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楊武能教授
「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落成揭牌
文/高關中圖/張曉暉
「巴蜀譯翁」就是著名的德語文學翻譯家楊武能教授,他在德國僑界也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是通過他的譯作了解德語文學,進而了解德國的社會和文化。楊老還是德國《華商報》《悅讀德國》專欄作家楊悅的父親。
楊武能教授在巴蜀譯翁亭揭牌儀式上發表感言
10月16日,「巴蜀譯翁亭」 揭牌儀式在重慶武隆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天衢公園隆重舉行。重慶市武隆區、區政府負責人及參加「2019世界華裔文藝家重慶•武隆•仙女山採風活動」的各國華裔文學藝術家25人,還有四川省和重慶市的部分著名文藝家出席了揭牌儀式。
當年逾八旬的楊武能和武隆區委宣傳部石部長拉下「譯翁亭」紅綢緞時,全場歡呼祝賀!
武隆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石強楨在揭牌儀式上發表講話,高度稱讚楊武能教授長達一個甲子的學術生涯,不愧為「武隆之子,華夏之光」(周勵語)
武隆區宣傳部長石強楨與楊武能教授共同為巴蜀譯翁亭剪彩
「巴蜀譯翁亭」是一座中國傳統樣式的亭閣。匾額和楹聯均由湖南書法家塗光明所題寫,其中匾額為篆字「巴蜀譯翁亭」,楹聯為「浮士德格林童話魔山,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和「翻譯家歌德學者作家,一世書不盡的傳奇」。這幅楹聯精煉地概括了楊武能教授的主要成就。
嘉賓們觀看節目。前排左一為本文作者高關中先生,著有《巴蜀譯翁傳》。左二為馬來西亞著名作家、畫家朵拉女士。左三為《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作者周勵女士。後排左一為楊武能教授長女、德國《華商報》專欄《悅讀德國》欄主楊悅女士。
祖籍武隆的楊武能教授,長期在位於重慶的川外和位於成都的川大工作,故號「巴蜀譯翁」。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恆,以非凡的毅力和精力,譯介德語文學,迄今出版各種版本的譯著100餘種。而且譯的都是名著、經典,譯著字數達六、七百萬。11卷本的《楊武能譯文集》,乃集其大成,使他成為第一位健在時即出版十卷以上大型個人譯文集的文學翻譯家。他主編和擔任主要譯者的14卷精裝本《歌德文集》是中國第一套大型歌德文集。目前正在陸續出版多達20卷的《德語文學精品•楊武能譯文集》,以及6卷論著創作,楊武能全集總共超過26卷,逾千萬字。楊教授翻譯成就最為輝煌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和《少年維特的煩惱》等歌德作品、《格林童話 》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馬斯·曼的名著《魔山》。
與會嘉賓在巴蜀譯翁亭前合影留念。前排右四為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吳立楊先生。他與徐煒先生(右五)專程從成都趕來參加揭牌儀式。
楊武能教授在答謝講話中強調感恩,他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祖父是農民,父親是工人。在舊社會,他自己上了幾年小學,就因家貧而失學,是新中國為他帶來了人生的轉折,靠助學金上完中學大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歌德研究學者和作家。
去年,楊教授榮獲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楊武能教授在促進中德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架起了一座橫跨中德的文化交流橋梁。他的成就在德國同樣得到高度的讚賞。2000年他榮獲德國總統頒授的德國「國家功勳獎章」,2001年獲得終身成就獎性質的洪堡學術獎金,2013年又在德國獲得世界歌德研究領域的最高獎——歌德金質獎章。這樣楊教授就成為迄今為止獲得這三大獎項的唯一中國學者。楊老的經歷和成就,不愧是一部「一世書不盡的傳奇」。
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陳瑞琳老師代表海外嘉賓發表精彩演講
武隆地靈人傑,當地有感於由武隆山區窮苦山民人家走出的武能先生為家鄉帶來的榮耀,於武隆仙女山為武能先生建亭勒碑,亭名「巴蜀譯翁亭」。據悉,由政府部門為健在的文化人打造紀念亭閣在國內尚屬首次。楊武能教授在答謝發言中透露,操辦方主張亭名為「譯翁亭」,但是被武能先生堅決否定,蓋因「譯翁亭」與安徽滁縣「醉翁亭」發音相近,而武能先生謙卑地認為自己的成就並不足與文豪歐陽修相提並論。
演講結束後,陳瑞琳老師贈送楊武能教授古牌「師寶」。兩代學人親切交談。
參加仙女山採風的德國華文作家兼記者孫小平博士認為:「大凡嘗試或從事過翻譯的學子無不有體會,翻譯就是一種文學創作,唯與單語文學創作相較,翻譯更見語言的功底,更要求心智的定力和性格的毅力。古時科舉有十年寒窗苦之說,武能先生苦熬過的豈止是十年,而是堅守了逾半個世紀。先生用筆聚攏了兩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若論成就決不遜色於歐陽修。」
揭牌儀式之前,重慶市雜技團的青年演員為參加儀式的來賓們表演了精彩的雜技和魔術節目。
楊武能教授特邀重慶雜技團在揭牌儀式開始前表演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與會嘉賓目不轉睛地觀看重慶雜技團帶來的魔術表演。前排左一為著名書法家徐煒先生;前排右一為重慶陽光童年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塗光明先生;前排右三為主持揭牌儀式的武隆區委常委周光先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註:本文版權屬於德國《華商報》,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需與本公眾號聯繫,並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 「德歐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