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2020-12-12 上遊新聞

數百年前的重慶大地上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

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今(6)日,王雨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專訪,講述了這本長篇小說中所描繪的巴蜀大地發生的傳奇故事。

湖廣填四川如何進川?

多種方式入川 重慶是重要驛站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自古進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條艱險曲折之路。從清代初開始,綿延數十年,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從家鄉遠涉千裡,克服艱辛進入巴蜀大地的呢?

在小說《填四川》中,女主角寧徙一家人「數千裡跋涉,吃乾糧、舔鹽蛋、住巖洞、越崇山峻岭、走蠶蟲鳥道,萬般艱辛。」王雨說,這僅僅是移民們入巴蜀的一條路線而已,在清代,數百萬移民們從多條水、陸古道進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綿延後代。

自古就與水親近的人們,通過相對陸路較為好走的水路進入巴蜀地區是一個不錯選擇。

王雨說,由長江水路入蜀,移民沿著江漢平原,順著長江,穿過三峽,跋山涉水,進入重慶,分流到川西平原。從這條道路進入的移民,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落業的最多。這條水路從湖北進入最為方便,湖南次之。

廣東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到四川,不少是經過湖南,加入到兩湖入川的移民人流中,沿著長江水路入蜀,或由周邊旱路入蜀,所以由長江入蜀的移民為數最多。這些移民進入四川後,有的一次就選擇了滿意的落業安家之地,有的經過兩次、三次甚至四次的再遷居才安居下來。

除了水路之外,移民們還通過幾條古驛道進入巴蜀地區。

王雨說,因為移民們所在家鄉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對陝西、甘肅、貴州等地的移民來說,陸路是他們最近的選擇。

東鄉縣(今宣漢縣)是陝西進入川東北的一個門戶,東鄉與達縣相鄰,移民遷來後「佔地報畝,成為花甲(亦稱飛地)」。這些「花甲」,都是當時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業較多的安身之處。有的移民進入川北後,再遷移進入四川盆地,因此,從陝西旱路南下進入四川的移民人數居第二位。

移民進入巴蜀最險要的一條道路,要數川黔古道了,廣東、湖南(接近貴州的地區)和貴州本省的移民,從黔省旱路入川。這裡道路甚為艱險,跋山涉水,十分辛苦。有移民高峰時期的部分統計: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十三年(公元1748年),「廣東、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口」,五年中經黔赴川移民人數平均每年近五萬人,他們從這條路進入四川東南部和川南。

移民們如何擇地而居?

官府懸掛招民旗請他們留下治川

面對廣袤的巴蜀大地,移民們以什麼條件作為自己落戶生根的依據呢?難道僅僅是代代相傳的傳說中,那些神怪離奇的故事嗎?

王雨經過多方查閱史料,將官府懸掛「招民旗」的歷史實證,搬入了文學作品之中。

小說中,王雨寫道:「如同前面所經過府縣一樣,老遠就可以看見城頭高懸的招民旗,內容大同小異。這榮昌縣的城門上掛的是:『插起招民旗,自有墾荒人』、『奉旨招民填四川治川』、『榮昌縣乃進川必經之地,懇請移民留下治業』、『榮昌水肥土沃,任由諸君開墾』、『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旗幡。」

王雨說,這樣的「招民旗」多出自《榮昌縣誌》,反映了當地官府為了留下移民所花費的心思,「它們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廣告,從各個方面吸引著從此經過的移民們留下安居樂業。」

時隔數百年,招民旗已不見蹤影,但各種移民落地生根的美麗傳說,卻代代相傳下來。

「我在榮昌路孔鎮時,就時常聽到當地居民們說起自己先輩選擇榮昌作為家鄉的傳說、故事。」王雨說,他將這些美麗的傳說搬入了小說中,因此小說裡的寧徙選擇路孔鎮落戶的最終原因,就是因為自己隨身攜帶的青花瓷碗,落在了古鎮旁蜿蜒而過的瀨溪河裡。

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

經典的郫縣豆瓣系移民一手炮製

大量移民的進入,帶來的不僅是人丁的興旺,還有各地不同的飲食風俗。現在川渝兩地人們愛吃的回鍋肉,有人說,就是清初之時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們發明的。清初之際,湖廣填四川而來的背井離鄉之民,每逢年節要煮大塊肉祭祖。祭過了,東西不能浪費,煮肉湯裡下點蘿蔔白菜,肉塊切片回鍋快炒,就成了一道美食。

回鍋肉取材頗為講究:四川本地土豬的「二刀肉」,配以郫縣豆瓣、甜醬、德陽醬油和香蒜苗,才算是名門正派。

雖然「回鍋肉」的誕生是不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們帶來的已無從可考,但說起另一道巴蜀人都非常熟悉的調料——郫縣豆瓣,它的誕生就與移民們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了。

王雨說,清初時,有一位福建省汀州永定縣的陳氏小夥子,入蜀途中,他賴以充飢的胡豆因進川後受到盆地潮氣侵蝕,發黴腐爛,不能食用。如果把生了黴的胡豆扔了,長途跋涉的途中將斷絕口糧。陳氏便把生了黴的胡豆置于田埂晾曬,又以鮮海椒拌而食之,竟無意間發現它色鮮味美。後來陳氏家族最終落戶於郫縣,而郫縣及周邊地區盛產胡豆和海椒。陳氏家族便年年如法炮製,產生了郫縣豆瓣,也為回鍋肉提供了鮮美的調料。

「川菜自古有之,但真正被重新振興直至發揚光大,與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代川菜的形成,得益於川地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形勢,也毀於戰亂。它的重新振興是清初施行的移民政策。「湖廣填四川」使得人口匯集,經濟恢復,各種口味雜糅,至清末達到鼎盛,並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川菜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劉雨濛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2020-12-24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入田間地頭書寫巴蜀大地新傳奇
    □成博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肖姍姍  在中國文學的版圖中,四川是一片沃土。家喻戶曉的歷史傳說、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色彩斑斕的山水田園……四川處處都有故事,處處都能成詩。
  • 日本科幻作家:《三體》在日本引發熱潮,日文版比英文版更傳神
    10月25-27日,第十屆華語科幻星雲獎超級盛典在重慶舉行。大會除邀請到了國內的科幻作者,還有來自日本的著名科幻作家參與其中,日本作家如何看待中國科幻呢?日本科幻作家、日本科幻協會前任會長藤井太洋講述了《三體》今年春天在日本發行後引起的風潮。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孫曉芬從省籍來說,我不是四川籍人, 祖先也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從漢民族的民系來說,也不是客家人在這期間結 集出版了散文集《方舟集》,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1999年7月,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新千年到來之際,《人民畫報》登載了《孫曉芬的新世 紀馬年感言:為西部吶喊!》這比較研究法取得大收穫,是我那時始料未及的。首部《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為暢銷書在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下,我進入到新的研究領域。
  • 古代巴蜀不分家,現在川渝一體化,為何當年四川與重慶要分開
    重慶位於四川東部地區,和四川山水相連,地域和經濟上有著剪不斷的聯繫,曾長期作為四川的重要城市,巴蜀不分家,可是為何要與大四川分開呢? 到了民國以後,巴蜀地區的人口得到恢復,龐大的四川省開始有些臃腫,不再適合巴蜀兩地的人口與經濟發展形勢,再次分家很有必要。
  • 四川人都想知道,「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到底在哪裡?
    要說到尋根,川渝兩地人民,一定會提到「湖廣填四川」。比如筆者,老家重慶彭水,聽老一輩人說我祖上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過來的,但江西什麼地方,真說不清楚,根本談不上去江西尋根問祖了。這兩年我的家族在族中長者的主持下修族譜,那可真是一個大工程,三代以上幾乎就找不著了。
  • 歷史上的巴蜀地區,為什麼到了今天,四川和重慶不在一起?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今天我們講述:歷史上的巴蜀地區,為什麼到了今天,四川和重慶不在一起?歷史上的巴蜀就是我們經常在歷史課本上所見到的一個名稱,就算是到了歷史上重慶就是我們所說的巴,但是成都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蜀,在歷史上的許多的時候其實都並沒有實際上真正的在一起過,大多數的時間其實都是獨立的分開的兩個不一樣的一個行政區劃。其實在歷史上是最重要的趨勢其實就是巴蜀地區大部分的時候其實都是分開的。
  • 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楊武能名重士林,「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落成
    楊老還是德國《華商報》《悅讀德國》專欄作家楊悅的父親。楊武能教授在巴蜀譯翁亭揭牌儀式上發表感言10月16日,「巴蜀譯翁亭」 揭牌儀式在重慶武隆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天衢公園隆重舉行。匾額和楹聯均由湖南書法家塗光明所題寫,其中匾額為篆字「巴蜀譯翁亭」,楹聯為「浮士德格林童話魔山,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和「翻譯家歌德學者作家,一世書不盡的傳奇」。這幅楹聯精煉地概括了楊武能教授的主要成就。嘉賓們觀看節目。前排左一為本文作者高關中先生,著有《巴蜀譯翁傳》。左二為馬來西亞著名作家、畫家朵拉女士。左三為《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作者周勵女士。
  • 央視紀錄片《大遷徙》來渝探尋"湖廣填四川"
    華龍網訊(通訊員 包俊) 探尋「湖廣人」遷徙蹤跡,記錄「填四川」歷史影像。央視人文紀錄片《大遷徙》攝製組近日來到重慶,先後前往湖廣會館和綦江縣東溪鎮,以紀實手法再現重慶在「湖廣填四川」那段歷史中的人文故事。
  • 四川大學VS重慶大學,一地巴蜀兩樣情,究竟哪家火鍋更正宗?
    成都和重慶,兩個相距不到三百公裡的西部核心城市,有著相近的區位優勢,相同的人文環境,還有兩所非常知名的代表大學。儘管成渝兩地分開二十餘年,但四川大學與重慶大學的情結依然斬不斷,分不開。二十三年了,成渝之間從味蕾之爭到性格之爭,再到大學之爭,大家彼此都不服輸。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講好抗疫故事 傳播抗疫力量——《巴蜀...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講好抗疫故事 傳播抗疫力量——《巴蜀史志》「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專刊出版 2020-05-29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本土紅色電影《東溪突擊》登上央視電影頻道,著名作家王雨為...
    近日,由重慶永尊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綦江區委宣傳部、區旅遊文化委等聯合攝製,上遊新聞影視中心協助拍攝的重慶本土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東溪突擊》登上央視電影頻道。11月27日,《東溪突擊》首映禮在重慶舉行時,影片就感動了不少觀眾,其中就包括了本土著名作家、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王雨。
  • 成渝地巴蜀情 重慶12個區縣組團到四川達州做文旅推介
    此次到四川達州做文旅推介,旨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大背景下,推動兩地更好的交流,文旅資源共享。」重慶市巫山縣文旅委黨委委員、執法支隊政委石燕在「成渝地.巴蜀情 2020重慶文旅達州推介會」上如此說道。
  •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詞》,當年曾流行傳唱於嘉慶年間的四川地區。這首曲詞當中,講述了四川當地一戶人家與多個省籍人家聯姻的故事,也從側面印證了清初時期,四川地區當年所經歷的一個大事件——湖廣填四川。         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四川絕對是一個很安逸的地方。
  • 重慶文旅亮相第七屆四川旅博會 助力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人民網樂山9月24日電 (王軍)9月24日至28日,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第六屆中國(四川)國際旅遊投資大會、第七屆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旅博會」)在四川樂山峨眉山市舉行。據了解,重慶現有A級以上旅遊景區255個,其中5A級9個,1個世界文化遺產,2個世界自然遺產。作為本屆旅博會的重頭戲之一,9月24日上午,「巴蜀區域合作文旅推廣活動」盛大舉行。活動上,「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遊走廊聯盟」、「大渡河風景道聯盟」正式成立。
  • 重慶文旅亮相第七屆四川旅博會 助力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據了解,重慶現有A級以上旅遊景區255個,其中5A級9個,1個世界文化遺產,2個世界自然遺產。作為本屆旅博會的重頭戲之一,9月24日上午,「巴蜀區域合作文旅推廣活動」盛大舉行。活動上,「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遊走廊聯盟」、「大渡河風景道聯盟」正式成立。
  • 巴蜀文化.神秘的漢中|四川的古老發展史
    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大致範圍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陝南、黔北、昭通、鄂西等地。主要有漢、藏、彝、苗、回等民族。其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歷史上,巴蜀地區、漢中地區和關中地區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必爭之地 。
  • 古巴蜀·新成渝·文化談①|周勇:千年巴蜀同根同源 形成文化共識...
    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將推出《古巴蜀·新成渝·文化談》系列訪談報導,邀請重慶知名專家和文化名人,追溯川渝兩地的文化根源,瞻望新機遇下的文化共贏。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25日6時訊(記者 康延芳 董進 李華僑)「重慶與四川,共同的文化基礎就是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是巴蜀文化中重慶的區域文化,是巴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洪洞縣大槐樹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 關起巫山峽 巴蜀是一家
    巴蜀是一種特定稱謂,今已分開說「巴」和「蜀」。通常解釋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區域稱巴,以成都為中心的區域稱蜀。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  「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如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