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銘心的長徵記憶

2020-12-1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恩來晚年在病重住院治療期間,曾要求再聽聽《長徵組歌》……著名詞作家石祥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觀看過17次《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長徵組歌》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周總理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撤離蘇區,踏上萬裡徵程。途中險象環生,紅軍歷盡艱難險阻,最終轉戰到陝北,保存了革命力量,贏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長徵,這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留給人們的心理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正如美國學者莫裡斯梅·斯納所說:「對於那些經受了嚴峻考驗的倖存者和為倖存者生死搏鬥的事跡所激勵的人們,長徵的經歷不管當時多麼艱苦,卻使他們重新產生了希望,並加深了使命感。人們必須先有希望然後才有行動,不僅需要有理想和使命感,還必須有通過自己的行動而能夠實現其理想和使命的希望和信心。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件事,像長徵及長徵中的傳奇性事跡那樣能夠給予人們以這種極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也就是使人們樹立一種信心,並以此激勵別人。這種信心,不僅表現在相信人們能夠按照共產主義理想創造未來,而且表現在對最終實現這種理想所必需的價值觀念深信不疑。」偉大的長徵,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無限景仰之情,形成一種長徵情結。

對長徵無法割捨的情懷

1935年10月,當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即寫了《七律·長徵》:「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全詩概述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難歷程,讚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當埃德加·斯諾離開延安時,毛澤東手書《七律·長徵》送給了斯諾;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送給老朋友朱光的也是手書《七律·長徵》;1962年,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去天津工作,臨行前,毛澤東為李銀橋題字留念,抄錄的仍然是《七律·長徵》。

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徵的肖華回顧他在長徵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隨後,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軻、遇秋等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 ——《長徵組歌》。

周恩來晚年在病重住院治療期間,曾要求再聽聽《長徵組歌》……著名詞作家石祥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觀看過17次《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長徵組歌》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周總理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據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回憶:「《長徵組歌》是周總理在病中最愛聽的革命歌曲之一。」

1982年,離休後的老紅軍陳靖將軍,牽掛著長眠在長徵路上的戰友們,忘不了為長徵做出巨大奉獻和犧牲的老區人民。他決定去看看老戰友們,在有生之年,尋找長徵的革命足跡。1986年5月,徐向前元帥題寫「溫故而知新,老馬當識途」為他壯行。1986年9月4日,年近古稀的陳靖踏上了漫漫長徵路,到1988年6月4日結束,為期21個月640天。陳靖正是用九死一生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紅軍長徵精神,先後經過15個省區、406個地市縣鄉,行程達36000公裡,是長徵時的三倍。1989年至1990年,陳靖再度重走長徵路;1990年至1992年春天,陳靖三度重走長徵路。陳靖將軍也成了唯一一位重走長徵路的老紅軍。

長徵吸引著無數人

「長徵引起許多青年學生的敬佩和同情,在他們中間激起了浪漫主義的革命傾向,使他們受到鼓舞,奔赴延安。」抗戰初期,大批青年來到延安,許多是被紅軍長徵的英雄事跡吸引而來的。原中顧委委員袁寶華回憶:「範長江寫的《成蘭紀行》在《大公報》上連載,他從成都艱苦跋涉到達蘭州,行程三千餘裡,歷經五十餘天。他走過的地方,就是紅軍長徵經過的地方。看過全文連載,對我啟發、教育很大,確實感到好似烏雲隙縫中露出了霞光,中國前途有了希望。」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黃華在《隨斯諾訪問陝北》一文中也說:「1936年6月中旬,我正在準備畢業考試。一天,看到天津《大公報》刊登的範長江通訊,報導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的情況。我想手無寸鐵的學生如果不和群眾運動以及武裝鬥爭結合起來,作用是有限的。我很自然地萌生了到陝北去的想法,想去參加紅軍。」

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記者羅開富沿紅軍長徵原路徒步採訪,成為繼紅軍長徵之後第一個走完原路全程、第一個翻越全部雪山、第一個橫穿草地中心沼澤地的記者。

1990年,來自十幾個國家的攝影師齊聚長徵路。他們想用鏡頭探究,在當年的革命者著手建設這個國家幾十年之後,這條曾經險些讓他們全軍覆沒的路,變成了什麼模樣。

從2004年開始,新加坡的黃啟仁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從贛南走到河西走廊,拍攝了一部關於女紅軍的紀錄片。「這些偉大的女紅軍,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女性。」

長徵的故事,也吸引著無數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80年滄海桑田,萬水千山間的徵戰痕跡已經風化,但那條蜿蜒的長徵路仍在吸引著不同國家的人們。

埃德加·斯諾,海倫·福斯特·斯諾,哈裡森·福爾曼先後抵達延安,探尋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長徵故事。1984年,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夫婦沿著當年紅軍長徵的路線,進行了7400英裡的旅行,親身體驗了當年紅軍的長徵。1981年,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帶著全家來到當年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地方。他說:「我是沿著長徵路線來朝聖的。」

從2002年10月開始,兩名來自英國的青年人李愛德和馬普安從江西於都——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出發點起程,開始了他們重走長徵路的漫漫行程。在談到重走長徵路的原因時,他們說:「在英國時,我們對中國歷史基本上一無所知。到中國後,也談不上對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可是在2000年5月,我們的觀念開始轉變了。原因是那個月我們來到貴州的黎平旅遊,在那裡,我們得到一位朋友贈送的《紅星照耀中國》和一本關於毛澤東自傳的書。毛澤東帶領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簡直像神話一樣吸引了我們。」

2005年3月,70歲的以色列退役軍官武大衛,帶著尋夢的情結重走長徵路。他說,長徵中一個又一個神話般的故事,讓他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軍人。

《刊授黨校》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手繪雕版畫再現長徵記憶
    上午9:30左右,記者剛走進建工學院的畫室,迎面就看見一群大學生正拿著畫棒和毛筆忙得不亦樂乎,在他們筆下,一幅幅再現紅軍長徵故事的雕版畫一一誕生。「你看,這幅講的是四渡赤水,那幅說的是飛奪瀘定橋,我手頭這張寫著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的畫,可是我設計了兩晚才弄出來的。」陸弈君說道。
  • 走進紅軍長徵追蹤館 尋找紅色記憶
    7月31日,在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內,遊客們正在參觀,尋找紅色記憶,重溫紅色之旅。八一建軍節前夕,紅軍長徵追蹤館迎來參觀高峰
  • 重溫紅色記憶 南潯紅軍長徵追蹤館新館開館
    10月16日,南潯區南潯鎮文園的紅軍長徵追蹤館新館開館。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再次走進南潯鎮文園,探尋紅軍長徵追蹤館裡的紅色記憶——「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就像這首聞名遐邇的歌曲所唱的,這個雁陣驚寒時節的血色黃昏,從此成了多少人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1934年10月16日,中央紅軍主力開啟了二萬五千裡長徵之路。2016年10月16日,南潯鎮文園的紅軍長徵追蹤館新館開館。
  • 尋找長徵文物的記憶:柯渡紀念館與紅梅阿姨(四)
    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位於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於1974年底開始籌建,1977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是為了真實再現1935年中央紅軍和1936年紅二、六軍團長徵過雲南的革命史實而籌建的。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情感的路上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且行且珍惜
    不是每個人的情感歷程都是那麼跌宕起伏,動人心魄,但我們回首想過,那些看似平平淡淡的情感經歷,是否還在你的記憶裡,其實這就是刻骨銘心的,不管你是否承認。01情感的路上沒有高低卑賤。可能最終收穫的不是喜悅,而是悲傷,但無論喜悅還是悲傷都會深深留在過往的記憶裡,泯滅不了,揮之不去。多少年過去,不管喜歡還是悲傷都會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想到曾經的時光,想到曾經那個可愛的面容。把這些留在心裡,作為一個珍藏版,哪怕永久地帶進墳墓裡,都是一種割捨不斷的刻骨銘心。
  • 「好書推薦」一曲信仰與傳承的交響——讀《長徵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徵記憶》
    一曲信仰與傳承的交響——讀《長徵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徵記憶》好書推薦《長徵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徵記憶》一書收藏了長徵途中革命先烈的珍貴書信,匯集了紅軍將士的家國情懷,重現了紅軍長徵的英勇歷程。本書入選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長徵,不僅是我們黨史軍史上的一個絕無僅有的重要歷史事件,而且也是影響人類進程的重大事件。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出版了一本《人類一千年》的書。
  • 「重走長徵路」的當代意義
    這一路上我們輾轉5省,曾在每個關鍵節點的場所去聆聽生動的講解;也曾採訪年過百歲的老紅軍,感受歷史的厚重與傳奇;曾登過雪山、走過瀘定橋,切身體會長徵的艱難;也曾走進紅軍小學的課堂,講一堂終生難忘的公益課。很多個晚睡的夜晚,為了及時的報導、微信的推送和視頻的剪輯而挑燈夜戰;很多段蜿蜒的公路上,也響起過少年人歡樂的歌聲。一路紅色尋訪,我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這一段與中央紅軍長徵重合的路程。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長徵起點悟初心
    他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
  • 麗江古城的紅色記憶,一起去感受一下,長徵精神
    彩雲之南,秀麗麗江,在這座美麗的古城大約800年的漫長歷史中,有著80多年前的紅色記憶,1936年3月末,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接到朱德總司令官「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迅速調整戰鬥配備,開始了奪取金沙江的戰略轉移,紅二、六軍團從貴州衝入雲南,一個接一個地突破敵人的障礙,抵達鶴慶縣
  • 《長徵書簡》收藏長徵途中珍貴書信
    ,廣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長徵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徵》(簡稱「《長徵書簡》」)一書,呈現並銘記波瀾壯闊的長徵歷史,緬懷革命英雄與先烈,弘揚愛國主義、長徵精神,向長徵勝利80周年獻禮。《長徵書簡》收藏了長徵途中帶有革命先烈濃濃溫情的珍貴書信,匯集了紅軍將士驚天地、泣鬼神的家國情懷,重現了紅軍長徵的英勇歷程,書簡雖短,但足以呈現鮮活的長徵精神,被評為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 重走長徵路
    長徵文物和文化資源呈現出的種種特質:鮮明而統一的主題、歷史道路和故事線索共同組成的骨架、鮮活的歷史記憶和情感、突出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條件,都凸顯了強調敘事、體驗和融入環境創造氛圍的重要性。長徵歷史雖不久遠,但其承載的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記憶及情感依然生動鮮活,富於時代感召力。以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建設保護過程為例,參加規劃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從2016年開始,他們反覆行走在長徵路途中,考察了長徵全線。
  • (長徵·觸摸熱血青春)那江水流淌著血紅色的記憶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遊人在紀念雕塑前合影后散去。湘江戰役是長徵歷史上一道深深的傷疤,而這一條自興安縣界首鎮流入廣西,途經全州縣的江水,也成為一條血紅色的河水,流淌在幾代人的記憶中。   82年,這紅色從未褪去。   全州縣鳳凰鄉的鳳凰嘴渡口安逸寧靜,蟬聲嗡鳴,村民生活閒適,江水碧綠澄澈。翠綠的水草像姑娘的一頭秀髮,在水中搖曳。
  • 「走遍甘肅」哈達鋪「長徵第一街」永遠的紅色記憶
    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楊建棟哈達鋪紅軍長徵舊址——紅軍幹部會議會址在建軍93周年來臨之際,我決定再次前往紅色古鎮哈達鋪,重溫紅軍長徵的歷史記憶,緬懷當年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歷史。哈達鋪是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個小鎮,1935年9月,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哈達鋪,紅軍在這裡得到了糧食、藥品等補充,因此哈達鋪被稱為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
  • 「走遍甘肅」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
    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楊建棟哈達鋪紅軍長徵舊址——紅軍幹部會議會址哈達鋪紅軍長徵舊址——張家大院哈達鋪鎮「紅軍街」在中國革命史上在建軍93周年來臨之際,我決定再次前往紅色古鎮哈達鋪,重溫紅軍長徵的歷史記憶,緬懷當年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歷史。哈達鋪是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個小鎮,1935年9月,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哈達鋪,紅軍在這裡得到了糧食、藥品等補充,因此哈達鋪被稱為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
  • 小學組網絡投票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記憶」中小學生主題手抄報創作比賽小學組網絡評選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記憶」中小學生主題手抄報創作比賽小學組網絡評選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 留德十年:情感記憶一生刻骨銘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德十年》的情感記憶中,除了「鄉愁」,季羨林先生還特別珍重地記下了自己與德國姑娘伊姆加德的一段戀情。在季先生發乎情而止乎禮的文筆下,我們仍能感受到那段特殊時期的戀情讓季先生一生刻骨銘心。
  • 為什麼說長徵是萬死千傷之路?
    長徵故事講了數十年,仿佛大家對它已很是熟稔。但若真的追問起來,那歷史深處的隱秘細節,那細節背後的春秋大義,我們真的都已瞭然於胸了嗎?現在,讓我們重拾赤子之好奇,追隨先輩的步履,重新踏上長徵之旅,親手打開一個個問號。史載,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長徵前約八萬八千人,長徵到達陝北只七八千人,損失近八萬人。
  • 長徵記憶:「二萬五千裡」背後的生死較量
    2016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以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為標誌宣告勝利結束,至今已整整80年。長徵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80年前紅軍長徵為什麼要找那麼一條難走的路?究竟走了多少裡程?到底有幾次會師?
  • 重走長徵路——翻越夾金山
    重走長徵路——翻越夾金山「紅軍不怕遠徵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是毛主席對紅軍長徵故事的生動再現,抒發了對他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團結互助、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長徵精神的讚美。
  • 紅二十五軍:自豫入陝長徵路(軍史鉤沉·長徵記憶)
    紅二十五軍將士  資料圖片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傳奇的紅軍隊伍:他們是五支長徵紅軍中唯一一支在長徵途中建立根據地的紅軍隊伍,是唯一一支在長徵途中人數不減反增的紅軍隊伍  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紅二十五軍2980餘人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的率領下,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徵。  11月26日,經方城縣獨樹鎮惡戰,主力部隊遭到重創,27日拂曉進入伏牛山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