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丹東,你會想到什麼?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乍聽到「丹東」這個地名時毫無概念,但若提起鴨綠江、提起抗美援朝、提起朝鮮,那麼或許就可以慢慢勾勒出丹東的輪廓。
鴨綠江大橋夜景
丹東位於遼寧半島東南,隔著鴨綠江與朝鮮相望,有了朝鮮的加持,邊疆城市的神秘感又添加幾分。它本名安東,到了近代才被改名丹東,意為紅色東方之城。
邊疆城市的魅力,夾雜戰爭歷史的破碎,二戰之後,朝鮮半島有兩個政權相繼成立,一個是北邊由蘇聯扶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是我們慣稱的朝鮮或北韓;
另一個是獲得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稱之南韓或韓國,兩個政權以北緯38度為界,都認為自己才是朝鮮半島的合法政府,另一個是分裂者,恨不得把對方統一併吞,水火不容的局勢越演越烈,戰爭無法避免。
鴨綠江斷橋上的雕像寫著「為了和平」
鴨綠江不僅是國界河流,更承載了一段記憶,抗美援朝戰爭中流過的血淚,仿佛化在江水中,看似平靜,但傷痕依然隱隱可見。
對一個邊疆城市來說,丹東的過往並不平順,窺探朝鮮是大多數人來到丹東最重要的原因,然而在了解歷史後,走在一派平和的鴨綠江畔,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抵達丹東時已是傍晚,安置好行李,打了車便直奔江邊,在我所去過的邊疆城市中,丹東絕對算的上是熱鬧的,天黑後的鴨綠江畔高樓林立、燈火通明。
出火車站就看到了毛爺爺在招手
說是丹東的外灘也不為過,沿著鴨綠江的步道上,小販拉客、遊客穿梭,大街上喇叭聲不絕於耳,看似歌舞昇平,但偶爾武警巡邏,又隱約感到一絲緊張氣氛。
兩座相距不到百米的大橋佇立在江中,比鄰而居,夜色下顯得平靜,當地人稱它們為鴨綠江姊妹橋,其中一座橋身只有三分之二,是知名的鴨綠江斷橋,另一座是中朝友誼大橋,公路火車並行,是現在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鴨綠江斷橋的夜晚,有點迷人
這兩座橋是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為了侵略中華所建造(當時朝鮮被日本控制,可以從這條路入侵東北),而後韓戰爆發,中國從鴨綠江大橋運送補給和軍隊援助朝鮮,為了斷絕這條通道,美國在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連日轟炸,終於炸斷了朝鮮那端的橋身,無法修復的斷橋,成為中國抗美援朝的歷史見證。
中朝友誼大橋
夜幕低垂時,點了燈的鴨綠江如夢似幻,對岸一片漆黑,靠著欄杆發呆,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在思古幽情中;而若將場景轉換到白天,鴨綠江畔瞬間變成人聲鼎沸的熱鬧,熙熙攘攘的遊客雀躍著,莫不伸長了脖子望向另一端肉眼清晰可見的朝鮮。
鴨綠江畔看朝鮮
小時候曾想像著,既然叫鴨綠江,是否江水就應該是綠色呢?然而當長大後,我逐漸知道鴨綠江上血染的歷史,再也無法帶著玩笑的心情看待它。
站在岸邊,我努力想將鴨綠江看得更清楚些,此刻的鴨綠經過大雨洗禮,混濁的江水上煙霧瀰漫,迷離又夢幻,當地人告訴我,天氣好時鴨綠江應當是波光粼粼,很是漂亮。
至於鴨綠江到底是什麼顏色?已經很難說得清了!
接近朝鮮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鴨綠江搭上遊船,遊船可以橫跨鴨綠江,直接開到朝鮮邊界,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越界。(也可以辦理籤證進入朝鮮深度遊,不過辦理籤證需要3.4天時間,只好下次了!)
遊輪在鴨綠江上晃晃悠悠,陰鬱的天空下水氣瀰漫,有種淡淡的迷濛,我站在船尾望過去,一岸是丹東的繁華,一岸是朝鮮新義州的樸實。
船行鴨綠江,站在船上可以同時看見丹東與朝鮮
丹東這岸高樓林立
行過鴨綠江斷橋後,船身越來越靠近朝鮮,有工人忙包裝物品要送到中國,也有人看起來像是在修船,新義州是朝鮮的第四大城,與中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收入。
朝鮮人民也在忙著工作
兩國之間靠的那麼近,難道不怕偷渡?從鴨綠江偷渡到中國,看似簡單,實際上難度卻很高,鴨綠江河面寬闊,水流湍急,終年幾乎不冰封,脫北者大多會放棄鴨綠江,選擇河面較窄的圖門江,在冬天冰凍時期來到中國。
但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逃離朝鮮都必須冒著必死的決心,偷渡本身就風險重重,即使成功偷渡到中國,也隨時可能被抓,不僅是中國的軍警,東北還潛伏許多北韓特工,一旦被抓回去,下場都不會太好,而能逃過追捕順利留下來的,在異鄉重新開始生活,又是另一種辛酸。
僅僅一條橋的距離,有些人卻耗盡生命也無法抵達
有人說,朝鮮政府用教育洗腦,讓人民無知,但在某些情況下,無知或許是好的,若人民覺得自己幸福,也就好了。
因為是風景區的關係,如果有想要上橋參觀的話,就必須要買門票,印象中是25還30元的樣子,如果只在橋下或兩側的步道參觀,就不需要門票,不過都來了,從兩側拍攝不過癮的,就讓我們上橋去近距離的體會歷史和看朝鮮吧。
上鴨綠江斷橋,需要先買門票
這座橋的歷史非常久遠,至今已經近百年了,最早是在1911年由日本總督府所建,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橋,當時候為了江面船隻可以自由通過,所以設計成旋轉式的開閉橋,後來才又建了隔壁的中韓友誼大橋。
旋轉式的開閉橋
1950年韓戰爆發,因為聯合國軍隊跨過北緯38度線,所以中國派出了八路軍入朝參戰,由彭德懷擔任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兼政委,由此渡過鴨綠江援朝,也因為這樣,所以在橋上還有刻畫了當時情景,也是一個拍照打卡的地標。
鴨綠江斷橋
美國發現此橋對於八路軍後勤運補的重要性後,多次派遣B29轟炸機,以炸彈炸斷了此橋,所以形成斷橋,韓戰後多年才修復此橋,但就只修復到橋中央部分,北韓側的橋梁則全都拆除,只保留橋墩,當成重要景點對外開放,成了今日的鴨綠江斷橋。
斷橋的橋身在鴨綠江上戛然而止,顯得格外孤單
斷橋見證的戰爭歷史,仿佛蔓延的回憶,對於這場堪稱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朝鮮、韓國、中國、美國,各自有不同解讀,但大家都公認的是:戰爭帶來的傷害,至今仍沒有完全消退。
溼漉漉的橋上擠滿了遊客,好似擠滿了中美日朝四國的恩怨情仇,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槍林彈雨,炮聲隆隆,僅是官方統計,抗美援朝戰爭就造成一百多萬條的生命在世界上消逝,數百萬人受傷或間接死亡。
鴨綠江斷橋上,韓戰中留下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
即使有人稱這場戰爭為「被遺忘的戰爭」,但對曾經經歷過這場戰爭的人來說,又怎麼可能遺忘?麥克阿瑟將軍(美國韓戰主將)後來在國會聽證會曾說:「韓戰對生命的持續屠殺,令我驚悚,我無法以言語形容。」這段文字看得我怵目驚心。
空蕩的橋墩孤伶伶的在鴨綠江上,我看著對岸的朝鮮,誰贏誰輸,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不時迴蕩在我心裡,戰爭從來沒有真正勝利者,一時的輸或贏,終將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剩下那些無法抹滅傷痛,是再多的感嘆,也換不回的破碎。
漫步斷橋上,煙硝早已散盡,劍拔弩張也成往事,那些血淚交織的戰爭故事,恍如隔世。
走在熙熙攘攘的歡聲笑語間,才明白,原來鴨綠江上流的是浩浩蕩蕩的歷史。
整體來說,來丹東玩,這鴨綠江斷橋是一定要來走走的,如果想省門票費,就在橋旁拍拍照就好,但走上去後真的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哦,以上是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諸葛的旅行,愛旅遊愛分享,記得關注我,做個朋友!分享旅途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