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2020-12-10 澎湃新聞

最近,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集外譯文收入馮至發表過,但生前未收入其各類選集的譯文,包括短篇小說、凡·高書信、克爾凱郭爾隨感等。

馮至曾被魯迅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是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奠基人,先後曾在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後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

近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馮至先生的大女兒馮姚平,世紀文景總經理姚映然,學者陳眾議、梁展、李敬澤、張輝、黃燎宇、李永平、李士勳等參與了分享。

《馮至譯文全集》專注德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為漢語注入了一種現代的抒情的語言和方式馮至的一生著述廣博,兼有多重身份,是詩人、學者,同時也是重要的翻譯家。但或許是詩人和學者馮至的成就太過突出,掩蓋了譯者馮至的光芒。馮至的譯作雖然曾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成長,開啟了中國德語文學譯介的新局面,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研究。

在李敬澤看來,馮至先生那一代的翻譯家很了不起。「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翻譯家從佛教傳入,他們的翻譯,對建構漢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以來,到了馮至先生他們這一代翻譯家,絕不僅僅是翻譯,他們通過翻譯參與建構了現代漢語。某種程度上講,我有時候看馮至先生的這些譯文,他的這些詩,我感覺恐怕還不能夠,現在我們從學術的角度來看,也不能夠簡單把它認為就是從這翻到那,現在每年汗牛充棟,那麼多的翻譯作品,但是對馮至先生他們那一代人來說,在他們從德語到漢語的這個過程,我覺得也是一個建構現代漢語的過程。馮至先生從德國浪漫派一直翻到現代主義,這麼翻的時候,實際上是為漢語注入了一種現代的抒情的語言和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一代翻譯家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他說道。

「虛懷若谷」,是馮至留給他人的一個深刻印象。馮至的大女兒馮姚平說,父親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翻譯家。他說,「我不是那種掌握熟練翻譯技巧的翻譯家。跟我的愛好有一定的距離的作品,硬著頭皮去翻譯,往往是失敗的。」他認為翻譯外國文學的目的從積極方面而言是「豐富自己,啟發自己」,從消極方面則是「糾正自己」。從這一匣書可以看出,他的譯作並不多,卻都是本著這一原則完成的。

「作為『五四』時代成長起來的文學青年,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在繼承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外來的養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新文學作品。他切身體會外來養分的重要,所以從青年時代就積極,甚至是迫切地把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來。他到德國留學讀到裡爾克的著作,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但是現在我因為內心的需要,我一字不苟地翻譯他致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在這十封信裡我更親切地呼吸著一個偉大的詩人的氣息。我譯它出來,我赤誠地給中國的青年;我只恨我在20歲上下的時候無人把這樣好的東西翻譯給我。』讀裡爾克使他感到終於找到理想的詩,理想的散文,也看到理想的人生。裡爾克的一些話擊中他的要害,使他比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他決心研究裡爾克,虛心向他學習。雖然由於客觀原因研究工作沒能繼續下去,但裡爾克對他做人和作文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幾乎停滯了10年的創作之後,我們從他40年代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及一些雜文中可以看出,他的風格變了。他觀察、體驗,懂得了寂寞同忍耐,嚴肅認真地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從婉約的抒情變為富於哲理的沉思。」她說道。

馮至在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頒獎儀式上朗誦自己的十四行詩《威尼斯》。既受時代氛圍決定,也更折射了自我的精神探索李敬澤認為,馮至先生這一代翻譯家的翻譯是和他們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自己生命的困惑、和自己在歷史和時代中的境遇是息息相關的。「不是說我有個工作,我要翻譯一下,或者這個作品在文學史上很重要,我要翻譯一下,實際上都是有一種心靈的呼應,是我的境遇、我的心靈有呼應。包括他30年代翻裡爾克,我覺得一定是和他當時的困惑,包括魯迅寫的那一代年輕詩人、年輕的文學者們的困惑,在裡爾克那裡得到了一種呼應。」

「他70年代翻《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我這次查了一下,他是1973年翻的,馮至先生在1973年,當他翻《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時,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學作品翻過來,他的情懷,他對時代的感受,都在裡面。現在有一種說法,潛在寫作,像《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也構成一種潛在寫作,也是一種拐著彎的方式,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表達他對時代、對生命那種難以言喻但實際上心裡很想表達的東西。」他說道。

張輝也認為馮至的譯文選擇,似乎並不是隨機的。他的譯文既有受時代氛圍決定的方面(如翻譯海涅、布萊希特),也更折射了他的自我精神探索,以及對他對所處時代、對現代性的反思——乃至歌德和尼採意義上「克服」。這些譯文,也是他觀察世界、表達自我的另一種方式。似乎間接但極豐富。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在1937年所寫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的前言中,他說,「人們愛把青春比作春,這比喻是正確的。可是彼此的相似與其說是年輕人的晴朗有如春陽的明麗,倒不如從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長,更像那在陰雲暗淡的風裡、雨裡、寒裡演變著的春」(卷二第225頁)。如果聯繫他在給楊晦的信中對「寂寞與忍耐」的強調,對動物性自我與植物性自我的區分(為此,他甚至要改回原名「馮承植」),聯繫他所格外喜愛的裡爾克的詩句:「他們要開花, 開花是燦爛的;可是我們要成熟,這叫做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我們無疑多少可以看到一個不同於時流、不同於現代思想主流的馮至。在這樣的上下文中,我們或許更能理解馮至為什麼要在1940年代翻譯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顯然,我們不應該忽視,在席勒那裡,希臘是現代的對照,審美、遊戲衝動等等也是現代精神的對照,批評性的存在。」

永遠的伴侶,夫人姚可崑曾與馮至合譯《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他的根本精神融匯到了杜甫張輝認為,從這些譯文,我們可以看到德語詩人,特別是裡爾克、歌德,在他的精神嬗變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個過程,很自然地也讓我們想到他由早年喜歡晚唐詩到熱愛杜甫的另一條並行的精神線索。

在回憶馮至時,李士勳提到他當年在離開外文所的時候,馮至送給他四句詩,「『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回萬古春。』原文是『山歸萬古春』,馮先生給我寫的是『回』字,這兩個字意義是一樣的。這四句詩贈給我,而且寫了幾句話,我非常喜歡杜甫的這四句詩,他透徹地說明了變與不變的關係。這四句詩馮先生贈給我,意義深遠,而且寄託了他對我的希望,我也牢記在心,心裡也給了一個承諾,無論今後的工作有樣的變動,我絕不會放棄德國文學,我的後半生也證明了我遵守了這個諾言。」

李敬澤也談到了《杜甫傳》對他的影響,「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我相信是很多普通的讀者,像我這樣,是通過馮至先生的《杜甫傳》認識杜甫的,直到現在,我前幾天剛去四川,剛去杜甫草堂,杜甫草堂賣的主要的紀念品就是《杜甫傳》。」

「馮至先生自己是個詩人,他又是一個德國文學研究者,他是從歌德浪漫派譯到裡爾克,這麼一路譯下來。最後在他的身上,他的根本精神上,最後是融匯到了杜甫這裡。我看文景的微信公號上,有一個馮至先生譯列德爾的詩,這個我以前還真沒看過。但是我一看我就覺得列德爾這個詩寫的幾乎就是杜甫,當馮至先生這麼譯的時候,我覺得他幾乎就是杜甫。『我愛那樣的人,在他高高的額上,/紋理地刻畫出生命的清秋,/他沉沉地負擔,深深地忍受,/沒有一點兒虛偽閃自他的明眸。』我覺得完全寫的就是杜甫。我們討論的既是作為翻譯家的馮至先生,也是作為詩人的馮至先生,也是在他的身上融匯了歌德的精神、裡爾克的精神,所有這些精神融匯於杜甫精神的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翻譯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作為詩人,他被魯迅先生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詩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徵主義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成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作和裡程碑;作為學者,他對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日耳曼學者;作為翻譯家,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他也決不搶譯,儘管他念念不忘翻譯《浮士德》,但當他聽說已經有人在譯,便馬上宣布放棄。馮至先生的學者風範,影響了德語翻譯界幾代人,這一領域迄今未發現讓人詬病的典型。50年代後期,德語翻譯界湧現出一位後起之秀——錢春綺。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的海涅《詩歌集》《新詩集》《羅曼採羅》。
  • 在外國文學研究界,馮至是公認的一面大旗,魯迅用一個「最」評價他
    他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寫的《杜甫傳》至今仍是杜甫草堂重要的紀念品。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最早將世界級的現代詩人裡爾克介紹給中國讀者。
  • 他說人生最難得到的是「自知之明」,譯著等身卻從不以翻譯家自稱
    ,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日耳曼學者;作為翻譯家,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就是馮至先生。日前,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是馮至先生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儘管譯著等身,馮至卻從不以「翻譯家」自稱——「我只是德國文學豐饒領域中的『導遊者』」。
  • 季羨林:同馮至先生相處,使人如坐春風中
    馮至譯文全集作者: [德]歌德、[德]海涅、[奧地利]裡爾克 等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譯者: 馮至出版時間: 2020-10初識浪漫派1905年,馮至出生於直隸省涿州(現屬河北省涿州市)一個破產的鹽商之家,原名叫作馮承植
  • 「德語翻譯家」張玉書,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1月6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發文稱,「他為我們打開德語文學世界的一扇窗,翻譯大量海涅、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他的去世是中國文學翻譯界的重大損失。」為茨威格「正名」的翻譯家1934年的上海,黃浦江上船隻川流不息。這一年,張玉書出生。此後數年,他接受了西式教育。1953年,張玉書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學習。四年後,留校任教。
  • 魯迅眼中堅韌的詩人翻譯家,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在1920年代,馮至主要關注德國浪漫派的作品,他翻譯歌德、海涅、萊瑙的詩,翻譯海涅的《哈爾次山遊記》,寫文章介紹霍夫曼、克萊斯特、裴多菲,並吸收外來的養分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從早期的抒情詩裡可以看出他的創作與翻譯如何互相轉化,相輔相成。但即使在早年部分譯詩中,馮至仍顯示出獨具一格的沉靜悠遠。
  • 波斯文學翻譯與研究在中國
    巴哈爾與拉胡蒂都是伊朗現代著名左翼詩人,他們具有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詩歌成為翻譯介紹的重點。另外,《譯文》1957年第8期、1958年第9期闢有「波斯文學專輯」,刊發作品皆譯自俄語和英語;《譯文》1958年第10期刊發了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學者戈寶權譯自俄語的《魯達基四行詩十章》。這個階段在波斯文學研究方面,主要是上述譯著、譯文前後以序跋為代表的介紹性的文章。這些文章在深度方面雖然有一定的欠缺,但起到了拓荒的作用,為中國讀者了解豐富的波斯文學提供了信息。
  • 中國學者共同紀念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和翻譯家戈寶權
    這是中國翻譯家戈寶權和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的心靈碰撞,超越了時間與空間。27日,「紀念烏克蘭著名詩人謝甫琴科誕辰200周年暨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戈寶權誕辰100周年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塔拉斯·謝甫琴科是烏克蘭著名詩人和藝術家,被譽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建立者。
  • 著名翻譯家榮如德譯文全集出版,曾翻譯《霧都孤兒》《動物農場》
    南都記者獲悉,俄語文學翻譯大師榮如德的譯文全集《榮如德譯文集》(全十五卷)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為該出版項目的第二套全集作品。《榮如德譯文集》共十五卷,幾乎囊括了榮如德先生一生翻譯的所有譯著作品,橫跨俄語、英語兩大世界文學大陸,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奧威爾、王爾德等世界公認的經典作家,同時還有蘇聯時期的許多優秀作品,涉及小說、戲劇、童話故事等多種體裁。
  • 德語翻譯公司,專業德語翻譯服務,海歷陽光德語翻譯公司
    海歷陽光翻譯的德語翻譯質量控制程序主要有以下四項:最好的專業德語翻譯團隊海歷陽光翻譯擁有專業化、系統化的德語翻譯團隊,積累了在多個領域中的豐富經驗,所有受僱的譯員均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其專長的領域, 具備專業資歷(其中包括NAATI
  • 15載光陰「打撈」 翻譯家周作人
    迄今最完整的《周作人譯文全集》近日出版早在上世紀20年代,周作人就以翻譯家行名文壇,被譽為中國古希臘文學翻譯的「開創者」。他翻譯的伊索寓言集、希臘神話、安徒生童話,體現出一代散文大家的譯筆風採,不少譯作至今仍無可替代譯本。作為散文名家的周作人,知者甚眾。
  • 年末薦書:才子王佐良的英國文學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譯文中的「傅彩」作「敷彩」,對應ornament。這個原詞是裝飾之意,翻作敷以彩飾,不得不令人嘆絕。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
  • 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楊武能名重士林,「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落成
    >「巴蜀譯翁」就是著名的德語文學翻譯家楊武能教授,他在德國僑界也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是通過他的譯作了解德語文學,進而了解德國的社會和文化。匾額和楹聯均由湖南書法家塗光明所題寫,其中匾額為篆字「巴蜀譯翁亭」,楹聯為「浮士德格林童話魔山,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和「翻譯家歌德學者作家,一世書不盡的傳奇」。這幅楹聯精煉地概括了楊武能教授的主要成就。嘉賓們觀看節目。前排左一為本文作者高關中先生,著有《巴蜀譯翁傳》。左二為馬來西亞著名作家、畫家朵拉女士。左三為《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作者周勵女士。
  • 愛看外國文學名著?那些陳年的翻譯工作就像走鋼絲
    蒯斯曛、包文棣和孫家晉都成為「叢書」的編委會委員。編委會每年要開一兩次會,會上能接觸國內第一流的外國文學專家學者,擴大了譯者隊伍。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譯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以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社會科學和出版外語教材為主的專業出版社,稱上海譯文出版社,孫家晉擔任社長,郭振宗任外國文學編輯室的編輯。
  • 建國後國內德語界最大翻譯工程《歌德全集》將啟
    《歌德全集》翻譯周六啟動  計劃出版的《歌德全集》中譯本規模預計在3000萬字左右,約40至50卷。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德語界最大的翻譯工程,該項目立項獲批是在去年11月,資助金額達80萬元人民幣,為人文社科領域資助額度最高的項目等級。  歌德是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上半葉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上世紀20年代,郭沫若就提出,希望整合翻譯力量、在國內出版歌德全集中譯本。直到將近100年後,一代翻譯大家的學術夙願才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 專家縱論翻譯界弊病 文學翻譯界面臨「青黃不接」
    在1月29日舉行的紀念蕭乾誕辰95周年暨《蕭乾譯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說,「蕭乾在中西文化樞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把世界的精華貢獻給中國,又把中國的精華貢獻給世界。譯著《尤利西斯》是他翻譯生涯裡的一個高峰,同時表現了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思潮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和胸懷。他的翻譯,不僅是文字上的真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真實。」
  • 著名文學翻譯家張玉書逝世 曾翻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封面新聞訊(記者 張杰 )1月6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曾翻譯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著名文學翻譯家、北京大學張玉書教授,於2019年1月5日13點57分在北醫三院重症監護室昏迷數日後血壓急降,心率消失,安詳離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