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前的重慶大地上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
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今(6)日,王雨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專訪,講述了這本長篇小說中所描繪的巴蜀大地發生的傳奇故事。
湖廣填四川如何進川?
多種方式入川 重慶是重要驛站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自古進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條艱險曲折之路。從清代初開始,綿延數十年,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從家鄉遠涉千裡,克服艱辛進入巴蜀大地的呢?
在小說《填四川》中,女主角寧徙一家人「數千裡跋涉,吃乾糧、舔鹽蛋、住巖洞、越崇山峻岭、走蠶蟲鳥道,萬般艱辛。」王雨說,這僅僅是移民們入巴蜀的一條路線而已,在清代,數百萬移民們從多條水、陸古道進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綿延後代。
自古就與水親近的人們,通過相對陸路較為好走的水路進入巴蜀地區是一個不錯選擇。
王雨說,由長江水路入蜀,移民沿著江漢平原,順著長江,穿過三峽,跋山涉水,進入重慶,分流到川西平原。從這條道路進入的移民,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落業的最多。這條水路從湖北進入最為方便,湖南次之。
廣東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到四川,不少是經過湖南,加入到兩湖入川的移民人流中,沿著長江水路入蜀,或由周邊旱路入蜀,所以由長江入蜀的移民為數最多。這些移民進入四川後,有的一次就選擇了滿意的落業安家之地,有的經過兩次、三次甚至四次的再遷居才安居下來。
除了水路之外,移民們還通過幾條古驛道進入巴蜀地區。
王雨說,因為移民們所在家鄉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對陝西、甘肅、貴州等地的移民來說,陸路是他們最近的選擇。
東鄉縣(今宣漢縣)是陝西進入川東北的一個門戶,東鄉與達縣相鄰,移民遷來後「佔地報畝,成為花甲(亦稱飛地)」。這些「花甲」,都是當時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業較多的安身之處。有的移民進入川北後,再遷移進入四川盆地,因此,從陝西旱路南下進入四川的移民人數居第二位。
移民進入巴蜀最險要的一條道路,要數川黔古道了,廣東、湖南(接近貴州的地區)和貴州本省的移民,從黔省旱路入川。這裡道路甚為艱險,跋山涉水,十分辛苦。有移民高峰時期的部分統計: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十三年(公元1748年),「廣東、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口」,五年中經黔赴川移民人數平均每年近五萬人,他們從這條路進入四川東南部和川南。
移民們如何擇地而居?
官府懸掛招民旗請他們留下治川
面對廣袤的巴蜀大地,移民們以什麼條件作為自己落戶生根的依據呢?難道僅僅是代代相傳的傳說中,那些神怪離奇的故事嗎?
王雨經過多方查閱史料,將官府懸掛「招民旗」的歷史實證,搬入了文學作品之中。
小說中,王雨寫道:「如同前面所經過府縣一樣,老遠就可以看見城頭高懸的招民旗,內容大同小異。這榮昌縣的城門上掛的是:『插起招民旗,自有墾荒人』、『奉旨招民填四川治川』、『榮昌縣乃進川必經之地,懇請移民留下治業』、『榮昌水肥土沃,任由諸君開墾』、『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旗幡。」
王雨說,這樣的「招民旗」多出自《榮昌縣誌》,反映了當地官府為了留下移民所花費的心思,「它們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廣告,從各個方面吸引著從此經過的移民們留下安居樂業。」
時隔數百年,招民旗已不見蹤影,但各種移民落地生根的美麗傳說,卻代代相傳下來。
「我在榮昌路孔鎮時,就時常聽到當地居民們說起自己先輩選擇榮昌作為家鄉的傳說、故事。」王雨說,他將這些美麗的傳說搬入了小說中,因此小說裡的寧徙選擇路孔鎮落戶的最終原因,就是因為自己隨身攜帶的青花瓷碗,落在了古鎮旁蜿蜒而過的瀨溪河裡。
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
經典的郫縣豆瓣系移民一手炮製
大量移民的進入,帶來的不僅是人丁的興旺,還有各地不同的飲食風俗。現在川渝兩地人們愛吃的回鍋肉,有人說,就是清初之時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們發明的。清初之際,湖廣填四川而來的背井離鄉之民,每逢年節要煮大塊肉祭祖。祭過了,東西不能浪費,煮肉湯裡下點蘿蔔白菜,肉塊切片回鍋快炒,就成了一道美食。
回鍋肉取材頗為講究:四川本地土豬的「二刀肉」,配以郫縣豆瓣、甜醬、德陽醬油和香蒜苗,才算是名門正派。
雖然「回鍋肉」的誕生是不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們帶來的已無從可考,但說起另一道巴蜀人都非常熟悉的調料——郫縣豆瓣,它的誕生就與移民們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了。
王雨說,清初時,有一位福建省汀州永定縣的陳氏小夥子,入蜀途中,他賴以充飢的胡豆因進川後受到盆地潮氣侵蝕,發黴腐爛,不能食用。如果把生了黴的胡豆扔了,長途跋涉的途中將斷絕口糧。陳氏便把生了黴的胡豆置于田埂晾曬,又以鮮海椒拌而食之,竟無意間發現它色鮮味美。後來陳氏家族最終落戶於郫縣,而郫縣及周邊地區盛產胡豆和海椒。陳氏家族便年年如法炮製,產生了郫縣豆瓣,也為回鍋肉提供了鮮美的調料。
「川菜自古有之,但真正被重新振興直至發揚光大,與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代川菜的形成,得益於川地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形勢,也毀於戰亂。它的重新振興是清初施行的移民政策。「湖廣填四川」使得人口匯集,經濟恢復,各種口味雜糅,至清末達到鼎盛,並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川菜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劉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