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羽
2017-05-2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
在城市中漫遊,我喜歡去兩個地方——書店和電影院,只有在這兩個地方工作與日常生活的細碎繁瑣消失殆盡。時間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被一種賞玩的審美心態取代,而我也感覺到一種輕鬆自在。
偷換一句本雅明的話,我認為書店和電影院使時間交疊在一起,過去與未來都凝結在當下,夜晚與白天也彼此不分。細碎綿延的分分秒秒化作一頁頁翻過的書籍、一個個略過的鏡頭,沉思逡巡之間,仿佛你我彼此在雕刻時光,這一紙泛黃的書頁、四分之一秒的鏡頭,像一顆射向日常生活的子彈,讓平淡而固定的生活炸裂。
那麼,當兩個如此文藝的地方結合,又會是怎樣的場景呢?一家開在電影院裡的書店或者是一家開在書店裡的電影院會不會顯得更有趣味?今年年初橙天嘉禾集團在北京做了這樣的嘗試,在自己的影城裡面開設了橙嘉書屋,目前開放的有萬柳店、鳳凰匯店、祥雲小鎮店。
趁著周末閒暇,我去了趟在鳳凰匯的這家店,在那兒感受了一下書店與電影院的奇妙組合。這家店位於朝陽區曙光西裡甲5號院24號樓,地鐵10號線三元橋站下車B口一出來就能看到鳳凰匯購物中心,書店就在三層的橙天嘉禾影城內。
位於鳳凰匯購物中三層的橙天嘉禾影城以往電影院總是充斥著可樂與爆米花的味道,到處是電影的宣傳視頻,聲音嘈雜,根本不可能讓你坐在那裡安心看書,靜坐等待電影入場檢票,而在這裡一進門就是擺放整齊的書架,旁邊是咖啡廳與售票處。
門口海報上掛著近段時間較為熱門的書籍,有世紀文景的《斯通納》、《地下鐵路》、石川啄木的詩集《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顯得文藝範十足。當天書店在做王志弘的設計書展,上面提到的幾本書均出自他手。王志弘是臺灣著名設計師,設計作品多次獲得臺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
書屋門口擺放著近期的熱門書籍往裡面走,書架上分專題擺放了各類書籍,有生活方式、建築城市、影視文學、兒童閱讀等,書籍的擺放很能體現一個空間的氛圍,比如圖書館按學科分門別類擺放書籍襯託出它的學術性和嚴肅性,但這裡則更多一些生活與閒適。影視文學的分類放了很多與電影有關的書籍,在這裡能見到後浪電影學院系列書籍,這是一套電影專業讀物,涵蓋了當今世界上最前沿、最經典的教材,同時也為廣大影視愛好者提供基礎入門級讀物,如《認識電影》、《電影攝影照明技巧教程》、《看電影的門道》、《電影研究導論》、《電影簡史》等,在這個環境下,看看電影,翻一翻與電影相關的書籍,相得益彰。
分專題的書架,最後一張圖片書架上擺滿了與電影相關的書籍挨著售票廳是另外一個更大的空間,這裡擺放了更多的書籍,空間也更具設計感。買完票趁電影未開始可以找來一本書在這裡閱讀。電影的海報與書籍一樣也擺放在這裡,上面有最新的影訊。
挨著售票廳的等候區,這裡空間更大,擺放的書籍更多作為一家開在電影院裡的書店,自然有它獨特之處。我去的當天,書屋還有一個展出,導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隨筆《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是近年來影響很大的日本導演,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晚期「新日本電影新浪潮」的代表,評論家們稱其為「獨一無二的導演」和「同輩人中思想最嚴肅的導演」,作品有《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海街日記》、《步履不停》,他用克制而細膩的鏡頭表現了人內心世界的孤獨、落魄,生活的平淡。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中,他談創作、談日常、談世界,娓娓道來,世界的精彩、生活的美麗被作者以平淡溫和的筆調訴說出來。
書屋在展出上做了一些功夫,到處懸掛著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海報,配合擺放錯落有致的書,無論是宣傳上還是視覺呈現上,都有不錯的效果,我想要是這會電影院再放映一場導演的作品就更完美了。
書屋到處懸掛著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海報,《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的推薦上,有這樣一段話,「不徐不疾,有如走路的速度,走的波瀾不驚,走的溫暖踏實,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的靜下來」。走到心都靜下來,這樣一種狀態恰恰是在我逛書店的時候最能體會到,毫無目的的閒逛,與某一本書不經意間相遇,一本好書就像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們正是藉助於它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電影院,書店,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