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顏色,靚麗標題
儘可能微小的事物,儘可能低密度的事物,儘可能擴大範圍的事物。我想以這樣的尺度來思考建築……我想創造出如自然環境的空間尺度感。到任何地方都連接在一起,猶如風景般的開放感,就像天空般寬廣,像雲那般輕盈,像雨那般纖細,這些是當前的建築未能具備的尺度……雖然建築(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例如造型、系統、多樣性,然而這些東西的一切在根本上的差異,不也就是尺度嗎?——石上純也
序
最近,我與景觀師朋友分享一系列日本新銳建築師的思想,我認為這是對中國當代景觀設計師有啟發價值的。我在《
藤本壯介的建築觀對當代中國景觀設計師的啟發
》一文中討論了日本隈研吾的負景觀思想,前不久又著重討論了藤本壯介的建築觀及其作品,本文則重點談談石上純也的建築觀及其作品。
文章摘要
Why
為什麼要研究他?
他代表日本新銳建築師的思考方向。
How
他是如何設計的?
他的幾個著名案例——Extreme Nature2008威尼斯雙年展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作坊 / 荷蘭Friesland地區Vijversburg公園新建築
What
他的觀點是什麼?
從他的建築觀來分析:景觀師該怎麼做?
全文閱讀
1
Why
為什麼要研究他?
石上純也的個人簡歷
藤本壯介的個人簡歷
石上純也
石上純也在東京藝術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之後,從2000年到2004年任職於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2004年他成立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
他第一個獨立作品 KAIT Workshop 在2010年獲得日本建築界的最高榮譽——第61屆日本建築學會獎,同年他和結構專家佐藤淳合作的 Architecture as Air 贏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14年獲得哈佛GSD最高客座教授榮譽——丹下健三教席。
★ 石上純也在SANAA事務所期間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設計作品,如東京表參道Dior便出自石上之手,體現出他極度簡潔震撼的現代設計美學。他開創了極致細膩的表現手法及「可愛(Kawaii)」的建築風格。
2
他是如何設計的?
Case Study
01
Extreme Nature——2008威尼斯雙年展
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五十嵐太郎教授與石上純也組成的團隊以「Extreme Nature——極度自然」作為主題,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建築創作方式,贏得日本館的策展資格。
石上選擇在設計的日本館外蓋了四個1:1的溫室,並精心配置了各種各樣的植物,因此該建築看起來比較偏向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表現手法,然而這四個溫室卻又有別於一般的溫室建築(指那些配備空調設備與封閉牆體的溫室),而是刻意將內部與外部的空間曖昧化,使得原本的境界變得微弱而模糊,也是外部與內部的「接縫與境界」的消融。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溫室建築在植物設計師大場秀章的協助下進行了大量的綠化種植,塑造出一個宛如公園的風景。
小結
★ 在這個建築設計中,植物不再是常規意義上建築物的配景,不是主從關係,而是重要的設計語彙,是和建築結構相互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作為與建築同樣重要的關鍵性元素。所以他在建築圖面上的表達中,植物的描繪經常超過了建築物的存在。他的設計圖紙中,建築物幾乎完全消失,而讓植物成為主角,與周邊環境融合為一體。這也是他設計表達的一大亮點。
★ 這是一個典型的石上純也「曖昧空間+景觀設計」的「極致自然」。
★ 他的這個作品讓我們想起了1851年第一次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同樣都是以溫室這個具有象徵性的建築為元素,揭示了21世紀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交融的創新趨勢,這給我們景觀師非常大的啟發。景觀師作為「大自然的繪圖員」,我們該做些什麼?通過景觀設計語言,與建築師一起做出不同凡響的空間場所。
Case Study
02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作坊(2009)
這個看起來晶瑩剔透的方形建築是石上純也的第一個實際建成作品,位於神奈川工科大學校園內。這是一個讓學生可以自由使用的多功能工作坊,是45m*45m的方形,大約2000㎡的大空間。該建築體中沒有任何牆體,而只是由厚度、長短比與設計角度都有著微妙差異的總數多達305根的白色薄柱所支撐與並排的空間。
這305根有著疏密關係的柱列看似隨機布置,實際上卻是開發了專用的設計軟體,經歷兩年的時間進行調整,通過嚴密的計算來確定它們的定位的。該柱子的設計意圖在於儘量展現其隨意性,體現出回歸自然環境的狀態。
「森林」的意向
這個建築不是在大空間裡做小空間,而是在空間裡從不同的位置來展示空間。因為柱子是不確定的,桌子也就無法確定方向,因此產生新的自由度。這座工坊不是把建築封閉起來,把房間封閉起來,也不是做平面規劃,而是把整個建築平面作為一個景觀。從外面看裡面的效果和從裡面看外面都能構思出一個全新的空間。在監控攝像頭拍到的畫面中,看似空間混亂,但是一般人都按固定的線路行走。間距比較小的地方通常沒有人穿過,但偶然可能會有人從中穿過,因為柱子本身不是牆。而十分有趣的是,這類柱子總被人撫摸。還有,這個建築中的家具經常被搬動,擺放出不同的位置,由此所產生的道路就不一樣。
監控記錄下的人行軌跡
所以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這一空間,是立柱、家具還是人的移動方式?以柱子為參照物,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路徑,有時候一群人沿著一個方向走。有時一群人按不同方向走。每一次這座建築的內部都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內部產生新的景觀、創造新的自由度。
這個工房除了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自然森林般的空間」之外,也再次回應了他追求「空間的曖昧性」的命題。
小結
★ 森林是看似隨機和自然的,但是自然界冥冥之中似乎也有著某種規律和邏輯。石上純也的這個設計就是使用了這種看似無邏輯的設計邏輯,給人的震撼也是特別巨大的。
★ 人使用這個空間,會形成固定的路線。通過室內監控探頭的大數據記錄,說明了人在空間中行為的邏輯性和隨機性。
★ 而一般人認為的和看上去大空間的混亂,實際使用卻是井井有條,並有著多種組合的可能性。
Case Study03
Case Study
Case Study03
荷蘭Friesland地區Vijversburg公園新建築
該項目基地位於荷蘭北部Friesland地區的Vijversburg公園。在這個建於19世紀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美麗公園裡,靜靜地佇立著一座18世紀的避暑別墅。這個項目的目的正是在於修復夏日別墅的同時設計一個新的聯接建築。別墅的二樓是公園的辦公管理空間,一樓則是咖啡廳和多功能展廳。新的建築物在作為商務中心的同時,偶爾也會舉行演講和展覽等活動。該地區的歷史保護協會對設計給予了非常嚴格的要求:綠地的形狀,池塘的輪廓,小路的走向,都不能改變。不能砍或移動一棵樹木,更不能破壞現有的建築物。
變風景為建築
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石上把目光放在了各個環境要素相聚合的臨界線上。他發現如果是在臨界線上的話,有可能在基本不改變現存各區域形狀的情況下建設新的建築。於是他在臨界線上設計了一道透明的籬笆一樣的玻璃幕牆,又在幕牆上架了鋼梁和屋頂。就這樣,建築完成了。沒有柱也沒有牆,就僅僅是透明的玻璃和屋頂。如此儘可能地減少組成建築物的元素正是為了讓環境本身成為構造建築空間的最大因素。如同靜謐的池塘將其泛光的水面緩緩延伸到了基地裡,又如長著各種各樣植被的綠地將散步小路悄悄引入其中,他為幕牆設計了一個柔和的曲線,然後在這片彎曲的玻璃幕牆上加上了屋頂。來這裡遊覽的人們漫步在公園中,發現一個小小的入口,打開門,像來到了散步的延長線上不知不覺進入室內。右手邊是池塘,左手邊是整齊的行道樹。眺望著遠處的森林,就到了建築的中心部。
大隱於市,小隱於野
建築中心部分的地面高度比現存地表高度低80cm。坐在椅子上,視線高度與地表高度幾乎水平,宛如在林間席地而坐,與周圍環境完全融為一體。再往前走一點,便到了避暑別墅。進入到該別墅一層的咖啡店,休息一下,可以緩解散步後的疲勞。該平面如同是在描摹基地內的3條臨界線,在3道長長的玻璃幕牆之間左右兩側不同的景色合為一體。有的地方兩側的玻璃完全匯合成一片,內部空間也隨之消失不見,完全地融入到景觀之中。
一般來講,在建造建築物時都會有柱,而柱又會遵循一定的跨度連續下去。這樣一來,景觀原有的浩然寬廣無邊無際的尺度感就會被建築物完全不同的尺寸所打斷。因此通過去掉柱子,可以大大地淡化建築結構的存在感。而同理,一般的建築會把兩側的景觀切斷,但是石上通過玻璃的做法柔和地把兩側的景觀連在一起。這個彎曲的玻璃面為整個公園帶來非常有趣的景色。因此現有的風景和建築就儘可能地讓它融入環境,然後讓其透明起來。
總之,石上純也僅僅通過公園裡的這些道路來構成本次的設計:通過將原有的道路獨立出來,成為建築,人們在這些小路上行走時,不知不覺就到了建築裡。通過這個大廳,就可以進入18世紀的別墅。把既有道路變成建築,這是石上的設計概念。
小結
★ 這個設計的優秀之處在於:在如此複雜和苛刻的基地之中,也就是建築、植物、道路都不能改變的前提之下,如何做出一個與眾不同又結合環境的好建築?他在保護基地內現有環境的歷史背景的同時,將環境本身作為創作建築空間的最大要素。視風景為建築,或者說創建景觀。
★石上純也的設計實際上是一個景觀設計,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景觀師完全可以做這樣一個建築!或者說是做這樣一個景觀構築物和場地設計!
★玻璃的特性是極致透明,用玻璃牆體形成有頂或沒頂的廊道,遊人在裡面遊走,按照景觀師設定的路線,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外面的風景。如果使用一些洞口,與玻璃結合,會產生更加奇妙的效果。
3
3
What
他的觀點是什麼?
一句話總結他的觀點。
石上純也的建築觀:哲學思想與理念
1、提出「超級扁平(super flat)」概念
在妹島事務所期間,他提出建築表皮「極度稀薄化」的思路,當前他又提出「超級扁平(Super Flat)」的概念。他關注極具空間戲劇性的透明感與無重力感,而這樣的特質也回應了日本進入21世紀的當代文化現象。
俞昌斌觀點
★當前,日本建築師的審美情趣趨向於扁平、透明、輕薄、細緻、朦朧、曖昧等風格,是可供中國建築師及景觀師參考的。但是,切記這種風格是可以借鑑,而不可照搬的。因為其有著獨特的地域性和島國文脈。總之,他們的思想可以研究,風格手法需要有中國的地域在地性和獨特性,但是不可復古倒退,需要創新出中國的現代風格語彙。
2、全新的透明性
石上純也在碩士設計論文中就探討過「究竟什麼是真正的透明?」,他一直都在追尋如何創造出全新的透明性建築。2010年,他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作品「Architecture as Air」就是通過建築的尺度來表現「透明」的特質。
俞昌斌觀點
★通過我對他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解讀,我認為他提出的概念「真正的透明」,應該是用讓肉眼無法捕捉的極小尺度的材料來創造出大規模的建築,就能讓該建築獲得全新的透明性。
★而與建築同理,景觀如何用極小尺度的材料來創新?如何創造出不同以往的景觀作品呢?通過景觀材料的創新,來改變所謂「新中式」景觀——雕梁畫棟的王府大院大門頭,繁瑣複雜的景觀小品,地面如繡花一般的五種石材混拼圖案等等「厚重」的氣質,而變身為一種有中國當代性與地域性的「透明、輕薄、時尚、簡潔、純淨、細膩」的「可愛(Kawaii)」景觀?
3、 環境之上的建築
石上認為,雖然過去學術界都普遍將「建築」認為是「遮蔽物」,也就是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加以隔離的構築物,不過現在已經有可能通過人類的活動來改變地球環境了。因此不能單純地將人工的東西與自然的東西給區分出來。
他表示:「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將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切開來思考建築了……人工環境無比猛烈地擴展,其影響已經擴展到整個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也持續帶給我們巨大的衝擊。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邊界已經漸漸變得曖昧而模糊,並持續產生出新的環境來……我想試著在這個嶄新的環境中思考建築創作的可能性。」
俞昌斌觀點
石上純也認為「建築」本身必須進化成「環境」:
★包含了自然環境的建築;
★將人們包覆起來並可以持續延伸到遠方的建築;
★到任何地方都是通透的建築;
★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宛如風景般的擴展空間的建築。
那麼,景觀師也必須與時俱進,共同進化。要從建築與城市規劃的角度,共同來討論人造景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4、 如自然環境般的建築空間尺度感
石上純也提出:「原子世界、微小的蟲與動物的世界,我們人類的世界,都是只能以地球的規模來捕捉及掌握的。這些是以微乎其微的差異來擴展的,將這種微小的差異改變成具體確切的多樣性之世界的便是『尺度』。或許可以說,所有的構成與運動的根本概念就是『尺度』吧。我認為所謂的自然環境,一直以來便是將這些各種尺度全部包含起來的所在呀。到目前為止建築所未能具備的,也是儘可能在建築中包容更多的尺度,然道這是辦不到的嗎?」
他提出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把更多的尺度融入到建築之中,把建築的概念變得更加廣泛;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將建築元素儘可能地縮小,並加以低密度化,然後儘可能把更多的尺度放進建築之中。」
俞昌斌觀點
★ 「尺度」是一個自建築設計開始之初就被反覆推敲的概念,石上力求通過尺度創新而達到建築設計的創新。而同理,景觀的尺度也是從中國蘇州園林的小中見大到法式園林的宏偉軸線,始終在變化的,尺度感的訓練是做出好設計的關鍵。
★還有日本新銳建築師總是從很小的尺度來強調「點式」創新,不求大而全、高大上,而是從一個小點、一個局部、一個細節來研究、推理、創新、研發,最後成為一個很棒的藝術作品,也很有理論和學術的高度。這就是日本設計的獨特之處。
5、儘可能地輕薄、細緻、寬廣、朦朧化
石上還談到:「儘可能的輕薄、細緻、寬廣、儘可能加以朦朧化。所有的一切就在量子的搖動當中,緩緩地擴展開來,模糊的機能,模糊的任務,模糊的領域,模糊的聚集,模糊的方向……建築將溶解在持續出現的新環境之中,同時建築也會為新環境塑造出新的模樣。」
俞昌斌觀點
★石上純也的建築設計帶有很多夢想,如地形、氣象等廣義的環境都成了他的設計對象,他擴展了建築設計的可能性。
★他提出「新的環境=建築」。那是建築的全新意向,同時也是來自於他的一種天真、大膽、溫柔接觸環境的空間探索與建築思想。
後記
總之,就像石上純也所說的那樣,設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感性追求設計、理性處理需求。不要讓各種限制條件制約你的思維發散,要讓要求和限制成為新想法的契機。現在是一個能夠自由思考建築的時代,建築和景觀是各種價值觀的體現,而建築師和景觀師尋找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建築、人造景觀與自然、計劃與隨機、精確與不精確之間也可以有融合點,無需添加過多的設計,就能形成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新建築與新景觀。
具體有如下方法:
1.石上純也與藤本壯介一樣對森林、植物、自然充滿思考,讓建築真正像森林那樣,像自然那樣。
2.石上所實踐與追求的不是所謂的「新日式」風格,更是一種從細節著手的風格(個性化的風格)。
3.日本建築師善於從很細微的角度來設計建築,然後從細節拓展到更大的宏觀層面,成為有意義的思考和探索,如石上對極致扁平、極致透明的研究發展出對大自然全尺度如何改變建築設計的實踐。
4.石上的「極度自然」既是建築師的探索,也是景觀師的探索。建築與景觀相互結合,突破創新,將創造更加現代而完美的設計。
5.當代中國景觀師可以從森林、自然等現象中提取什麼樣的符號?不是中式大門樓、中式燈柱、雕梁畫棟的傳統符號。還有什麼創新的現代中國語言和元素,需要我們去思考?
6.相較於日本當代建築師的創新研究和探索,我們當代中國景觀設計師有更多的設計理念和細部去創新和突破,如對森林、動物、昆蟲、風、光、火的探索,對透明和扁平性的景觀功能演繹,對空氣、氣味等不同感官的研究等等嘗試。
7.景觀尺度的朦朧化與曖昧化,將創造全新的空間尺度和場所體驗。景觀尺度的突破和創新,將是2018年全新的設計趨勢。
8.改變厚重、繁瑣的材料語言,借鑑當代日本新銳建築師的輕薄、細緻、寬廣、朦朧化,結合中國地域化的變革和創新,也將成為當代中國景觀設計的新突破。
9.用極具現代的語言來設計景觀,景觀的材料語言也要簡潔,空間意境是一脈相承的,是具有文脈傳承的,但是不要復古。景觀設計語言的當代性是全新設計思路的前提。
俞昌斌
易亞源境首席景觀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國際會員。重度收納症和Evernote成癮患者,費曼GTD時間管理執行者,十年寫五本書和計劃走遍全球的景觀作家,從2006年寫新浪博客至今即便沒人看也繼續寫的景觀大V。
參考文獻:
1. 《Small Images》,作者:石上純也,出版社:INAX出版,2008年,ISBN:9784872751505
2. 《EL CROQUIS》第182期
3.石上純也著作《建築のあたらしい大きさ》
4.《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 謝宗哲(臺)著
5.《悽い!石上純也の二次元世界的可愛い建築學!》, 2017年2月21日18時石上純也於美國伊利諾伊斯理工大學IIT建築學院所舉辦的講座(2017年春季院長系列講座),為其近年最新講座,由東南大學孫志健同學根據視頻翻譯整理。
(正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