城之堅,如金鑄成」「固若金湯,堅不可摧」,而取名為「金城」。如今,「金城」古堡早已沒入塵土,當年的防守堡壘,也沒有了鎮守防禦的意味;連通中原與西域之地,雖不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沒有達到「九省通衢」的程度,但這卻是驢友Mag此程的目的地。
一碗蘭州拉麵的情結
提起蘭州,定逃不過「國內三大餐飲巨子」之一的「蘭州拉麵」。想吃,得進到「蘭州牛肉麵店」。而且,時間得趕早,地道的鋪子,過午不候。
在蘭州第一日的中午,驢友Mag經過張掖路大眾巷裡的「馬子祿蘭州牛肉麵店」,看著人山人海的喧鬧,想著還是下午再來吧。結果,太陽還沒落,人家店鋪就已經打烊了。唯有另擇一日早晨時分過來,耐著性子排隊。「排隊的時候,還用手機專門查詢了拉麵的叫法,毛細、細滴、三細、二細、韭葉、薄寬、大寬、蕎麥稜等等。還在猶豫之間,已經排到,看著小師傅深沉的審視,想著背後嗷嗷待哺的長龍,隨口說了其中一種。」Mag苦笑著說,待麵條盛入碗中,看著細如髮絲的麵條,總覺得如一團亂麻、無從下口。
只是,對於來自「大食國」的廣東人來說,蘭州的小吃遠不如它的歷史足夠吸睛。「皋蘭,匈奴音譯為『天』,而到了《資治通鑑》,『皋蘭者,音為皋來,河的稱呼』,或許與黃河穿城而過不無關係。」充饑飽腹之後,熱愛歷史的Mag便帶著疑問正式開啟訪「古」旅程。
金城關只留在史書中
所有故事的開始,是在城府中央的黃河鐵橋。鐵橋建造於20世紀初,由甘肅民眾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的前提下完成的合作,所有的建築橋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橋身的油漆,都是從萬裡外的德國運來,光是運輸就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建成後,那座「隨波升降、帖若坦途」的鎮遠浮橋便隨之告別歷史,今僅留存建橋所用的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的鐵柱在鐵橋旁。而黃河鐵橋的榮光進入21世紀,也日漸模糊,仍有著「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不過身旁早已多了銀灘大橋、雁灘黃河大橋、小西湖黃河大橋等近十座橋梁「爭奇鬥豔」,到了2004年政府出資大修加固,也將其變成了永久性步行橋,結束了百年通車歷史。
由南岸步行走過鐵橋,北岸就是金城關、白塔寺。「最先得知金城關的存在,是地圖App上的一個標記點,過橋來細細尋找,卻只看到一片似是而非的商業區。」Mag說,題寫著「金城關」幾個大字,滿眼都是仿古建築的嶄新痕跡,斷不是那個自秦而來、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關隘。
史書中描繪當年匈奴肆虐,秦王朝對於河西地區的控制也就到如今的蘭州為止,扼守著黃河這天險而建成的金城關,西控大漠、南接吐蕃、東臨長安,成為其龐大防禦體系中,不可逾越的拱衛。
然而,這個諸多邊陲關隘的大前輩,卻沒能一路保持著「高大上」的身姿,唐代上有王昌齡赴任涼州河西節度使經過時留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了宋元明清,這裡就成了「茶馬互市」的邊檢緝私站。
時光悠悠,及至黃河鐵橋建成時,金城關也沒了遺蹟,名號也只留在史書裡了。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