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遊廬山大林寺,即景吟成了一首七絕,成為唐人絕句中的珍品

2020-12-11 暮城煙雨遙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後,進入了他仕途中的一個低谷期。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他詩風轉折的一個關鍵點。

不過,事實上白居易在江州時官階六品,相當於省長助理。幹的是一份養老閒差,小日子還得還挺悠閒的。

兩年之後,他約了一大幫朋友到廬山旅遊,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成為了唐人絕句中的珍品。通過這一首小詩,我們就能窺見,他當時過著怎樣瀟灑自在的生活。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賞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歌意譯:人間四月,各種花都開到了盡頭,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開始綻放。我常為春天的消失而感到無盡的遺憾,卻沒料到它跑到這寺廟中來。

白居易的詩寫得淺顯直白,這一首小詩只是平鋪直敘地記下了作者遊香爐峰的所見所聞。時間發生在孟夏,這個時候在平原上的春花全都凋謝了,可是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開始綻放。

山澗中的青草也才長出一小截,詩人對眼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新奇。於是對同遊僧人發出感嘆說:我早就遺憾這春天去得太快了,沒想到它拐彎跑到你們寺廟裡來了。

這一次旅行的地點是廬山,廬山是江州(江西九江)著名的風景區。唐代、張九齡、李白等大詩人都曾經到廬山旅行,並寫下名篇。

廬山海拔1473米,山頂的平均氣溫比平原要低。當平原已經進入孟夏的時候,廬山頂上的氣溫只相當於春季,所以桃花就比平原開得遲一些。

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號,約了一大幫子朋友一起爬山。從遺愛寺邊上的草堂出發,經過東林寺、西林寺,最後爬上香爐峰,到達偏僻的大林寺。

大林寺中的陳設簡陋,僧房的牆上有幾位詩人題的舊詩。距離他到達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這麼荒僻的一座寺廟,如果不是心情特別好,又有空閒,誰會爬上來呢。

如果不是他偶然爬上來,也不會知道人間的春天,跑到大林寺裡面藏起來了。因此白居易寫到詩的後兩句時,心情是非常愉悅的。

原來不是春光無情,一溜煙兒跑掉不回來了。而是它和人類捉起了迷藏,藏到了這山中寺廟來。尋常人不肯花心思努力去尋找它,自然就見不到它。

白居易被貶官之後離開了政治權力的中心,但是他這個江州司馬也不是普通的小官。因為他的官階是六品,並且工作十分清閒。

因此他才可以時不時跑到江船上喝個小酒,聽一下琵琶女訴苦,或者約上一大幫子人,不辭辛苦地爬上廬山的香爐峰,在寺廟的牆上題詩。

那個時候,他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壓力。雖然仕途上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才四十五歲。三、四年之後,他又回到了京中。然後再轉到杭州,替杭州人民修水渠。

二、被貶江州對白居易的影響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曾經大量創作像《賣炭翁》、《觀刈麥》這樣的諷喻詩。但是元和十年以後,他就不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因此有人認為是這一次被貶官,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衝擊,導致他後半生從積極用世轉向於樂天知命,自在逍遙。不過,事實上他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已經開始通過詩作流露出「隱士」情懷。

他在《常樂裡閒居偶題十六韻》中,已經開始嫌棄都市生活了,認為都市是一個名利場,把自己形容成一個「日高未梳頭」的懶慢者。

白居易和李白不一樣。李白髮跡於盛唐時代,所以一直有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而出生在安史之亂後的白居易,聰明早慧,見慣了世事。

對仕途中的不確定性,他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他在出仕的第二年就悟出了年光冉冉、世事悠悠的道理,所以作詩勸說自己「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後世研究者認為:白居易當初創作那些諷諫詩,主要是因為他當時擔任朝中的諫官,他通過詩歌的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元和十年被貶之後,他不再擔任諫官,就沒必要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不過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白居易已放棄了他當官的理念以及政治實踐。不寫諷諭詩的白居易,在江州任上仍然是勤勤懇懇的。他寫《大林寺桃花》,感嘆春天躲到了山寺的同時,內心是充滿希望和歡喜的。

而「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和後世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也頗有些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是,陸遊詩中找到的出路大致是出於偶然,而白居易尋到的「春光」,完全是通過自己的艱難攀登。

被貶官後的白居易,雖然不再用詩來諷諫當權者,但是他自己成為了一個身體力行的好官員。他仍然關注國家大事。

數年之後,他被調回京中。上書議論河北軍事,結果不被採用。在京城不好混,他就主動要求調到地方上去。到杭州當刺史,替當地的百姓修築「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他一生中在樂天知命的同時,其實從未放棄「兼濟天下」的理想。只是由於其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所以思想成熟得比較早。對一些事看得比較開,顯得不那麼執著。

結語

白居易這一首詩用「桃花」象徵「春天」,又用「春天」來象徵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四十五歲的他雖然仕途坎坷,連遭打擊,但是內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時,從來沒有改變過志向。

中年的他,仍然盼望著能像登上廬山頂峰尋找桃花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攀到一個常人罕至的高度,重回二十年前的青年時代,努力尋求世間光明與美好的真正去向。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後不再寫諷喻詩了,因為他寫這些詩,從來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艱難,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嗎?

所以,白居易諷喻詩的「假想讀者」主要還是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被貶江州之後的他就不再寫諷諭詩了,那是因為他知道,當權者根本不會去讀。

一個人有沒有「兼濟天下的胸懷」,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一直在做什麼。不再寫諷喻詩的白居易,仍然在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做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好官。

相關焦點

  • 白居易遊廬山大林寺,即景吟成了一首七絕,成為唐人絕句中的珍品
    兩年之後,他約了一大幫朋友到廬山旅遊,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成為了唐人絕句中的珍品。通過這一首小詩,我們就能窺見,他當時過著怎樣瀟灑自在的生活。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賞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 白居易著名的一首詩,立意新穎,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
  • 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驚豔了整個初夏,成就絕句中的珍品
    元和十二年(817年)的時候,白居易已被貶為江州司馬。仕宦生涯的打擊,使他的內心本就頗懷傷感,四月,是春歸的時候,春逝的寥落更是擊打著心牆。但是,白居易卻在這個四月寫下了一首描寫桃花招搖盛開的七絕,詩中寫意了燦爛的春光,驚豔了已來到人間的夏天,也成就了唐人絕句中的一首珍品。
  • 讀起來最美的幾首詩詞,其中白居易的七言絕句竟用300個字作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杜牧筆下江南的明媚春光,此詩美就美在一種朦朧感。全詩意思是:江南大地鳥啼聲與紅花綠草交相輝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都有酒旗飄動。南朝遺留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 白居易這首詩堪稱絕句中的珍品,表面寫桃花,卻又蘊含哲理和志向
    一代詩王白居易也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桃花的古詩,詩的題目為《大林寺桃花》,大林寺位於廬山大林峰,春日裡桃花盛開,自然是美不勝收,描繪大林寺春色的詩歌想必也有很多。而白居易的這首詩被稱為絕句中的珍品,為何有如此評價?資料顯示,這首詩創作於元和十二年。熟悉白居易的讀者想必知道他的《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年。
  • 唐人七絕六大家
    ,這就是對唐人七絕壓卷的推舉。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通過對此六大家七絕的梳理和比較,的確可以大致窺見唐人七絕的一個發展演變過程。 關鍵詞:七絕;王昌齡;李白;李商隱;絕句;佳作;音樂;推舉;歷代;流行歌曲 作者簡介:   唐代詩人不乏並稱,如初唐四傑啦、王孟李杜啦、大曆十才子啦,還沒聽說過有七絕六大家。
  • 古詩中最經典的十大「七言絕句」
    王昌齡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這首《出塞》,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02.
  • 唐人絕句中,我為何偏愛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唐人絕句中,我為何偏愛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唐人絕句中,在心中默念最多的一首,就是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之所以對白老師的這首小詩情有獨鍾,是因為自己也好杯中之物,因而吟來親切、解饞。
  • 讀起來最美的幾首詩詞,其中白居易的七言絕句竟用300個字作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杜牧筆下江南的明媚春光,此詩美就美在一種朦朧感。全詩意思是:江南大地鳥啼聲與紅花綠草交相輝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都有酒旗飄動。南朝遺留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 唐代七言絕句,他排第一,李白只能第二
    七言絕句,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是一種唐朝流行起來的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唐代詩人王昌齡便以精湛的七言絕句贏得了「七絕聖手」的美譽。終其原因,主要是王昌齡一生唯愛七言絕句,並將他做到了極致。
  • 劉禹錫和白居易的《楊柳枝》,到底是七言絕句,還是一種詞牌?
    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劉禹錫,他曾經寫過十餘首《楊柳枝》,這是其中的一首。唐朝的《楊柳枝》源自漢樂府的《折楊柳》。在唐朝成了以七言絕句形式寫成的歌詞:唐絕句定為歌曲。唐時古意亦未全喪,《竹枝》、《浪淘沙》、《拋球樂》、《楊柳枝》,乃詩中絕句,而定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調》詞三章皆絕句。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是著名的邊塞詩人,詩句壯美,格局開闊,大氣磅礴,氣象萬千。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
  • 東京舊書店出售宋版《唐人絕句》標價4.6億日元
    原標題:東京舊書店出售宋版《唐人絕句》標價4.6億日元  據日本共同社10月10日報導,日本東京神保町的舊書店「一誠堂書店」將從11日起舉辦為期兩天的展銷會,展品包括12世紀前後中國南宋時期出版的詩集《唐人絕句》全部22冊中的21冊,標價4.6億日元(約合2875萬元人民幣)。
  • 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然而獨有此詩流傳日本,且婦孺皆知
    其中經典絕句、五律、七律多不勝數。但是在後人的評論中,卻有這樣一句評語:「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然獨此詩流傳日本」。這裡的「此詩」顯然是一首七絕,不過這首七絕指的是哪首詩歌?且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白居易最美的一首詩,840個字出了無數千古絕句,讓人嘆服
    就比如著名的《長恨歌》,這是白居易最美的一首詩,一篇之中840個字出了無數千古絕句,直到現在,比翼鳥的句子還被很多人奉為圭臬,這首詩中的其他句子也是大部分都膾炙人口。作為一個詩人,寫出這樣的作品也確實是讓人嘆服。
  • 唐朝詩人白居易上班無聊,面對紫薇花發呆,隨手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人浮於事的單位自古就有,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朝廷上班期間,主要職責是代當朝皇帝起草詔令,上班期間閒暇時間較多,無聊中他對著紫薇花發呆,並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白居易有個綽號叫做醉吟先生,是唐朝三大著名詩人之一,其他兩位則是鼎鼎大名的李白和杜甫。
  • 絕句應該怎樣創作?先讀李商隱一首七絕,再慢慢說
    但是他說五言絕句難於七言絕句則見仁見智,對此胡應麟說,「五言絕調易古,七言絕調易卑,五言絕即拙匠易於掩暇,七言絕雖高手難於中的」,正是說五言絕句一般人還能夠做到「掩暇」,但七言絕句即便是此中高手也難做到經常寫出佳作。今天就來讀一首李商隱的七絕,再看看詩人創作時的路數,藉此再說說對於我們喜愛讀詩詞,並喜歡自己創作詩詞的朋友怎樣進行絕句的創作。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春光美得令人心醉!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的一首經典詩作。元和十二年,時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來到廬山上的大林寺,即景寫了這一首小詩。短短四句,就把在山寺中不期而遇的一片桃花,描寫得生動具體,形象美麗。更是利用巧妙的構思,用桃花替代抽象的春光,並把春光表達的天真可愛,令人心醉,是唐詩中一首經典之作。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七言絕句雖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方寸之間往往意境其大,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或含蓄雋永、或深婉幽怨,言有盡而意無窮,總是讓人讀罷意猶未盡!唐代最為擅長七言絕句的詩人有李白、王昌齡、劉禹錫、杜牧等等,他們都是此中聖手,所作七絕不僅數量多抑且質量極高。
  •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為什麼被世人稱作七絕聖手?
    王昌齡也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之一,是與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派詩人,王昌齡大概出生於698年,家境貧寒,直到30歲,王昌齡才成為進士,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一段時間後再次被調回長安。王昌齡在遊襄陽的時候,曾與孟浩然見面,後來又結識了李白,當時兩人都是在貶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