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眼中堅韌的詩人翻譯家,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2020-12-06 澎湃新聞

文學報 

1935年,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第一部大型選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在《小說二集》序言中,魯迅對「覺醒起來的智識青年」的創作有一針見血的批評,他們困厄於周圍的黑暗,又受到西方十九世紀末頹廢文學的影響,精神上找不到出路,「玄發朱顏,卻唱著飽經憂患的不欲明言的斷腸之曲」。

唯獨對一位年輕人,魯迅顯示出格外的青睞,不僅盛讚他是「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對他所在的社團也不吝褒揚:淺草社的季刊「每一期都顯示著努力」,「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沉鍾社則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

這個少負盛名的年輕人,就是馮至。

1925年夏天,21歲的馮至與楊晦、陳翔鶴、陳煒謨創辦《沉鍾》周刊,自己組稿、編輯後送北大印刷廠排印。時人稱為「沉鍾社」。年輕人辦刊談何容易,彼時《沉鍾》在文藝界默默無名,若干年後,馮至在《自傳》中寫道:「每期都像沉在深淵裡的鐘一樣:發出聲響,聽不到一點回音。」《沉鍾》周刊出版了10期後便停刊了。

但這個聲響被魯迅聽到了。1926年8 月,在魯迅支持下,《沉鍾》半月刊創刊,由北新書局出版,刊物一直持續到1927年初北新書局遷滬。

在1920年代,馮至主要關注德國浪漫派的作品,他翻譯歌德、海涅、萊瑙的詩,翻譯海涅的《哈爾次山遊記》,寫文章介紹霍夫曼、克萊斯特、裴多菲,並吸收外來的養分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從早期的抒情詩裡可以看出他的創作與翻譯如何互相轉化,相輔相成。但即使在早年部分譯詩中,馮至仍顯示出獨具一格的沉靜悠遠。

翻譯事業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和研究生涯,傾注著他的熱情和生命,更和他的人生際遇相交織,映照著他的人格魅力。近期,「德國文學導遊者」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數種譯作絕版重現。

馮至譯文全集

[德]歌德、[德]海涅、[奧地利]裡爾克 等 / 著

馮至 /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0年10月

閱讀他的翻譯,讀者也會好奇他對翻譯的觀念和看法如何與時代貼合。今天夜讀,來自馮至寫於1943年的文章《工作而等待》,當時他讀到來自英國詩人奧登中國行的詩歌,他再次談論起了自己摯愛的裡爾克詩歌,鼓勵那些在戰爭後方的青年與中年,帶著工作與希望等待一個勝利後的中國。

馮至

工作而等待

在我們抗戰的第二年,英國詩人奧登因為同情中國來到武漢,那正是前線不利、武漢岌岌堪危的時刻,他當時寫了一些詩,其中有一首十四行,卞之琳曾經把它譯成中文:

當所有用以報告消息的工具

一齊證實了我們的敵人的勝利;

我們的稜堡被突破,軍隊在退卻,

「暴行」風靡像一種新的疫癘,

「邪惡」是一個妖精,到處受歡迎;

當我們悔不該生於此世的時份:

且記起一切似被遺棄的孤靈。

今夜在中國,讓我想起一個人,

他經過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

直到在繆佐他顯了全部的魄力,

一舉而叫什麼都有了個交代:

於是帶了完成者所懷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裡走出去撫摩

那座小古堡,當一個龐然的大物。

奧登在武漢的任何一個旅館裡的燈光下會「想起一個人」,這個「想起」使我感到意外地親切。第一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的命運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分擔著;第二因為他所想起的那個人正是我10年來隨時都要打開來讀的一個詩人,裡爾克。我從這人的作品中得到過不少的啟發,他並且指示給我不少生活上應取的態度。現在來了一個第三國的詩人,他居然把中國的命運和裡爾克融會在一首美好的十四行裡,這能說只是詩人的奇異的聯想嗎,也許裡邊不是沒有一些夙緣。

中國對於這個奧地利的詩人是一個遼遠的世界,除卻李太白的名字和磁茶杯外,在他的集子裡找不到什麼關於中國的事;他是一個純粹的歐洲人,他不像他同時代的一部分詩人、畫家,每每遠渡重洋用異鄉的色彩不著實際地煊染他們的幻想。裡爾克的詩,由於深邃的意念與獨特的風格就是在他的本國也不是人人所能理解的,在中國,對於裡爾克的接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竟有人把中國和裡爾克這兩個生疏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也許最生疏的事物在生命的深處會有時感到非常的親切吧。

人需要什麼,就會感到什麼是親切的。裡爾克的世界使我感到親切,正因為苦難的中國需要那種精神:「經過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到在繆佐他顯了全部的魄力,一舉而叫什麼都有了交代。」這是一個詩人經過長久的努力後的成功,也就是奧登對於中國的希望。

裡爾克在他「10年的沉默」之前,就寫過這樣的詩句:

……他們要開花,

開花是燦爛的,可是我們要成熟,

這叫做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

這裡很顯著地表明了詩人所決定的態度,他與熱鬧的世界判然分離了。至於他沉默的時期,正是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戰中間和戰前戰後,他看著世界一切都改變了形象,他在難以擔受的寂寞裡,深深感到在這喧囂的時代一切的理想都斂了蹤跡,再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但是他銳利的目光無時放鬆時風的轉變,他只向他的友人們傾吐他的關懷。他的信札集,在戰時和戰後那幾年內,成為最能感人的一部分。在1915年的一封信裡,他寫道:

在城市中有多少曲飾,多少最壞的消遣,

……被貪求獲利的文藝和可憐的劇院所支持,

被報紙所諂媚。……惡劣的謊語自一年以來的

確常常成為真正發生的事件的原因了,幾百的

謊語在世界上製造出幾千的事實,於是那不斷

發生的崇高的、犧牲的、果敢的事都被編入可

憐的虛偽混濁中了……

這是一個真偽混淆的社會,他希望這混飩的狀態能夠在偉大的人物的面前澄清一些。但是他所最推崇的兩個同時代的人,法國的雕刻家羅丹和比利時的詩人凡爾哈侖,據由戰線的西邊輾轉傳來的消息,他知道,他們都在這時期內與世長辭了。他證實了這些消息以後,在1917年感慨地寫給他的夫人:

若是這可怕的硝煙(戰爭)消散了,他們

將不再存在,他們將不能協助人們重新建設和

培育這個世界了。

世界在紊亂著,而在這紊亂的世界能夠指給人一些方向的人正在這時死去了,這有多麼使人悲痛!歐洲經過四年的混戰,停戰後一般的情形比戰時更為紊亂,更為龐雜,他在1919年向一個女友表示他的熱望:「在這樣多的顛覆、囂雜、惡意的傾軋之後,並沒有從事於真實地改變和革新的意志,這意志,人們早就應該準備著分擔合作了。」

這是他在戰時和戰後所有的心情,外邊任何一件不合理的事都會成為他深切的痛苦。但是他在外界不願顯露,他隱伏著,只暗自準備將來的偉大工作。1918年,奧地利政府因為他過去的文藝上的貢獻曾經頒給他獎章和獎狀,他拒絕了。他在12月17日上的呈文,讀起來也非常感人:

具呈人於本年五月,展讀報紙,知將承受

一最高之褒揚,當時曾決定,不擬接受:因彼之

心意從來如此,即規避任何頒獎之勳章。但當時

友人促其注意,因彼正服務於陸軍協會,應無權

予以拒絕。

今具呈人已收到頒贈獎狀及勳章之正式公

文,彼在此具有根據其信念行事之自由:因此望

能準許將勳章及一切附帶之文件向頒發處退還。

具呈人實為冒昧,人將視此行為為缺乏恭

順;惟彼之拒不接受只由於維護其個人之信念;

蓋其藝術工作絕對使其渡『不顯著』之生活也。

不顯著地生活著,也正是前邊所引的那三行詩裡所說的「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當他早期的作品在戰壕裡被許多青年人誦讀時,他個人早已在紊亂的時代前退卻了。如果沒有那些信札傳下來,人們會不知道這些年的歲月他是怎樣渡過的;現在卻從這些信札裡知道,他當時對於人類所有的關懷並不下於指揮三軍統帥在戰場上所用的心機。在戰後,他懷著那個「從事於真實地改變和革新的意志」,經過長久的彷徨和尋索,最後在瑞士繆佐地方的一座古宮裡,在1922年,一舉而完成那停頓了10年的巨著,《杜伊諾哀歌》,同時還一氣呵成寫了一部《十四行致莪爾菲斯》,10年的沉默和痛苦在這時都得到升華,一切「都有了個交代」。這兩部詩集成為20世紀——至少是前半世紀——文藝界的奇蹟,顯示著一種新的詩風。如今,裡爾克早已死去了,他的詩、他的信札,卻不知教育了多少青年,而他的名聲也一天比一天擴大,由歐洲的大陸而英國,由英而美,一直波及我們東方,甚至奧登在武漢的中心,有一天夜裡會想到他。

現在距離奧登寫那首十四行的時候轉眼又是五年了。在這五年內,我們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是我們當時所熱望的,所想像的,如今有些事漸漸具體化了,把握得住了;失敗,我們不能不承認,在一般的社會裡顯露出道德崩潰的現象。在這局面下,有人過分樂觀,覺得一切都會隨著抗戰勝利而得到解決;有人在悲觀,幾年的流血並沒有把人心洗得清潔一些,一切反倒越攪越混濁了,他們看著這情形,感到激憤,他們擔心戰後的社會裡有許多事怕會更難收拾,恐怕需要比抗戰還要艱巨的努力。在談到這些問題時,我常常想到另一個英國人所說的一句話。在民國10年的一個夏夜,北京大學大禮堂裡聚集了許多青年,在送別羅素的集會上聽取這個英國的思想家的臨別贈言。那時我還是一個沒有走進大學門口的學生,也坐在人群中間傾心靜聽。那晚羅素說了些什麼話,如今已經記不清,但是其中有幾句卻始終沒有忘記,而且現在越想越有意義了。他說,中國這樣大,人口這樣多,其中只要能有1000個真實努力工作的人,中國就會有辦法。現在,22年的歲月悠悠地過去了,當時參加過這個聚會的青年,如今多是40左右的壯年,分散在這廣大國土的許多地方,回想起來,不無一些傷感。但是中國之所以能夠有今日,大半還是多虧在這20年內不缺乏真實努力工作的人。我們只希望這些人的數目能夠增加。

1920年,羅素(前排右一)與中國學人的合影

我們不要讓那些變態的繁華區域的形形色色奪去我們的希望,那些不過是海水的泡沫,並接觸不到海內的深藏。我們應該相信在那些不顯著的地方,在不能蔽風雨的房屋裡,還有青年——縱使是極少數——用些簡陋的儀器一天不放鬆地工作著;在陋巷裡還有中年人,他們承襲著中國的好的方面的傳統,在貧乏中每天都滿足了社會對他提出的要求。他們工作而忍耐,我們對於他們應該信賴,而且必須信賴,如果我們不對於中國斷念。無視眼前的困難,只捕風捉影地談戰後問題,有些近乎痴人說夢,但真正為戰後作積極準備的,正是這些不顧時代的艱虞、在幽暗處努力的人們。他們絕不是躲避現實,而是忍受著現實為將來工作,在混飩中他們是一些澄清的藥粉,若是混飩能夠過去,他們心血的結晶就會化為人間的福利。到那時他們也許會在夜裡走出去,撫摩他們曾經工作的地方,像是「一個龐然的大物」。

寫於1943年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歷史資料、出版書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魯迅眼中堅韌誠實的詩人翻譯家,他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趙振江在詩歌的內部、根部浸潤之深,領悟之透,早就抵達一名優秀詩人的高級水準。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俄譯本《阿Q正傳》的誕生:王希禮翻譯魯迅名著
    1925年春天,王希禮被分派到以斯卡洛夫為團長的蘇聯軍事顧問團,來到開封的國民二軍中開展軍事顧問工作。就在王希禮抵達開封不久,曹靖華也受李大釗派遣,回到第二故鄉開封,在蘇聯軍事顧問團當翻譯。  革命把王希禮和曹靖華首先連在了一起,就這樣,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在開封保定巷6號大院他們工作的地方相識了,一個通俄語兼懂漢語,一個通漢語兼懂俄語。
  • 祭裴多菲逝世170年:為了自由他與嬌妻訣別,被魯迅譽為摩羅詩人
    19歲的裴多菲在當時最有影響的雜誌《雅典娜神廟》上發表了《酒歌》,這首詩使裴多菲聲名鵲起,但卻未能改善他的生活。裴多菲不得不再次考慮劇團的工作,儘管這被他父親明確反對。在一封給朋友的心中,裴多菲這樣寫道:我的這一步可能會使我的父母心碎,可我沒有其它辦法。我必須去當演員,沒有別的出路。且看命運將給予我什麼吧!我的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每天的麵包(如我去當車夫,麵包會更有保證)。
  • 懷念詩人、散文家楊牧,風中的等待已是風中最後的等待
    去年三月,詩人、散文家楊牧去世,享年80歲。楊牧初與文學結緣時,曾在詩作《逝水》中寫道:「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這某一瞬間由心而生的想像,無意中預料了生命的句點。我們懷念楊牧,朗誦他的詩作,以及那些像詩一樣的散文。
  • 一個日本翻譯家眼中的莫言
    一個日本翻譯家眼中的莫言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2015-08-14 11:52 來源:澎湃新聞
  • 魯迅翻譯《小約翰》
    作品亦真亦幻,如詩如畫,意象開闊,寓意深遠,被魯迅譽為「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1906年,留學日本的魯迅在東京的舊書店購買了幾十冊德文雜誌,其中包括選登了《小約翰》第五章的半月刊《文學的反響》(1899年8月第1卷第21期),作者運用象徵與寫實結合、以童話表達嚴肅主題的創作手法,讓魯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我非常神往」,喜愛不已。
  • 黃燦然 一條道走到黑的詩人翻譯家
    黃燦然,詩人、翻譯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著有詩選集《遊泳池畔的冥想》《我的靈魂》等;譯有《裡爾克詩選》《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內心活動》《如何讀,為什麼讀》等。譯作布羅茨基隨筆集《小於一》是新京報2014年致敬譯作。「阿巴斯始終充滿了擁有獨特觀察之眼的詩人對於世界特有的專注凝視和細緻觀察。」
  • 中國學者共同紀念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和翻譯家戈寶權
    新華網北京3月27日電(記者葛萬青 王作葵)「在南京半山園的小樓裡,在長江邊上,可是,我看見謝甫琴科的銅塑像,我一邊翻譯這是中國翻譯家戈寶權和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的心靈碰撞,超越了時間與空間。27日,「紀念烏克蘭著名詩人謝甫琴科誕辰200周年暨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戈寶權誕辰100周年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塔拉斯·謝甫琴科是烏克蘭著名詩人和藝術家,被譽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建立者。
  • 他說人生最難得到的是「自知之明」,譯著等身卻從不以翻譯家自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 作為詩人,他被魯迅先生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詩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徵主義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成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作和裡程碑;作為學者,他對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
  • 人文齊魯|這位曾為魯迅「代購」的翻譯家,曾三次來山東
    作為翻譯家、作家的韓侍桁,不但與魯迅先生有過一段師生交往、與馮雪峰有近50年的情誼,而且他還有三次山東之行,可惜不見報章披露,今年恰為其逝世30周年,特撰此文。文|李強在日本時,韓侍桁曾受魯迅所託「代購」過不少書,如日文版《堂·吉訶德》《有島武郎著作集》等,德文版圖書《藝術家評傳》《古斯塔夫·陀萊》等。1929年4月間韓侍桁給魯迅寫信,說自己準備回國,想託魯迅找找熟人能否在北平教書。魯迅十分熱心,去北平找了馬幼漁等人,《魯迅日記》對此有記載,後因故未成。
  • 詩人王家新:時過百年,洛爾加依然召喚我去翻譯他
    費德裡科·加西亞·洛爾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是20世紀最偉大的西班牙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讀者和中國詩人較早接觸到外國詩人。他把安達盧西亞民間抒情謠曲的韻律、現代詩歌的技藝和超現實主義的想像力完美地結合起來,被視為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詩人的傑出代表。
  • 《新譯外國詩人20家》:呈現當代世界詩歌最新圖景
    近日,由《詩刊》社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推出的《新譯外國詩人20家》問世,並於1月6日在北京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舉辦了首發儀式。《詩刊》主編李少君出席並致辭,與《詩刊》副編審趙四、翻譯家趙振江、翻譯家高興、翻譯家樹才以及北京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共同為《新譯外國詩人20家》新書揭幕。
  • 詩人眼中的雅安是什麼模樣?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嘯天贊其...
    站在天全縣仁義鎮紅軍村的荷田邊,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嘯天聊起自己和雅安的不解之緣。周嘯天接受採訪。文莎攝周嘯天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三次來雅安。「第一次來大概是1992年,第二次是前段時間與雅安詩詞協會進行交流。」讓周嘯天遺憾的是,前兩次雅安之行停留時間較短,「都沒怎麼參觀」,因此在本次採風過程中,他一路走,一路拍,一路與當地人交流,希望尋找更多的詩歌創作靈感。
  • 7月23日《海津講壇》開聊魯迅的人生困境
    原標題:7月23日《海津講壇》開聊魯迅的人生困境 7月23日(周六)上午9:30,由天津圖書館主辦的《海津講壇》第379講將在天津圖書館復康路館報告廳(天津市南開區復康路15號)舉行。本次講座主題為「寄意寒星荃不察」——魯迅人生困境的悖論,由當代學者,南開大學教授張鐵榮主講。
  • 一個翻譯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一個翻譯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我做夢也不曾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怪事:一位擔任要職的領導人、世界聞名的大學者,要請我這個無名的小字輩去介紹社會新聞和「小道消息」  文/周斌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曾多次為郭沫若先生當過翻譯。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這是魯迅先生在中篇小說《故鄉》中,對兒時玩伴閏土的形象描寫。閏土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家的孩子,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照顧魯迅。魯迅作為當時周家的小少爺,平時經常和閏土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變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年紀相仿、性格也比較投緣。
  • 董元奔‖梁啓超、王國維和魯迅「初識」拜倫時分別看到了什麼
    筆者認為:梁啓超看到的是一個俠客文豪,王國維看到的是一個主觀詩人,魯迅看到的則是一個孤獨鬥士。一、梁啓超:俠客文豪拜倫梁啓超在《新小說》中介紹拜倫時,先說拜倫是「英國近世第一詩家」,是「大文豪」,發現了拜倫作品「專在寫情」且「感化力量大」的特點。
  • 「新九葉詩人」北京聚首 暢談詩歌的創作與翻譯
    《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9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11月30日,《新九葉集》九位詩人中的6位齊聚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他們與特邀嘉賓莫非、汪劍釗、薛慶國共同探討詩歌翻譯、創作與分享的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