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晚年在病重住院治療期間,曾要求再聽聽《長徵組歌》……著名詞作家石祥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觀看過17次《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長徵組歌》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周總理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撤離蘇區,踏上萬裡徵程。途中險象環生,紅軍歷盡艱難險阻,最終轉戰到陝北,保存了革命力量,贏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長徵,這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留給人們的心理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正如美國學者莫裡斯梅·斯納所說:「對於那些經受了嚴峻考驗的倖存者和為倖存者生死搏鬥的事跡所激勵的人們,長徵的經歷不管當時多麼艱苦,卻使他們重新產生了希望,並加深了使命感。人們必須先有希望然後才有行動,不僅需要有理想和使命感,還必須有通過自己的行動而能夠實現其理想和使命的希望和信心。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件事,像長徵及長徵中的傳奇性事跡那樣能夠給予人們以這種極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也就是使人們樹立一種信心,並以此激勵別人。這種信心,不僅表現在相信人們能夠按照共產主義理想創造未來,而且表現在對最終實現這種理想所必需的價值觀念深信不疑。」偉大的長徵,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無限景仰之情,形成一種長徵情結。
對長徵無法割捨的情懷
1935年10月,當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即寫了《七律·長徵》:「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全詩概述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難歷程,讚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當埃德加·斯諾離開延安時,毛澤東手書《七律·長徵》送給了斯諾;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送給老朋友朱光的也是手書《七律·長徵》;1962年,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去天津工作,臨行前,毛澤東為李銀橋題字留念,抄錄的仍然是《七律·長徵》。
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徵的肖華回顧他在長徵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隨後,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軻、遇秋等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 ——《長徵組歌》。
周恩來晚年在病重住院治療期間,曾要求再聽聽《長徵組歌》……著名詞作家石祥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觀看過17次《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長徵組歌》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周總理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據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回憶:「《長徵組歌》是周總理在病中最愛聽的革命歌曲之一。」
1982年,離休後的老紅軍陳靖將軍,牽掛著長眠在長徵路上的戰友們,忘不了為長徵做出巨大奉獻和犧牲的老區人民。他決定去看看老戰友們,在有生之年,尋找長徵的革命足跡。1986年5月,徐向前元帥題寫「溫故而知新,老馬當識途」為他壯行。1986年9月4日,年近古稀的陳靖踏上了漫漫長徵路,到1988年6月4日結束,為期21個月640天。陳靖正是用九死一生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紅軍長徵精神,先後經過15個省區、406個地市縣鄉,行程達36000公裡,是長徵時的三倍。1989年至1990年,陳靖再度重走長徵路;1990年至1992年春天,陳靖三度重走長徵路。陳靖將軍也成了唯一一位重走長徵路的老紅軍。
長徵吸引著無數人
「長徵引起許多青年學生的敬佩和同情,在他們中間激起了浪漫主義的革命傾向,使他們受到鼓舞,奔赴延安。」抗戰初期,大批青年來到延安,許多是被紅軍長徵的英雄事跡吸引而來的。原中顧委委員袁寶華回憶:「範長江寫的《成蘭紀行》在《大公報》上連載,他從成都艱苦跋涉到達蘭州,行程三千餘裡,歷經五十餘天。他走過的地方,就是紅軍長徵經過的地方。看過全文連載,對我啟發、教育很大,確實感到好似烏雲隙縫中露出了霞光,中國前途有了希望。」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黃華在《隨斯諾訪問陝北》一文中也說:「1936年6月中旬,我正在準備畢業考試。一天,看到天津《大公報》刊登的範長江通訊,報導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的情況。我想手無寸鐵的學生如果不和群眾運動以及武裝鬥爭結合起來,作用是有限的。我很自然地萌生了到陝北去的想法,想去參加紅軍。」
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記者羅開富沿紅軍長徵原路徒步採訪,成為繼紅軍長徵之後第一個走完原路全程、第一個翻越全部雪山、第一個橫穿草地中心沼澤地的記者。
1990年,來自十幾個國家的攝影師齊聚長徵路。他們想用鏡頭探究,在當年的革命者著手建設這個國家幾十年之後,這條曾經險些讓他們全軍覆沒的路,變成了什麼模樣。
從2004年開始,新加坡的黃啟仁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從贛南走到河西走廊,拍攝了一部關於女紅軍的紀錄片。「這些偉大的女紅軍,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女性。」
長徵的故事,也吸引著無數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80年滄海桑田,萬水千山間的徵戰痕跡已經風化,但那條蜿蜒的長徵路仍在吸引著不同國家的人們。
埃德加·斯諾,海倫·福斯特·斯諾,哈裡森·福爾曼先後抵達延安,探尋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長徵故事。1984年,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夫婦沿著當年紅軍長徵的路線,進行了7400英裡的旅行,親身體驗了當年紅軍的長徵。1981年,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帶著全家來到當年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地方。他說:「我是沿著長徵路線來朝聖的。」
從2002年10月開始,兩名來自英國的青年人李愛德和馬普安從江西於都——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出發點起程,開始了他們重走長徵路的漫漫行程。在談到重走長徵路的原因時,他們說:「在英國時,我們對中國歷史基本上一無所知。到中國後,也談不上對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可是在2000年5月,我們的觀念開始轉變了。原因是那個月我們來到貴州的黎平旅遊,在那裡,我們得到一位朋友贈送的《紅星照耀中國》和一本關於毛澤東自傳的書。毛澤東帶領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簡直像神話一樣吸引了我們。」
2005年3月,70歲的以色列退役軍官武大衛,帶著尋夢的情結重走長徵路。他說,長徵中一個又一個神話般的故事,讓他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軍人。
(《刊授黨校》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