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丨「建築如詩」的石上純也,難見策展的喬治亞

2020-12-1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將觀眾帶入一個詩意的境地,在詩歌般的空間交響中,想像都可以實現或真的已經實現了。喬治亞國家美術館常設的現代藝術展,看高加索地區四位20世紀初的藝術大家以作品勾勒現代藝術史的不同面向。

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展期: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票價:60元

點評:建築不是自由的,因為需要考慮太多綜合因素。但石上純也卻詮釋了「自由建築」,當面對一件件展品(建築模型),會一遍遍質疑,這個真的可以實現嗎?展覽並沒有特別明確地呈現這些建築在實地的模樣,而是讓一切存在於建築師的建築模型、手稿和觀眾的自由的詩意想像之中。

評星:四星半

在炎炎夏日,「石上純也:自由建築」的海報清新得像一首詩,走進展覽,當一件件遍布世界的、充滿想像的建築模型、手稿、配合視頻一一陳列。確信,建築是詩意的、流動的,更是自由的。展覽名「自由建築」本意在於表達石上純也不囿固於傳統的建築形式與表達方法,以自由的視角探索並更新建築的定義。在展覽中,建築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遮蔽物,而是組成世界這個巨大空間的各色「風景」。以至觀眾常在困惑,這個項目真的可以實現嗎?

其中,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平和之家」是一處教堂式的冥想空間,特別的是該空間如同雲朵般懸浮於海上,人們可以經由一條地下通道直接進入建築內部,進而抵達一個被海水包圍的平臺之上。或搭乘小船,在浮雲穹頂之下,悠哉地感受這個空間靜謐和諧的氛圍。

展覽現場丹麥哥本哈根的「平和之家」,這是一個由幾根立柱支撐在建築,如同海面上的浮雲

或許對於建築專業的人而言,他們會理性地分析這棟「建築」的建造可能性和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雖然這些專業觀眾的困惑在展覽中通過視頻的講述,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的確看到了建築的一種「自由」。

作為一位日本建築師,有時如何以當代建築視角詮釋日式庭院的?展覽中位於日本栃木縣的「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則代表著一種日本態度和日式審美。

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照片,2013-18,日本栃木縣,圖片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

在「水庭」展區,一牆的手繪樹木吸引著看展步伐,這些樹木預示的是森林的遷移,石上純也測量與研究了森林中所有的樹木,並使用了不會破壞樹根與生態系的特殊器材,成功地將318棵樹木移植至庭院中,而牆上的手繪樹木,便是建築師為每一株樹木建立的圖像檔案。

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PSA「石上純也:自由建築」展覽現場。

細看建築模型和配合的視頻,建築師在將樹木移植至庭院的同時,還將水閘引入,在樹木之間創造了160處水池。所有這一切都和原本的灌溉系統相連接,並用青苔填滿了水池與樹木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個擁有水池青苔的森林生態系統,小生物落戶此地,四季的水庭產生了不同的視覺感官體驗。且此處展陳連結著另一處日本建築項目「植物之家」,兩處結合看可見東方哲學中對光的理解和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澳大利亞雪梨的「雲之拱門」的手繪圖

在「自由」建築中,有建築師無邊的想像力,在中國山東日照的一座小山谷底部有一處正在建造的「谷之教堂」,澳大利亞雪梨的「雲之拱門」的手繪圖如同繪本中臆想的場景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住宅與餐廳」、「森林幼兒園」等均讓人恍惚這真的可以實現嗎?

展覽中山東日照的一座小山谷底部一處正在建造的「谷之教堂」模型

或許對於建築師而言並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之下需要因地制宜地考慮很多問題,比如自然與尺度的把握、建築的舒適度和更現實的經濟成本的問題。展覽共展出的20餘件建築作品,有些已經實現並在使用,有些正在建造,有些還停留在圖紙之上。展覽中並沒有特別明確地呈現他們在實地的模樣,而是讓這一切存在於建築師的建築模型、手稿和觀眾的自由的想像之中,這也是一種詩意。

(文/小松)

喬治亞國家美術館現代藝術展

地點:喬治亞國家美術館(提比里西)

時間:常設展

點評:四位喬治亞20世紀初的藝術大家,代表了其現代藝術史的不同面向。但除卻作品本身,該常設展覽難有策展內容可言,不論是歷史背景敘事,還是作品之間相互交映的視覺對話。

評星:四星

早在20世紀初期,喬治亞的首都提比里西就以其豐富多元的藝文景觀聞名於高加索地區。來自於亞美尼亞、俄羅斯,甚至是德國的現代藝術家和詩人云集於此,頻繁的文藝交流活動見證了喬治亞前衛藝術運動的誕生。在1918年,在俄羅斯帝國土崩瓦解後不久,喬治亞成立了民主共和國並宣布獨立。此後至1921年蘇聯紅軍佔領喬治亞,提比里西的藝術與文化在國家政策以及民間資金的支持下更是迎來了蓬勃的發展,1920年建立的喬治亞國家美術館亦是那個年代遺留下的文化景觀之一。在那之後的1930年代,喬治亞前衛藝術運動戛然而止,一度埋於歷史的陰暗角落,長久不為人所聞。

常設展覽展廳

喬治亞國家美術館保藏著這段歷史,這點在其門類多樣、質量頗高的館藏上也有所體現。設立在建築二樓的常設展覽集中展示了館藏四位喬治亞20世紀初的藝術大家:尼科·皮羅斯馬尼什維利(Niko Pirosmanashvili), 大衛·卡卡巴哲(David Kakabadze), 拉道·古吉阿什維利(Lado Gudiashvili)以及雅科布·尼科拉茲(Iakob Nikoladze)。

皮羅斯馬尼什維利以藝名皮羅斯馬尼(Pirosmani)為人所知,他1862年出生於農民家庭,完全發自本性地自學繪畫,創立出一套完全不同於藝術史經驗的「原始主義」風格來,後被晚輩藝術家於20世紀初發現、激賞,才為人所知、廣為傳頌,今成喬治亞最為知名的國民畫家。與皮羅斯馬尼完全自生的本土語言不同,雕塑家尼科拉茲,作為羅丹的入室弟子,則相對傳統地繼承了歐洲雕塑的傳統,但也塑造了很多本地的新形象。畫家卡卡巴哲和古吉阿什維利則相對摺中,他們是融合歐洲現代主義和本土喬治亞風格的代表。

尼科·皮羅斯馬尼,《KRTSANISI》

就像本地藝術家伊利亞·斯坦諾維奇(Ilia Zdanevich)在其兄基裡爾·斯丹諾維奇(Kirill Zdanevich)1917年的展覽前言中寫到的:「通過融合不同風格,藝術家得以將藝術從其短暫的歷史任務中解放,通過摧毀任意一種藝術風格的專制,藝術作品得以完整地呈現。」在卡卡巴哲1910年代的系列作品中,皮羅斯馬尼式淳樸與直白的筆觸結合了類似塞尚的立體主義畫面風格,陽光下伊梅列季(Imereti)農田漫溢著高加索地區獨特的紅、橙、棕與黃等色彩。其中《伊梅列季——我的母親》這幅作品更是讓人在亨利·盧梭與社會主義畫作的閃現中,體會到了喬治亞的民族性。而在同一展廳的拉道·古吉阿什維利的作品中,被時空與速度拉長的馬匹、宗教三聯畫式的人物構圖,讓我們看到了俄羅斯未來主義對速度、機器的狂想以及喬治亞本地的文化習俗和鄉鎮景觀。來回細品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讓人讚嘆的是,它們所體現出的融合併不是簡單的照貓畫虎式的形式套用,而是真實發源於自身文化的融合與再凝練,體現的正是現當代歷史裡的喬治亞:外在存搖擺與動蕩,內核仍是堅持與延續。

大衛·卡卡巴哲,《萊奧尼水力發電站》,1947年

拉道·古吉阿什維利,《馬車宴席》,1920年

這四位風格迥異的藝術家代表了喬治亞現代藝術史的不同面向。可惜的是,除卻作品本身,該常設展覽難有策展內容可言,不論是歷史背景敘事,還是作品之間相互交映的視覺對話。作為一個國家級的現代藝術展館,作為高加索地區屈指可數的擁有國際級別軟硬體設施的博物館,這裡的常設展覽未能達到預期。二樓高挑寬敞的歐式展廳被簡略地按照重要性分塊劃給不同的藝術家,展籤只有作品名字、年份等基礎信息,四散的展牆文字也僅給出了個別藝術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幾個)的生平簡介。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喬治亞國家美術館在展覽內容設計與展陳布置上都是疏漏且敷衍的。

無論如何,對於遊歷的觀眾而言,作品本身的精妙絕倫是遠大過展覽的。不論是卡卡巴哲的農田,還是皮羅斯馬尼的民族景觀,都會在我們之後高加索地區的旅行中被一再喚起,回味。(文/小羊)

相關焦點

  • 石上純也の自由建築:讀一首融化在景觀中的詩
    石上純也輕鬆地在自然界裡找到他建築設計的語境——風景、雲朵、森林——建築周圍的環境一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說「空間是柔軟的、模糊的、靈活的、不確定的」,他的建築被稱作是「消失在景觀中的詩」。
  •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此次展覽是石上純也在世界範圍內的首次大型個展,巨大的規模完整地展示出已經完成的和未完成的項目。 展覽以「自由建築」命名,旨在表達石上純也不拘於傳統的形式與方法,自由探索與刷新建築的全新定義。石上純也認為當下的建築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庇護所,而是組成世界這個巨大空間的各色各樣的「風景」。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討策展作為一種倫理的哲學研究專著《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 石上純也的自由建築與日本現代建築中的「自然」
    石上純也既繼承了日本現代主義建築中的細膩、輕盈,與自然相融合的特色,同時亦以多樣的方式探討了景觀與自然、空間的透明性與曖昧性、建築的地方性與全球化等議題,並不斷拓展了建築的定義。 2009年,石上純也憑藉其首個獨立建築項目「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榮膺第61屆日本建築學會獎。
  • 去「洞穴」和「森林」裡遊走,石上純也建築展下周亮相上海
    7月18日起,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將共同推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自由建築」。石上純也根據PSA場地進行了全新的展覽設計,展覽將通過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向觀眾揭示建築師實現理念的過程與細節。
  • 在石上純也的「微縮世界」中,看到當代建築的新構想
    展覽取名「自由建築」,表達了石上純也不同於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思維的觀點,在他看來,當代的建築師應該放下過去對於建築的慣性想法,更加自由地去創造出符合多樣價值觀的建築。他的設計沒有定式,而是根據場地的歷史和自然環境創造出與之融合的建築。在展覽中,那些精心製作的模型如同一個個微縮世界,讓人看到未來建築的新可能。
  • 石上純也的「自由建築」:像雲一樣曖昧,像樹一樣自然
    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個展「自由建築」這些天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簡稱「PSA」)舉行(7月18日-10月7日)。展覽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展示建築師眼中的「自由建築」。
  • 展覽:石上純也,首次個展將在上海PSA開幕
    展 覽 詳 情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將共同推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自由建築」,這也是繼PSA與卡地亞基金會在展示其豐富多元藏品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之後的再度合作。
  • 俞眼看世界:日本建築師系列——石上純也
    我想以這樣的尺度來思考建築……我想創造出如自然環境的空間尺度感。到任何地方都連接在一起,猶如風景般的開放感,就像天空般寬廣,像雲那般輕盈,像雨那般纖細,這些是當前的建築未能具備的尺度……雖然建築(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例如造型、系統、多樣性,然而這些東西的一切在根本上的差異,不也就是尺度嗎?
  • 評展丨並不僅僅是名跡,董其昌與顏真卿展的交集與比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兩大展覽都以明星展品支撐,相對來說,東京有轟動性的《祭侄稿》與《五馬圖》,上博展覽展出時期更長,也更加見出學術性與厚重感。評星:五星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大展」落幕不久,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大展」也即將在3月10日閉幕,兩展均在東亞世界引起觀展熱潮,「董其昌展去看了嗎?」「最近東京去嗎?」一時間成為了見面寒暄的話題。
  • 評展|上博歷代書畫展的驚喜與荷蘭「舊時巴黎」的遺憾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館每半年更新的常設展,本期展品中唐寅《秋風紈扇圖軸》和趙佶《柳鴉蘆雁圖卷》是不容錯過的展品
  • 石上純也打造超80平無柱空間
    與風景一起醒來,進餐讀書 躺下 放鬆入眠從詩裡我們可以一窺他對『建築與自然』二者的理解。但在他的理解中,人以及人所創造的建築,皆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築師要做的是讓建築作為一種人為空間環境,與自然萬物有機融合併達到理想的共存狀態。「自然&自由」可謂石上純也的建築宣言,他的作品總是不斷突破既定規則與常識,不斷以更多元更自由的表達,探索建築及空間的潛力。
  • 評展|《六柿圖》與曜變天目,何以與「破草鞋」相提並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隨著人潮蠕動至陳列著曜變天目的展廳,展廳布置成極簡純黑,唯有一束光由上及下地射在碗內,去除了多餘的光源幹擾更為曜變天目增添了幾分神秘,繞玻璃罩一圈如見星辰流轉,在燈光的作用下碗內繁星熠熠散發著她獨有的神秘力量。
  • 評展|「螺螄殼裡做道場」與敦煌樂舞展的見微知著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全息觀影區播放的一部8分鐘短片,宛若身處石窟之中此次敦煌樂舞展沒有落步虛擬影像技術運用於藝術展的熱潮,且在這一點上仍具細節見精神的優勢。比起滬上一些展覽在運用高科技博眼球時稍許過猛,而疑似惡搞和過度消費經典價值,展覽的全息觀影區火候把握得正好。
  • 2019「杭州市中小學生憲法主題藝術評展活動」 獲獎名單公布
    經組委會在對參賽作者進行籤到核實,經專家評委組(名單見附件)每一位評委對相應組別參賽作者現場創作的每一件作品評分,按各個組別參賽人數的相應比例設置的獎項(同時兼顧整體表現出眾的組別適當增加名額),最終評選出本次活動的獲獎作品作者,名單公布如下。
  • 去喬治亞旅行難不難?
    但是在了解去喬治亞旅行難不難這個問題上,除了食宿、交通、人文,同樣包含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那麼喬治亞安全嗎? 活動 :喬治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大多數建築物都是免費進入的,在高加索山脈遠足也是免費的。如果您請個嚮導去遠足,一日的花費約145 GEL,多日遠足(如2晚3天)花費約540 GEL。博物館入場費約為5 GEL。
  • 講座預告|策展的藝術和策略
    策展的藝術和策略主 講:方振寧(獨立策展人,學者,評論家)主 持:宋曉霞(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講座介紹講座主要通過過去十幾年裡在海內外策劃大型中國藝術展覽的經歷,講述了自己如何從完全沒有策展經驗,到成功獨立策劃大型國際展覽的過程。
  • 在巴黎別錯過建築師石上純也個展,他的設計就像另一個大自然
    這一次,20 件出自石上純也之手的建築作品將通過大型模型、影片和圖畫的方式逐一呈現,其中包括了對其建築理念的闡述以及建築不同階段的還原。它們對應著石上在亞洲和歐洲等地落成的作品。這也是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第一次為建築師舉辦大型個展。
  • 沒有屋頂、石頭做牆、掘地挖洞……「自由建築」能否代表建築未來?
    此次展覽也是石上純也的回顧展,走入如同迷宮般的展廳,可以欣賞到他的「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住宅與餐廳」、「森林幼兒園」、「谷之教堂」等20個建築項目。石上純也根據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場地進行了全新的展覽設計,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向觀眾展示建築師實現理念的過程與細節。  石上純也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以其對建築作品空間的輕盈感上的探索而聞名。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OCAT研究中心將於2019年8月24至11月24日呈現「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該展覽是「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七份入圍方案的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