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2020-12-21 欣欣的寫作天地

魯迅是著名的愛國作家,當年曾寫過很多紀念革命先輩的文章,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紀念劉和珍君》。事實上作為一個有生活、有底蘊的文人,魯迅的散文集、小說也都令世人倍加推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等,都曾是幾代人閱讀千遍也不厭倦的好文。魯迅創作的有關故鄉的小說和散文,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懷。

尤其是《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更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閏土真實的人生卻是被魯迅家解僱辭退,因積勞成疾沒錢醫治,50歲不治身亡。

第一、《故鄉》中的「閏土」

「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是魯迅先生在中篇小說《故鄉》中,對兒時玩伴閏土的形象描寫。閏土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家的孩子,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照顧魯迅。

魯迅作為當時周家的小少爺,平時經常和閏土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變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年紀相仿、性格也比較投緣。

少年時期的閏土不僅特別活潑、好動,還會很多魯迅不會的「技能」。他不僅會抓麻雀還曾與魯迅一起捉過「猹」,這對於魯迅而言都是既新鮮又好玩的事情。

閏土的生活經驗特別豐富,在少年魯迅的心目中,閏土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孩子,因為他所了解的知識,要比魯迅其他朋友多。可以說當年的魯迅對閏土,具有一種非常崇拜的心態。

小的時候閏土曾帶魯迅去海灘撿貝殼,並且還領著他一起去捉魚、捉蝦,這對於只會讀書、寫字的魯迅而言,簡直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當閏土要和父親回老家之時,魯迅對閏土表現出了依依不捨之情。

但是時光芿冉、歲月如梭,當兒時的玩伴再次見面之時,閏土卻木訥地喊了魯迅一聲「老爺」。

雖然在當時社會中這種稱呼極為普遍,但是魯迅卻像被雷擊中一樣怔了一下,此時此刻他才明白,他和閏土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他們兩人之間開始出現了隔閡,而這種隔閡源於身份的不對等,魯迅依然是富戶家的少爺,而閏土也還是那個傭人。

他們之間的隔閡是天然的身份之差,更是無法逾越的內心鴻溝。

第二、閏土的真實人生,讓人潸然淚下

魯迅在《故鄉》這部小說中,不僅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而且也寫出了童年時的趣聞,以及他長大之後孤身在外難以釋懷的故鄉情懷。

但最吸引讀者眼球的,卻是魯迅小時候的玩伴閏土,他的命運不僅十分坎坷,而且最後在貧窮中被疾病折磨而死。

閏土長大之後走了父親的老路,雖然後來也娶妻生子了,但是生活卻過得特別艱辛。他有五個孩子需要自己養活,這種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閏土的眼中再也看不到靈氣了,轉而變成了麻木、空洞、無助。魯迅先生看到成年之後的閏土既心痛又無奈,因為在那個人吃人的社會中,類似閏土這樣的人豈止千萬個。

可以說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的「棄兒」,雖然魯迅先生並沒有交代閏土最終的結局,但後來在回憶起閏土時,卻說出了小說背後的故事。

《故鄉》中的「閏土」原型是章閏水,紹興話中「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先生在小說中才將其叫作「閏土」。

而章運水的父親章福慶,是魯迅先生家的一名幫工,年幼的章運水和父親一起來到了魯迅家,並且也曾幹過看祭品的活。

後來他的父親生病去世了,章運水子承父業每年「忙月」時,都會去魯迅家幫工。但後來因為魯迅家族敗落,章運水便失去了幫工的機會,只能依靠六畝薄沙地維持生計。

一場大旱卻讓章運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此時又逢債主登門討債。無奈之下章運水變賣土地,依靠租種土地和外出打工生活。

可是由於生活實在是太難了,後來他因為積勞成疾背上生膿瘡,由於沒錢醫治在50歲那年去世了。

結 語

魯迅筆下的《故鄉》雖然安靜祥和,但是故鄉中的人和事卻令人心酸。

尤其是他的兒時玩伴「閏土」,在成年之後更是因為生活所迫而搭上了性命。如果從反思角度去看待這篇小說和閏土,實際上也是對黑暗社會的無聲控訴。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閏土的原型,他後來的命運如何了?
    魯迅在結尾給我們留下一個沒有答案的思索,就是我們該不該滿懷希望,「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算有,我們與希望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魯迅的問題最終在「閏土」身上得到了回答。「閏土」的原型叫章閏水,生於1879年農曆閏三月,大概因為這個緣故,他的名字裡就有一個「閏」字。又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故小名叫做「阿水」。缺土或缺水本無甚緊要,名字的來歷是一致的,作為化名當在虛實之間。章閏水家在紹興城外60裡的道墟鎮杜浦村地處曹娥江邊,當地的人叫做「海邊」。江邊有一片平坦的沙地,種著很多瓜果。
  • 閏土一生勞作積勞成疾,兒子重複著一樣的命運,好在孫子逆天改命
    年輕的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見多識廣,在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中年,生活窮困潦倒,變得麻木不仁,晚年因無錢治病而死去,兒子也重蹈覆轍,悽慘地離開人世,而孫子章貴卻成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我們曾經在中學時代學習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少年閏土」,他描述閏土是閏月產生的,而土壤則是五行缺土。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 你以為你是魯迅,最終活成了閏土
    01、我們最終活成了閏土還記得年少時候我們讀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中,那個活波可愛的閏土嗎?兒時不知文中意,如今再讀已是文中人。小時候,總以為自己是《故鄉》中的「我」,是迅哥,也可以間接暗指魯迅自己,但如今,人到中年,農村出來打拼的我們,才慢慢發現,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閏土。
  • 魯迅一個月掙好幾萬,好朋友閏土窮得吃不上飯,魯迅怎麼不幫幫他
    閏土小時候家境還是過得去的,家裡在海邊有片地,平時種些西瓜豆子棉花什麼的,農閒時他父親就到魯迅家裡打工掙錢,和現在的農民工有些類似。而且閏土的母親還是魯迅的奶媽,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個人也算是異姓兄弟了。長大以後閏土在家裡務農結婚生子,父親死後一大家子就靠著他了,再加上年景不好種地掙不到錢,只能賣掉然後租地和打散工維持生活。到了中年之後閏土的日子過得相當困苦窘迫,已經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孩子也因為無錢醫治而病死了。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但魯迅心中依舊有美好的存在,這就讓少年閏土以回憶的方式來到了魯迅的筆下。其實兩人的關係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中兩個少年般,生活在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每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著。在這個地方只有他們兩人,他們享受彼此的快樂,分享彼此的秘密,這是屬於他們的空間。無關貧富、地位、階級的友誼是最值得珍視的。
  • 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魯迅的兒時玩伴閏土,一貧如洗連飯都吃不起,最後死因令人心酸
    還有我們眾所周知的魯迅,他的小說故鄉中有一篇被選入小學的語文課本中,這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少年閏土也不另外,閏土的原型是魯迅的兒時玩伴。閏土的原型人物叫章運水,他在兒時與魯迅是很要好的玩伴,雖然魯迅出自有錢的大家庭,但當時他的祖父因為觸犯了某些事被關進了牢獄,而他的父親又生了重病,他的家族也因此家產中落。
  • 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提起魯迅的《故鄉》,不免就要想起《故鄉》中的另一個人物:閏土。闊別家鄉二十餘載的魯迅先生回到家時,眼前的村落似乎無甚變化,可眼前的人卻早已各自變了。以前的記憶浮上眼前,徒留淡淡憂傷。在遇見中年閏土之前,魯迅先生頭個見到的故人是斜對門的楊二嫂。記憶中斜對門豆腐店裡的楊二嫂成日抹著白粉,只坐著就能為店裡帶來好銷量。可是魯迅先生這次回來見到的這個楊二嫂卻與記憶中的模樣並不契合,眼前這個: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活似圓規。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魯迅寫《故鄉》一文的蘊意是什麼?
    魯迅的故鄉相信大家都讀過,《故鄉》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主線,圍繞著「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這一情節展開敘述,著重描寫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把他們身上所表現的生活艱辛和精神麻木滲透到對故鄉的懷念和期待中,體現出一個遊子對故鄉的真切感情。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溫乎曰:小時候背課文,總以為自己是寫《故鄉》的魯迅,在社會上經歷世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閏土。一、1921年1月,紹興。魯迅冒著嚴寒,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他以為故鄉依舊像當年一樣美好,沒想到,卻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傷感,就寫了一篇小說叫《故鄉》。
  • 帶你走進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哦,這不正是魯迅筆下的那個紹興嗎!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小小的紹興走出了周恩來,魯迅,蔡元培等影響中國、影響時代的風雲人物,不能不讓人對這方山水敬仰。魯迅關於紹興的描寫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
  • 頂級寫人技巧:統編教材中魯迅用《少年閏土》告訴你
    寫文章也是如此,比如魯迅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作者長大後,再見自己童年時的夥伴,心有觸動所作。那時候的他們是那麼無憂無慮,那時候的閏土是一個敏捷靈活、活潑可愛、見識多廣的美少年。他們之間無拘無束,沒有階級差異,有的只是童年是否可以一起月下刺猹。但是長大後的他們,卻有了隔閡。被歲月、生活蹂躪,摧殘的非人樣的閏土,讓魯迅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目睹現在,想像以前,真是物是人非。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魯迅本文我以魯迅先生寫閏土的片斷為例,在例句中學習一下寫人最基本的肖像描寫。(少年閏土)少年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象他的父親一樣,周國都腫得通紅,頭頂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
  • 《故鄉》:成年閏土過得如何?魯迅的故鄉已不是「美好的烏託邦」
    可是當年華消逝、容顏不再,再加上現實生活的打壓,也許年輕時還有一絲掙扎向上的苗頭,而此時卻完全成為了一個為物質利益而活著的人,並且她取得物質的方式還是以順手從別人家拿的方法,這種為人所不齒的方式,但她自己卻並未覺得有何不妥。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結局如何?被學校解僱,卻因魯迅而被日本紀念
    這裡有必要插一句,藤野先生非常的節儉,並不是一個沒有錢就忍著不花,有了錢就胡亂花的人,而是具有一種勤儉的品德,這說明藤野先生的人生態度十分嚴肅,就在魯迅前往日本留學前兩個月,藤野先生晉升為教授。魯迅來校留學,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關懷,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魯迅結束學業回國後,一直對藤野先生念念不忘,而且多方打聽尋找,一直沒有音信,於是寫下了《藤野先生》這篇名作。在日文版魯迅文集出版時,魯迅多次叮囑一定要把《藤野先生》納入其中,想能與老師相逢,直到彌留之際還在想念著藤野先生。
  • 重讀魯迅《故鄉》:藏碗的不是閏土也不是楊二嫂,那是誰?
    導讀:《故鄉》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這個小說留下了一個歷史懸案,灰堆裡的碗到底是誰藏的?是楊二嫂賊喊捉賊?還是真如楊二嫂所言是閏土所藏?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賊喊捉賊?楊二嫂在灰堆裡掏出了十多個碗碟,非說是閏土藏在這裡的,楊二嫂懷疑閏土可以趁運灰的時候一起將碗帶回去。是不是閏土我們這裡先按下不表。有人說是楊二嫂賊喊捉賊,其實不是,楊二嫂大可不必這樣。
  • 重讀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要往前看
    作者:青衣第一次讀魯迅,還是小學的時候。他筆下的百草園簡直就是一座兒童的樂園,夏季裡面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夏天的晚上,幼小的迅哥,在院子裡乘涼,照顧他起居的保姆長媽媽,給他講「美女蛇」吃人的故事。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而在「我」的記憶裡,自己「家景也好」,小時候還是個少爺,年尾的時候有盛大的祭祀,還有其他的幾房本家。但是這次回鄉的時候,「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賣給別人,幾房本家也已經搬走,只剩下自己母親等自己這一房人,所以偌大的祖屋顯得十分寂寞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