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2020-12-24 吳婉絢

提起魯迅的《故鄉》,不免就要想起《故鄉》中的另一個人物:閏土。闊別家鄉二十餘載的魯迅先生回到家時,眼前的村落似乎無甚變化,可眼前的人卻早已各自變了。以前的記憶浮上眼前,徒留淡淡憂傷。

在遇見中年閏土之前,魯迅先生頭個見到的故人是斜對門的楊二嫂。記憶中斜對門豆腐店裡的楊二嫂成日抹著白粉,只坐著就能為店裡帶來好銷量。可是魯迅先生這次回來見到的這個楊二嫂卻與記憶中的模樣並不契合,眼前這個: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活似圓規。

圖源網絡

在面相中,顴骨高、嘴唇薄有刻薄的意味。

而「圓規」楊二嫂也著實端出了十足的刻薄模樣,陰陽怪氣,頗叫人厭煩。當發現魯迅先生記不得她時,她便碎念說魯迅先生是「貴人多忘事」;見魯迅先生要搬家,她便想從中分得一兩件物件,只當魯迅先生是個闊佬;最後討不得物件,只能憤憤離去,嘴裡還不忘叨念「越闊越不肯放鬆」。

而即使如此,她還是每日都得來打打秋風,非要撈著一星半點好處回去。

圖源網絡

如此刻畫,一個刻薄尖酸的小婦人形象躍然紙面,但她年輕時似乎並不如此。也是這時,我才恍然發現,尖酸刻薄許有時不是娘胎裡帶出來的,生活和歲月也能把好好的豆腐西施磨惹人厭的稜角出來。

圖源網絡

這大抵是因為自己的生活過於不順,唯有這些稜角才能讓她們在苦日子裡稍感欣慰,仿佛刺痛了別人,叫別人也不得快活自己方能好受些許。當然若是能為自己撈著點好處,那便更好了。

如此一想,縱然遇到再刻薄的人,心中也能生出一絲憐憫來:生活不順者大抵如此。誰家順風順水的時候還能有心思來找你的不痛快呢?

魯迅先生這次回鄉也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好友——閏土。對於魯迅先生而言,閏土是他少年時的好友,他還念念不忘二人年少時一起抓雀,叉猹的事兒。可是這次見面卻讓魯迅先生的回憶幻滅了。

從閏土畢恭畢敬地喊他「老爺」開始,他就明白他和閏土早就回不去了,他們之間隔的遠不止的階級的鴻溝,更多的是時代的鴻溝。在魯迅先生這種新新人類眼中,閏土就是閏土,是他年少的好友,可在閏土這樣被舊時代階級制度塵封的人來說,老爺就是老爺,這是規矩。所以魯迅記憶中的美好遊戲到了閏土的口中就變成了年少不懂事。

圖源網絡

兩相對比,深深的悲哀感讓人尤為無力。

難道閏土不思念魯迅先生麼?不,他心裡也深深懷念著這個年少的玩伴,從收到魯迅回鄉的信開始,他就歡喜得不得了。可是「長大」讓他認命,他每日光為生活憂慮就已經苦得似個木偶人了,又談何高攀原來的少爺,和少爺以玩伴相稱?

圖源網絡

但凡有崛起的實力,誰又甘居人下,做個下等人呢?

這種認命與魯迅先生的不認命形成了厚重隔閡,一個走在前頭,一個跨不過去,於是便只能漸行漸遠了。

故事的最後,魯迅先生的侄子宏兒與閏土的第五子水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如原來的魯迅和少年閏土。看著年少版的他們,魯迅先生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圖源網絡

如今的我們或許真的過上了魯迅先生希望的新生活,他們未經生活過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奮鬥著各自的新生活,也許都有不容易之處,但是生活本不就是如此麼?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關焦點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閏土是兩個平常的朋友,他們之間沒有地位、身份的差異,僅僅將對方看成是同齡的玩伴。在魯迅的眾多人物中有迂腐的孔乙己、有絮叨的祥林嫂、有阿Q,有狂人,他將這些人塑造的堅挺有力,如同一個鋼針般插入了破敗的現實世界裡,讓人有徹骨的疼痛。
  • 《故鄉》:成年閏土過得如何?魯迅的故鄉已不是「美好的烏託邦」
    魯迅的《故鄉》,由作者的一次歸鄉之旅,在逐漸接近了解現實中的故鄉、深入到現實故鄉中繼而引發對童年記憶中的故鄉的回憶、再到再次離開現實故鄉的對未來所寄託的一種「虛無」希望(也許有可能實現),而展現了現實故鄉的苦難、與作者多年漂泊在外的所體會到的現實的殘酷與無情相互映照,發現故鄉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 年少不懂「故鄉」的意義,讀懂已物是人非
    有一句話"月是故鄉明",故鄉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自帶濾鏡的地方,故鄉的食物是美味的,故鄉的景色是怡人的,故鄉的人是和藹可親的。魯迅先生也曾以《故鄉》為題寫過一篇中篇小說,只是,年少時讀不懂文章中"故鄉"的意義,讀懂已物是人非。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溫乎曰:小時候背課文,總以為自己是寫《故鄉》的魯迅,在社會上經歷世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閏土。一、1921年1月,紹興。魯迅冒著嚴寒,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他以為故鄉依舊像當年一樣美好,沒想到,卻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傷感,就寫了一篇小說叫《故鄉》。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接下來在家鄉的日子裡,「我」時時刻刻地感受著故鄉的變化,人還是那些人,但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樣子,感覺到自己再也回不到當年了。重回故鄉,景象不復當年小說中的「我」是個知識分子,年少離家,常年在外謀職工作,回鄉是為了接母親到自己工作的地方。
  • 魯迅寫《故鄉》寫作的觸發點
    少年閏土魯迅先生1921年寫下了短篇小說《故鄉》,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寫了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路歷程。少年時的我和閏土之間是那麼的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無所不談,是那樣的自然和親切。這一份情誼在作者的心中珍藏多年,越久越濃烈。就如同賀敬之寫的詩歌《回延安》一樣情感濃烈。
  • 閏土和我們行走在希望的路上——讀魯迅先生《故鄉》有感
    是不是扯得太遠了,扯得太遠了……不,閏土還是在我和夥伴們的心中,在我和夥伴們的身邊,我們和少年閏土一起追逐著,一起打鬧著,一起捉迷藏,一起大聲呼喊,一起哇哇哭叫,一起在雪地裡用篩子扣抓麻雀,一起在瓜地裡等著豬獾,一起跑在月亮下的田地裡,一起爬在太陽下的山坡上……我們雖然調皮搗蛋上躥下跳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魯迅創作的有關故鄉的小說和散文,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懷。尤其是《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更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閏土真實的人生卻是被魯迅家解僱辭退,因積勞成疾沒錢醫治,50歲不治身亡。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文 丨 胡不歸 媒體書評人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無法割捨的一個地方,對魯迅來說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故鄉紹興,其中短篇小說《故鄉》應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篇。《故鄉》篇幅不長,寫魯迅時隔二十年後再回故鄉,為了處理掉老屋,而見到了家鄉二十年後的風貌,感慨萬分。《故鄉》開篇,魯迅即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 頂級寫人技巧:統編教材中魯迅用《少年閏土》告訴你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大師魯迅先生的腳步來看看他是怎樣寫《少年閏土》的。二、結構:倒敘的魅力敘述一件事情一般有順序、倒敘、插敘三種敘述方式。筆者以為倒敘是最有魅力的一種敘述方式。它把過去的事情放到現在來說,是一種對往事的回憶。人總是選擇性記憶,大腦會自動屏蔽那些悲傷、不愉快的事情。很多戰爭片皆是如此。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少年時的歡樂與靈動,人到中年的木訥,強烈的反差,讓《故鄉》這個短篇小說,觸動了多少人脆弱的心靈。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閏土還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但是因為當時年齡以及閱歷,導致我們理解不了魯迅內心的悲傷,如今的我們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底總能泛起一絲悲涼,是替閏土受時代的迫害變成木訥的模樣所感覺惋惜,更是替我們正在成為像閏土這樣的人感到心酸。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讀懂了《故鄉》的這三層含義,才算讀懂了魯迅的悲傷與希望
    懷鄉之情在敘事上對應著離去,也就是魯迅記憶中的故鄉。哀傷在敘事上對應著歸來,也就是闊別多年後再次看到的現實的故鄉。希望則在敘事上對應著離去,也就是魯迅心中理想的故鄉。一、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取材於魯迅1919年12月的歸鄉之行,自從17歲離開紹興去往南京讀書開始,除了早年曾在家鄉任教以及這次回鄉搬家之外,種種原因導致魯迅再未回過故鄉。但故鄉在在魯迅心中無疑佔有無比重要的地位,除《朝花夕拾》中的諸多散文外,魯迅的許多小說其實都是以故鄉為背景的。
  • 魯迅《故鄉》:結了婚的男人如同死魚,沒一點希望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留下了一個意難平,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模樣讓讀者心碎惆悵。多人的解析是從當時的吃人的禮教和黑暗的社會入手,當然,這兩個角度是非常準確確的,可是並不能概括全部。少年閏土才是魯迅先生的白月光小學時所學的《少年閏土》只是魯迅先生所寫《故鄉》的一部分節選,「故鄉」這個名字一語雙關,「我心歸處是故鄉」,滿目山河一片瘡痍,何談心安?少年時代的閏土是魯迅的白月光,無拘無束沒有心魔未被歲月摧殘,青蔥少年機靈活潑好動喜歡打獵,如同山間的小精靈。
  • 你以為你是魯迅,最終活成了閏土
    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事情,在歲月洗禮之後,我們才能慢慢讀懂人生。於是,,不免寫下以下感悟,也能給創業的我們以慰藉。01、我們最終活成了閏土還記得年少時候我們讀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中,那個活波可愛的閏土嗎?兒時不知文中意,如今再讀已是文中人。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其中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寫作時一定要學會先寫「人」,把人寫活了、寫真了,你的作品也就跟著活了,也有人讀了。高爾基所說的「人學」的意思應該是「人的身上有學問」,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我們平時善於觀察、分析和研究人物的細節,多讀名家的相關作品,讀得多了,也同樣把人物寫得接地氣、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 魯迅的柔情:把剩下來的惆悵和溫和給了《故鄉》和《社戲》
    魯迅把他在其他地方剛直諷刺之餘而剩下來的柔情,在此兩本書中做了很好的安放和寄託,比起《高老夫子》的那種無情諷刺,《故鄉》和《社戲》裡的這種溫和和惆悵的柔情,更讓人動容,這也許就是魯迅「陌生」但更令人感懷的另一面吧。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河裡飄滿了烏篷船,滿載著人,還有一半人在岸上,然而人太多,有的從岸上被擠到了河裡,但也會立即被船上的人撈上去,仍舊津津有味地坐在船頭看起戲來。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
  • 重讀魯迅《故鄉》:藏碗的不是閏土也不是楊二嫂,那是誰?
    導讀:《故鄉》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這個小說留下了一個歷史懸案,灰堆裡的碗到底是誰藏的?是楊二嫂賊喊捉賊?還是真如楊二嫂所言是閏土所藏?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賊喊捉賊?但是閏土是在母親讓他挑揀幾個我們帶不走的物品之前進的廚房,那時他並不知道可以拿東西走,又怎會藏碗碟呢。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下。首先閏土第二天早上就走了,他走後九天「我」和親戚朋友天天在家裡收拾東西,如果閏土偷藏了碗碟,整整九天時間裡都不到我家裡來探查,未免心太大。如果他真是小偷,一定會來探聽一下消息,以免賊贓被發現。
  • 魯迅寫《故鄉》一文的蘊意是什麼?
    魯迅寫故鄉這篇文章先後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再回故鄉兩次,前者是美好的回憶,後者卻是故鄉悲涼的景象,曾經的少年閏土也已經徹底麻木和迷失,小編認為,魯迅寫故鄉一文,正是想寫當時鄉民和社會中人們已經麻木,精神迷失的一種諷刺和批判,而不僅僅只是針對故鄉的緬懷,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一同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