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兒時玩伴閏土,一貧如洗連飯都吃不起,最後死因令人心酸

2020-12-17 月下閒書V

在我們讀書的語文書中有許多課文都是以前的名人所寫的,像初中時期的出師表,就是三國中著名的蜀國軍師諸葛亮寫的,還有駱駝祥子這本小說也在課文中有出現,其作者是民國時期的文學家。還有我們眾所周知的魯迅,他的小說故鄉中有一篇被選入小學的語文課本中,這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少年閏土也不另外,閏土的原型是魯迅的兒時玩伴。

閏土的原型人物叫章運水,他在兒時與魯迅是很要好的玩伴,雖然魯迅出自有錢的大家庭,但當時他的祖父因為觸犯了某些事被關進了牢獄,而他的父親又生了重病,他的家族也因此家產中落。所以一家人便回到鄉下避難,家中有個工人的孩子被帶了過來,就是章運水,畢竟都是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童年,章運水的父親也在魯迅的家中工作,所以他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兩人就開始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他們兩個冬天在雪地裡捉鳥,打雪仗還有堆雪人,夏天一起到河邊光著身子遊泳,還經常在河中抓魚,夜晚他們還一起在農田地裡看大西瓜,章運水還將一些農村中奇特的故事都一一將給魯迅。他們一日復一日,成為了無話不說的親密朋友,但這樣的快樂日子很快就走到盡頭了,章運水的父親要帶他回去自己的鄉下,魯迅和章運水都很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好玩伴,兩人各自躲在一個地方痛哭。

後來章運水他的父親帶走了,他們就此分別了。在章運水離開之後他讓父親帶一些禮物給魯迅,是一些曾經他們一起在海灘上玩過的貝殼和一些漂亮的鳥的羽毛,魯迅也回贈他一些禮物。後來魯迅去了南京讀書,回來故鄉之後約了章運水一起去紹興古城遊玩,他們一起爬山,還參觀了軒亭口和紹興著名的大善寺,他們不停的聊著笑著,仿佛一直都親密的相處著一般,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了,兩人都有各自的原因。

章運水和封建社會的農民一樣,長大之後很快就找了一個老婆,結婚生子,每日都為養家餬口而奔波,而且他生了好幾個孩子,對於他這個農民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他不辭辛勞的日夜工作著,只為了能夠養家餬口讓孩子們能夠每天吃上飽飯,但這樣也讓他的身體慢慢的垮掉。在章運水五十幾歲時就生了重病,但他一貧如洗連飯都吃不起的人,沒有多餘的錢用來看病,於是很快就去世了。

章運水的死因令人心酸,而魯迅卻長年奔波在外,不然應該會幫助這位兒時的好朋友吧,這麼一個勤奮勞作的人在舊社會中也不能夠很好的生存下了,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可怕,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艱苦的勞作著,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夠生存下來,不一定每天都有飽飯吃。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這是魯迅先生在中篇小說《故鄉》中,對兒時玩伴閏土的形象描寫。閏土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家的孩子,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照顧魯迅。魯迅作為當時周家的小少爺,平時經常和閏土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變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年紀相仿、性格也比較投緣。
  • 魯迅一個月掙好幾萬,好朋友閏土窮得吃不上飯,魯迅怎麼不幫幫他
    閏土小時候家境還是過得去的,家裡在海邊有片地,平時種些西瓜豆子棉花什麼的,農閒時他父親就到魯迅家裡打工掙錢,和現在的農民工有些類似。而且閏土的母親還是魯迅的奶媽,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個人也算是異姓兄弟了。長大以後閏土在家裡務農結婚生子,父親死後一大家子就靠著他了,再加上年景不好種地掙不到錢,只能賣掉然後租地和打散工維持生活。到了中年之後閏土的日子過得相當困苦窘迫,已經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孩子也因為無錢醫治而病死了。
  • 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當發現魯迅先生記不得她時,她便碎念說魯迅先生是「貴人多忘事」;見魯迅先生要搬家,她便想從中分得一兩件物件,只當魯迅先生是個闊佬;最後討不得物件,只能憤憤離去,嘴裡還不忘叨念「越闊越不肯放鬆」。而即使如此,她還是每日都得來打打秋風,非要撈著一星半點好處回去。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閏土還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但是因為當時年齡以及閱歷,導致我們理解不了魯迅內心的悲傷,如今的我們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底總能泛起一絲悲涼,是替閏土受時代的迫害變成木訥的模樣所感覺惋惜,更是替我們正在成為像閏土這樣的人感到心酸。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閏土是兩個平常的朋友,他們之間沒有地位、身份的差異,僅僅將對方看成是同齡的玩伴。在魯迅的眾多人物中有迂腐的孔乙己、有絮叨的祥林嫂、有阿Q,有狂人,他將這些人塑造的堅挺有力,如同一個鋼針般插入了破敗的現實世界裡,讓人有徹骨的疼痛。
  • 魯迅筆下閏土的原型,他後來的命運如何了?
    《故鄉》的結尾處魯迅寫到:「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因此魯迅在小說中寫閏土生活在海邊,所據在此。章家世世代代以農為生。章閏水的父親章福慶勤勞善良,有很好的竹編手藝,村裡人稱「竹作阿福」,他的妻子慶太娘曾是魯迅的奶娘,之後便如小說中敘述的一樣,章家來給魯迅家做」忙月「,打打零工,自此章閏水成了魯迅少年時的好夥伴。
  • 魯迅為何沒能喚醒舊時代:聽不到音樂的人,以為跳舞的人瘋了
    舊時代若只剩下最後一副硬骨頭,想必一定是魯迅先生的。魯迅的骨頭向來最硬,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和卑躬屈膝,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氣節。狂人日記中,那些吃人的不只有狂人的鄉人,連趙掌柜家的狗都會衝著人狺狺狂吠,時刻做好吃人的準備。魯迅藉此想要表達,舊時代早已被那些變了味的儒學搞得混亂不堪。所有人都唯趙掌柜馬首是瞻。此為何意?大家回想一下,歷史上宋朝的文化領域曾有一次「飛躍」——理學興起。
  • 你以為你是魯迅,最終活成了閏土
    01、我們最終活成了閏土還記得年少時候我們讀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中,那個活波可愛的閏土嗎?兒時不知文中意,如今再讀已是文中人。小時候,總以為自己是《故鄉》中的「我」,是迅哥,也可以間接暗指魯迅自己,但如今,人到中年,農村出來打拼的我們,才慢慢發現,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閏土。
  • 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頂級寫人技巧:統編教材中魯迅用《少年閏土》告訴你
    比如、「三羊開泰」「事不過三」就連科舉考試也是「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寫文章也是如此,比如魯迅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作者長大後,再見自己童年時的夥伴,心有觸動所作。那時候的他們是那麼無憂無慮,那時候的閏土是一個敏捷靈活、活潑可愛、見識多廣的美少年。他們之間無拘無束,沒有階級差異,有的只是童年是否可以一起月下刺猹。但是長大後的他們,卻有了隔閡。
  • 魯迅曾是餘華唯一討厭的作家:少年不識魯迅味,讀懂魯迅已中年
    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慄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間或一輪」的意思是偶爾轉動一下,刻畫了祥林嫂喪魂落魄的狀態,她的孩子被狼叼走了,因為她的喪子之痛不被理解,幸福也被吞噬的一乾二淨,最後她在祝福聲中慘死街頭,可謂充滿了強烈對比和反諷。在《故鄉》一文中,魯迅活畫出了豆腐西施楊二嫂在中年時的形象:「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很快,小說便以插敘的方式,開始回憶魯迅幼年時的夥伴閏土。這一段落,也是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一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一十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著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提及閏土魯迅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他對少年時夥伴的思念。
  • 閏土一生勞作積勞成疾,兒子重複著一樣的命運,好在孫子逆天改命
    在那個明媚的夜晚,閏土捏著鋼叉,仿佛他是田園中最勇敢的小英雄。樸實無華,自然而又不失可愛,他以自信的姿態做出了令其他青少年羨慕的舉動。日日夜夜編織著漁網,曬著稻穀,看著瓜果,吃著吃著,別的孩子都羨慕得不得了,年少的閏土仿佛把生活變成了一首詩。魯迅那時候沒什麼玩伴,生活單調乏味,沒有什麼娛樂活動。1893年,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日,那時魯迅的曾祖母就死了。
  • 重讀魯迅《故鄉》:藏碗的不是閏土也不是楊二嫂,那是誰?
    首先楊二嫂經常順手拿東西,她來到我家索要木器不成,臨走時直接將母親的一副手套順走了,是明目張胆的拿走了。楊二嫂這樣厚臉皮的人,要碗的話直接拿走就行,何必搞這麼多小動作?再者,楊二嫂真心不必偷偷摸摸去藏碗碟給自己一個藉口好拿走狗氣殺,畢竟碗碟還是比狗氣殺值錢的。
  • 魯迅《故鄉》:結了婚的男人如同死魚,沒一點希望
    當社會資源被國內外強大勢力瓜分殆盡,普通人別說喝湯了,就連吃糠咽菜都是妄想,能保住命更是奢侈。而非常普通的閏土沒有念過書沒有見過世面對時局社會的運行規則一無所知,即使處處碰壁被生活吊打也想不通究竟為何落到這步田地。
  • 《故鄉》:成年閏土過得如何?魯迅的故鄉已不是「美好的烏託邦」
    (二)辛苦麻木的生活——成年閏土如果說楊二嫂的無意見面是對作者的一種打擊,那麼與成年閏土時隔多年再次會面,這位兒時記憶中純真無邪、質樸自然的夥伴,則是更深且更重地又一次打擊,且這次打擊也無疑是摧垮作者對故鄉作精神寄託的最後一根稻草。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80年後,其中的一段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取名為《少年閏土》,成為小學生必背、必考的重要課程。曾幾何時,我們也把課文背的滾瓜爛熟。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是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雖然我一見便知道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通篇全是「我、我、我」,潛意識下就把自己帶入魯迅的少爺角色,對傻不拉嘰的閏土,恐怕只剩下鄙視。
  • 六年級第24課《少年閏土》預習筆記,初次品讀魯迅先生作品
    第10自然段,語言描寫,「鬼見怕」「觀音手」是海邊奇形怪狀、五顏六色的貝殼中的兩種,從閏土給「我」講海邊拾貝殼的事中,可以看出閏土是個有見識的孩子。3、第11—15自然段:寫閏土給「我」講「看瓜刺猹」的事。①「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裡是不算偷的。」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回到故鄉的魯迅,回憶起的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再見閏土時,他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模樣了,身體增加了一倍,原先紫色的圓臉,變得灰黃,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更讓魯迅痛心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